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意丰 赤子情怀
2019-06-06陈剑兵
摘 要:《黄岐山记》写于2001年,为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应制之作。文章从山名由来、黄岐山成名的前因内涵、撰写本文缘由和立文旨意等四个层面上记述黄岐山,通过精用典故轶闻、虚实相因、平面叙述等艺术手法描述黄岐山隐藏的地域乡邦人文的特性,体现饶先生关注乡邦人文的一颗拳拳赤子情怀。
关键词:《黄岐山记》;饶宗颐;赤子情怀;平面叙述
作者简介:陈剑兵(1968-),男,广东揭阳人,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和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4-0-02
一
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喜欢登高览胜,临水遣怀,借景物酬唱寄赠,抒志言情,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乐意把游览奇山异水的过程与体验用生动传神的文字加以表述。故唐宋以降,山水游记十分显达,在自然景观和人文山水中,或饰文以载道,阐发生活至理,像“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或移情于山水,酬唱应和,聊托个人忧乐抱负,宣泄心中不平块垒,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或寓主于客,由物及人,在借景摹形中曲折地表达对客体的褒贬情思,如曾巩的《道山亭记》;或作静观记述,引人寻幽探胜,领略名观美景,如朱熹的《百丈山记》。
《黄岐山记》写于2001年,为享誉海内外的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应制之作。季羡林先生称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五洲已历其四;华夏九州已历其七;神州五岳已登其四。”的确,饶先生一生喜欢游历学术考证,对甲骨学、敦煌学、西亚史学等广有建树,著述译作甚丰,亲躬倡导“潮学”研究,堪称做学问典范。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有浑厚的古文基础,善用典雅贴切的文言文体叙述事功,本文承拓古代山水游记传统,既有《百丈山记》之形,也切《道山亭记》之神,不愧大家手笔。在揆意布局上借点开花,以山带人,写出地域乡邦人文的特性,富于人情味,体现先生热爱故里,重视乡邦人文,积极匡扶“潮学”的赤子情怀。走笔立言上则开冏自如,静观缜密,情随景出,缘事精用典故轶闻,写景虚实相因,文采斐然,抒情议论平面朴实,蕴藉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二
作文贵有创新,特别是在构思立意方面要含英咀华,力求摆脱前人窠臼。《黄岐山记》虽因袭古人先叙事、次写景、后议论的结构,但整体格局略有变化,叙事目的和抒情的内在化使文章的意蕴含蓄,充满阅读的张力性。揆意布局方面,作者从四个层面上记述黄岐山:第一层面简析山名由来;第二层面描述黄岐山成名的前因内涵,由三个小层面层层递进而成;第三层面交代撰写本文缘由;第四层面点明立文旨意。
开篇两句,主要介绍黄岐山的地理方位、山体特征和山名来由。黄岐山山名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按《潮州府志》载:“城北十里有黄岐山,其色正黄,上有石浮图石湖,四时不竭。又二岩,东为竺冈,宋邑人陈希伋读书其中,有石刻‘陈夫子岩四字;西为松冈,石门不闭。又十里曰马鞍山。又有琅山,亦名罗山,两峰矗起,石如琅玕也”。府志认为黄岐山得名是因为其土色黄,这一点各家记载都没有异议;“岐”与“歧”同义,据府志和民间说法,黄岐山是马鞍山的分支,饶先生也大概因袭这种说法。
此为第二层面的第一小层,先叙写黄岐山成名的渊源,顺势拈出月容墓和侣云寺两大景点,进而借郭之奇和诗道出冯黄故事在潮汕民间乐道不衰的原因。在这里,饶先生认同黄岐山出名与冯黄故事的因果关系,也显露作为大学者作文学术考证浓厚的秉性。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饶先生看来,月容墓和侣云寺的客观存在证明民间说法并非虚言。郭之奇和冯元飚关系密切,又有《月容传》《侣云庵记》专述其事遗世,饶先生认同“情缘”说法,认为它乃是天地间生生不息的动力,是永恒的,天皇老子也没法消灭它,这从侧面上反映饶先生富于人情味,注重人道关怀。其实,冯黄事迹是潮汕人文史上的一桩公案,孰是孰非各家历来管见迥异、见仁见智。从地方人文的深层次探究,冯黄情事能在潮汕民间家喻户晓代代相传永记潮人心中的内在原因,在于潮人对爱情婚姻的执着追求和珍惜,也有借历史人物营建自身文化底蕴的初衷。众所周知,潮人的思想观念向来较为传统保守,家庭、宗族观念非常深厚,对感情事十分看重珍惜。潮汕原是南夷蛮荒穷山恶水之地,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因而历来有挖掘建构地方特色文化提升潮人素质和形象的强烈愿望。饶先生生于斯长于斯,对潮汕传统文化这种人情世故自然稔熟和了解。
