《诗经》中思妇诗的意象研究
2019-06-06谢一鸣
摘 要:《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思妇诗为后世思妇主题的滥觞。本文以思妇诗为切入点,主要分析了《诗经》中思妇诗的独特意象及其演变和影响,从而对《诗经》中思妇诗的意象研究做尽可能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诗经》;思妇诗;意象
作者简介:谢一鸣,女,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圖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1
思妇诗是《诗经》婚姻爱情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社会战争和徭役对人民的影响。要研究《诗经》中思妇诗的意象,必须先弄清思妇诗的概念。思妇诗主要表现了妇人独自在家的生活情状及其思想感情,其作者有男性也有女性。由于自西周起中国历代都存在征戍和徭役,大量男性被迫离家远行,所以思妇这一题材在古代文学中源远流长,而《诗经》即其滥觞。
一、《诗经》中思妇诗的独特意象
与后世思妇诗中置身闺阁的寂寞女子形象不同,《诗经》的思妇诗中妇女形象大多为朴实勤快的劳动女子,营造出的场景也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出的感情更是真挚热烈。而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正是由于《诗经》中思妇诗的独特意象所创造的。
首先是“陟彼崔嵬”。在这九篇思妇诗中,山这一意象出现了多次,而山又总是和登高望远相联系。不管是远在他乡的征夫游子,还是独守空闺的思妇,登高怀远都是他们表达孤寂与相思之情的一个排遣方式。《周南·卷耳》中山的意象出现在思妇想象的画面中:“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她远行的丈夫在登高之时正想念她,只好借酒来缓解忧伤。
其次是蕨、薇等植物。这些植物意象大多与主人公的情感相通,但并没有衰败枯萎、令人感到凄切荒凉的形象,也正是《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体现。如表现植物繁多茂盛的《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妇人采着繁多茂盛的野菜,正如自己的思绪一般纷乱,更加想念远方的丈夫。
再次是鸡、虫等动物。《诗经》思妇诗中的动物意象多且杂,但都十分常见,有浓厚的日常生活气息,这在后世的思妇诗中很少见。有的动物意象只为了起兴,如《王风·君子于役》借动物表明对丈夫归家的期盼:“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落时分,思妇看到鸡回到了鸡舍休息,牛羊自山坡上下来,服役的丈夫却还不知归期,心里更加思念了。
最后是日月与黄昏。日月和黄昏意象都体现了时间的流逝,但又各不相同。日月在《诗经》思妇诗中则体现了思妇与丈夫的漫长离别,而黄昏更多了一层盼归的意义。如《邶风·雄雉》中的日月意象:“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日子每天都在重复,而丈夫却不知道何时才能回来,妇人的思念更加绵延不断。
二、《诗经》思妇诗中意象的影响及演变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对后世诗词的发展影响深远。《诗经》思妇诗中意象最直接的影响即对后人的认识作用,孔子认为《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次,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思妇诗中的意象大多流传了下来,成为古代诗词中的常用意象。而这些意象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上千年的演变,也产生了新的内涵。
首先山除了登高望远之外,又多了闲适归隐和怀古咏怀的内涵。山中总是清幽寂静,与世事的繁杂有着鲜明的对比,因此山居成为了历来隐士和向往归隐的文人的归宿。悠悠千古,世事无常,永恒的山还总是和变化的人事联系在一起,引起无数文人的感伤。如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其次是日暮黄昏。《诗经》思妇诗中的“黄昏怀人”对后世的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是思妇盼归,在后来的诗词中,黄昏意象往往与思念远方的亲人朋友结合在一起,特别是闺怨及游子思归。如清代许瑶光《再读〈诗经〉二十四首》:“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最后是《诗经》思妇诗中的动、植物意象。《诗经》特别是《国风》属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集体民歌,这是《诗经》特殊的作者及历史时代背景。所以其思妇诗中的动、植物意象在后代思妇诗中并不多见。其动、植物意象主要被后世的田园诗所继承。如王维《渭川田家》中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三、结语
意象是古典诗词中最基本的元素,《诗经》思妇诗中的意象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本文通过对《诗经》思妇诗中的独特意象及其影响和演变的分析,认为《诗经》思妇诗中的意象或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或与战争徭役相关,侧面反映了古代战争徭役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影响,其功能主要有起兴和渲染思妇情感两种,这也是后世诗词中情景交融写作手法的开端。《诗经》思妇诗以其内容的独特性和主题的开创性传之于后世,并奠定了后来思妇这一主题的基调和文学传统,其中的意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并在后代的文人作家手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康正果.风骚与艳情——古典诗词的女性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3]陈子展.诗三百解题.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常雪滢.《古诗十九首》对《诗经》的继承与创新——以思妇诗为例.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米文靖.浅议《诗经》中的思归诗.湖南学院学报.2012年38卷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