絜矩之道与领袖精神
2019-06-06苏绍玮
摘 要:絜矩之道是《大学》平天下章句中的重要思想,常被理解为平天下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论。在儒家的众多思想观念中,絜矩之道作为实现平天下的理论根据,体现了推己及人、爱民如子的领袖精神,于当时促进了儒家君子内修成人,外治天下理想的实现,同时对于现今,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领袖精神的培养有著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絜矩之道;上行下效;推己及人;领袖精神;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苏绍玮(19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年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其中,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中,“絜矩之道”对于国家的统治,人民的安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古代圣贤对修身治国的理想追求。而它对于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领袖精神的培养,在现今生活中仍然十分重要。那究竟何谓絜矩之道?
从字面意义看,絜,有度量之意;矩,则是画直角或方形所用的刻度尺,在此也引申为法度、规则。“絜矩”之道源起于《大学》平天下章句中的两段原文,首段言君子治理国家应当“老其老、长其长、恤其孤”以身作则,从而百姓方能上行下效,民心所向,得以长久的保持国家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末段言君子不欲之事勿强加于他人,即使旁人加注己身也应于我而止,推己及人,宽厚恕人,此之谓絜矩之道也。“絜矩”之道有着上行下效的思想内涵, 同样也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这两方面看似矛盾,实则却同为一体两面。
在《礼记》中郑玄训曾指出:“絜,犹结也;矩,法也。”孔颖达言:“此经申明絜矩之义,上有不善之事加己恶之,则不可持此事使己下者。[2]”郑玄认为,“絜矩”就好比规范的礼法,君子执而不失,是谓絜矩之道。而孔颖达则认为絜矩之道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他们二人的看法一个侧重法度礼仪,一个侧重推己及人,看似矛盾,实则却有其共通之处,多种内涵的絜矩之道最终所要达到的仍然都是平天下,同为爱民为国之道。
朱熹曾在其所著的《四书章句集注》中言:“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在《史记》中,司马迁也指出:“度长絜大,比权量力。”这两处阐释有一个相同处即“絜”都是衡量、度量的意思,将含义延伸就是法度、规则的意思。可见,“絜矩”即是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运行的法度规制,君子在为人处世中要做到以规章法度来规范自身的行为。如果每个人凡事都做到推己及人,上行下效,行为举止都合乎“絜矩”之道,那么实现天下平便也是指日可待。
儒家主张以个人的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进而产生对社会的导向作用。孔子曾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当时鲁国社会动荡,盗贼猖獗,季康子献计想要依靠杀戮来达到天下太平,但是却遭到孔子的反对,他认为上若为善,民亦化之,领袖(君子)的作风好比山间清风,而百姓则是坡上之草,风的吹向决定草的倒向。又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若以德治国,用道德来感化民众,民众便也会像群星簇拥北斗一样的拥护爱戴他。如果统治者为人正派,那么还没等到他发布政令,百姓就会积极主动的完成,但如果统治者自身就不正派,那么即使他颁布政令命令百姓完成,百姓也不会听命于他。
正因为如此,《大学》中提到“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的命题,强调道德高尚的人在遵循法度的过程中要以身作则,当年文王以西歧小国而德服天下,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就会被天下所耻笑亦或是痛失国土。这一思想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思想进行论证。《大学》中进一步指出:“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没有上位者喜爱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却不喜爱忠义的;没有坚守忠义的人做事却半途而废的;没有不把国库里的财物当成自己的财物给予保护的。这就是要求领袖身教重于言教,是絜矩之道上行下效的体现。
儒家学说中十分看重民众的作用,执政爱民是儒家学说倡导的典范,絜矩之道虽有遵循法度准则,上行下效之意,但究其本质则也是推己及人,爱民如子的领袖精神,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亲生骨肉般疼爱,真正为民所想,达到“如保赤子”的高度。而要做到爱民如子,则需要统治者深入民众,体察民情,了解民之所好,民之所欲,“所谓絜矩者,如以诸侯言之,上有天子,下有大夫。天子扰我,使我不得行其孝弟,我亦当察此,不可有以扰其大夫,使大夫不得行其孝弟。[3]”做到以己度人,他人强加于我,是我不能阻止的,但行“絜矩”之道能够做到对外不迁怒于人,对内不迁怒于己,于上于下皆能各得其所,不失为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生观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劝诫统治者保民、育民、富民、敬民,与民同乐这五部分做法,无疑也是絜矩之道的体现。在与梁惠王交谈中他提出期望:“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4]……”而又举出现今例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5]”由此告诫梁惠王不要总是归咎于年成不好,而要更多地采取“保民”的措施,规范礼法,人民的治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其具体的措施就是通过减轻赋税来让人民过上最基本的生活,使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就是保民的基本措施。轻徭薄赋也是统治者了解民众所需所欲,体察民情,体恤民众辛劳所做出的决策,也体现了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作为平天下的方法论同样对于领袖精神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而领袖同样也是实现絜矩之道的现实主体。回探儒家学说,归根结底均为培养领袖之学,儒家学者认为只有真正的领袖,君子才能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才能够施行仁政,爱民如子,最终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而絜矩之道恰好强调的就是领袖这种表率作用,作为道德的导向,本着公平正义、诚实守信的处事原则,通过上行下效来实现天下一统,人民百姓和谐相处的最终结果。
而在现今,絜矩之道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袖”概念却无法等同于现今的“领导”,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当权者在权利中迷失的本心,貪污腐败现象盛行,进而产生不好的影响,大到老虎,小到苍蝇,无不在为一己之私而忽视人民百姓,这种现象急需控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质量问题受到严重把控,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人故意降低产品质量,以次充好,降低生产成本,不顾人民的身体健康而肆意妄为,这便是没有做到推己及人。在这种现象下除了完善相关法律外,就是应当运用絜矩之道,对社会进行道德伦理的教化,现今当权者所应做到的首先应当是带头行善事,做好事,起到榜样的带头作用,如此上行下效,百姓才会纷纷效仿行善事,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同时还需掌握絜矩之道中推己及人的传递功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主动多为他人着想。每个人将自己心中的小爱在彼此间互相传递就会编织成覆盖整个社会的大爱,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絜矩之道对于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也有着深刻意义,对于现今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目前大学生教育趋向片面化,对于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发挥絜矩之道不失为是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有效方法。首先应当加强道德教育,从大人到孩童,老师到学生,上行下效,提升道德修养,多开展良好道德风尚的宣传活动,表彰道德模范,同时曝光不道德的行为;同时多开展道德模范交流活动,推己及人,在交流中提高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絜矩之道是建立在道德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培养领袖精神,提高个人道德素养有着重大意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充分挖掘絜矩之道的思想内涵并弘扬和传播其精髓,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吴玉坤.《大学》“絜矩”之道的内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孟子》.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孟子》.
参考文献:
[1]吴玉坤.《大学》“絜矩”之道的内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0).
[2]陶新宏.儒家“絜矩之道”及其价值意蕴[J].船山学刊,2010.(4).
[3][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