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生活化教学
2019-06-06杨立琼
摘要: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显著提升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基于此,文本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内容。其次,分析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再次,基于目前的教学实际,分析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难点。最后,分析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中职;《中国经济地理》
引言:
《中国经济地理》是中职学生了解我国区域发展与运行的窗口。然而,很多学生都认为《中国经济地理》课程难度较高,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根据上海市2018年春季学期的教学统计数据显示,超过40%的学生认为《中国经济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离自己的已有认知差距较大,可以看出,目前中职学校《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足。
一、生活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轉换为形象的生活经验的教学方法,在多种理论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生活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1)立足于生活实践,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能量,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2)以指导生活为教学的目的,始终将学生的生活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3)将学生的能力培养,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帮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培养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重视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发明与创造。
二、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主要包含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发展计划、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概要等内容。在《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作用:
第一,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将《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中的知识,与自己游玩过的城市、新闻中看到的经济政策,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的本地经济发展策略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第二,降低课程的抽象性。《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涉及到等高线地形图、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类知识内容,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换为直观的生活感受。
第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成绩优异,但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2]。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知识的回答,避免在课堂讨论环节一言不发。
三、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难点
《中国经济地理》课程主要包含条件与资源系统、产业系统、区域系统、战略系统四个教学部分,知识点较多,学生理解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3]。具体看,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有:
首先,学生需要记忆的无规律数字较多,例如主要城市的经纬度、城市的人口数量、山脉的矿产资源储量、经济生产对资源的消耗量等等。这些数据有一些需要学生精确的掌握,同类数据之间很容易弄混、弄错,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压力很大。
其次,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是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待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经济调整、区划系统建设等知识,教材内容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入手,难度较大。中职学生的学科基础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宏观经济的感受力较弱,理解起经济发展战略有一定的难度。
最后,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有很强的变化性和发展性,区域经济、产业类型、主导因素都处于发展变化当中,教材知识是对发展现象的高度总结,而不是对发展进程的具体描述。学生在记忆与理解区域发展的协调统筹过程中,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较多。
四、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提高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有效性
(一)制定合理的生活化学习目标
1.教师要加强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掌握
基于上述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教师加深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并在教学实践中,灵活的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第一,教师要在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准备当中,提高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重视,加强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理论学习,了解生活化教学方法的开展形式与教学规律。第二,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角度,对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进行重新解读,将教材中比较深奥的知识,进行生活化的阐释,在这个过程中,也要适当注意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差距,多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第三,教师要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从《感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加深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理解,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2.学习目标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相适应
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区域经济分析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运行的条件、特点、规律与前景[4]。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要将教学目标进行分解,使之与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相适应。首先,教师要深入的融进中职学生的生活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抓住学生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开展趣味性的区域经济教学。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本地区的区域经济特色,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将本地的经济发展脉络,作为国家经济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帮助学生了解全国性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最后,教师要加强对中职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年龄结构特点、家庭环境状况等信息的了解,为日后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活化教学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3.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
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有: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基本条件、我国生产力布局及其基本原则、中国农业地理、中国工业地理、中国交通运输地理、中国商业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中国城市地理、中国经济地理分区。教师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开展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化讲解与实践操作的专业化联系。
例如,河流入海口这一课程知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解河流入海口的一般地貌,分析植被环境、水文环境对河流口岸的一般性影响,再从交通要素、人口要素、自然资源要素,讲解河流入海口的旅游资源、运输能力、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等经济价值。其次,教师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或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实地模拟模型,让学生感受河流入海口的优越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最后,教师引领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对河流入海口的各项资源开发进行思考,并将建议汇总成报告,进行展示。按照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的生活化探讨
1.教学内容要始终与教学目标一致
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充分的教学准备,也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设计。中职教师在进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例如,在中国生产力布局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本地的工厂,了解企业生产需要的自然资源要素与人文资源要素,结合《中国自然地理》当中学到的资源知识,记忆中国生产力的布局状况。在中国城市地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的追星举例,例如上海市某中职中学的教师,按照学生正在追的热门“爱豆”的籍贯,介绍中国主要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资源环境,学生对《中国经济地理》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很多其他班级的学生,甚至在下课之后来交流学习资料。
2.提高学生对教学目的理解
中职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中国经济地理》是财经管理类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教师可以应用生活导向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中国经济地理》的重视、第一,学校可以开展“校企联合教学”,增强教学的整体性,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单位,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经济地理》知识,是日后工作中必要的知识背景,从而更有热情的投入到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去。第二,学校可以聘请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回学校开办专题知识讲座,与在校学生分享求学期间对《中国经济地理》课程学习的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与职业发展方向,在与学长学姐的交流过程中,开阔思路,明确自己对于《中国经济地理》课程,该“学什么、怎么学”,坚定学习的信念,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进行多样化的生活化教学
开展生活化的《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运用新方法、新技术。一方面,当代中职学生,是成长在网络环境中的新一代青年,互联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的生活。中职学生习惯在网络中获得资讯、在网络中交流观点、在网络中表达想法。中职教师要适应学生的这种变化,开展网络化的教學,利用好“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碎片时间的利用,将枯燥的数据记忆与知识理解,分散到学生的具体生活活动当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新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利用投影设备、光纤网络设备,为学生展示中国丰富的资源、繁荣的区域经济发展成果,为学生营造沉浸式教学环境。
(三)生活化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总结
教师在开展生活化的《中国经济地理》课程教学之后,要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1)总结学生的成绩与生活化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stata等数据库技术,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析。(2)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对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提高学生对新的教学方法的配合程度。(3)在教学考评环节,教师要将课程考试的题目,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使学生充分联想起过去教学活动中的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使学生通过考试,再一次加深对《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结论:
综上所述,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降低中职学生理解《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知识的难度,在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之间架设桥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解读。从本文的分析可知,研究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程生活化教学,有助于中职教师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合理看待目前教学中的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而,教师要加强对生活教育方法的理论学习,并在教学实践当中,探索提高《中国经济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高茂良.中职中国经济地理课堂有效教学初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 (08):36-37.
[2]李大勇.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 (03):224-226.
[3]陈有贤.兴趣培养在《中国经济地理》教学中的尝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中国教育教学丛书编委会,2010:2.
[4]韩瑞玲,路紫,王晨燕.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发展、学科关系与基本理论问题[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04):123-128.
作者简介:杨立琼(1979.10)女,籍贯:云南省曲靖市,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地理、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