这里笔锋一宕,从另一角度也即第二小层面写出他的独特看法。潮汕有句俗语说:山山有灵渡,处处有贤人。在饶先生看来,黄岐山成名不仅与冯黄情缘有关,更与盛德之士相联,并重点罗列了陈希伋和罗万杰两个揭阳籍历史人物进行佐证。陈希伋为宋朝进士,政声远播,黄岐山陈夫子岩(即现时竺冈岩观音阁。另一说在崇光岩)曾是他负笈苦读的地方。罗万杰与冯元飚同为明末官僚,为人忠良正直有政绩,因不满明朝腐政和反清复明大业失败,先后隐居蓝田逸老庵、大埔语石庵等地方。饶先生抒写两大揭籍文士,不在于文人惺惺相惜、简单的故乡人和景观情结,而在于把黄岐山置入人文山水的视角来撰写,也符合饶先生作为文化人的特定身份。他认为黄岐山山幽石美,人烟罕至僻静实在适合古代盛德文士隐居。这里枚举陈罗两文士,言外之意黄岐山不仅是仁人志士、旷世杰才的聚居之所,也是人文发迹的发祥地,至此先生为文的视野和境界就显得开阔高瞩和与众不同了。中国文人向来重言立德,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传统,所谓身在魏阙,则能纵论天下;人在江湖,则可优游寄情于山水,与大自然亲近。因此不但是闻名人物,而且那些淡泊人生,想从大自然获取逸乐情趣的人士,也可以在黄岐山得到踏青探幽、心灵放纵自由的愉悦:
文到顶峰自然工。这段带有古风韵味、文采斐然的词章,采用长句短句相间的形式,韵律节奏和谐,具有古代辞赋体的特征,堪称写景美文。全段由远及近,榕江平原的旷阔、岭南水城的雏形赏心悦目;由外到内,草木丰茂的岐山胜景、肥沃千里的鱼米之乡尽收眼底。最后一句画龙点睛,道出了黄岐山不仅是石、水、木的自然胜景,更是“海滨邹鲁”的人文福地,诚如古人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也完成了第三小层面人文山水收拢落点之笔。
接下来的第三层面补叙撰写本文的因缘际会。行文虽有为执政者宣传褒举、推介揭阳名片的急功近利之嫌,但并不在于歌功颂德、谄媚奉迎,而在于当政者的“封山育木”的执政为民的远见和自己的“山灵深畜”的卓识不谋而合,归根到底扣紧“ 一番山水养活一方人”的人文山水和乡梓情缘主笔。
最后一段即全文第四层面先追叙自己五十四前到黄岐山进行学术考证的一次机缘,如今故地重游,在侣云寺古槐树下抚摸冯元飚铸刻《侣云钟铭》铭文的古钟若有所失时,才发觉人生确实有许多机缘巧合、因缘际会的事情存在,于是不禁喟然感叹:
这是全文的主旨。这一句情缘知己的题旨,“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可谓是情真意切,内涵丰富,在笔者看来,它至少有三层意思:其一,黄岐山如果有灵魂生命的话,也要为冯黄情缘故事流传千古而惊叹;其二,黄岐山与历代文士之缘。黄岐山因盛德文士而彰显人文山水的底蕴,盛德文士因黄岐山而留名于世,两者可谓是相见恨晚的知己;其三,自己也应算是黄岐山的老朋友了,倘若它有知有情,会想到有一个好朋友一生这样细心了解它,也应该惊呼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啊。行文至此,除与前面“情缘”基调扣合外,饶先生关注乡邦人文的一颗拳拳赤子情怀水到渠成、倾然而出。
三
古人认为创作要注意“选义按部,考辞就班”,(陆机《文赋》)也就是要求文章的表达必须围绕文章的立意展开。就艺术而言,本文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颇费思虑,符合文章的主旨。纵观全文,《黄岐山记》的艺术手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精用典故轶闻。全文共用四个人物典故,即冯黄情缘事、郭之奇和诗事、陈希伋读书事和罗万杰隐逸事。四个典故都为阐述黄岐山闻名原因,说明它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人杰的聚居灵地,但前两个典故重在情,隐含饶先生对冯黄悲剧的同情,“是山”二字表示对郭诗情缘基调的赞同;后两个典故重在义,暗示黄岐山也有仁义名士的人文底蕴,“然是山”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四個用典精选恰当,涵义十分丰富。
虚实相因,文采斐然。这体现在全文的布局谋篇上,饶先生运用虚实相因、叙议结合的方法,使文章开阖变化,放纵自如。文章先从总体上概括黄岐山的地理风貌,然后以侣云寺为视点凭高俯瞰,从远而近,由外及内,逐步呈露黄岐山的主要美观景致,不渗透半点主观感受,让读者感同身受如历其境,让读者用自己的眼光评判欣赏,真正做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例如描述榕江平原部分,既有对园林禾黍的实描,也有对烟波浩淼的虚构想象,并吸取古代山水游记骈赋的长处,以急促简练、节奏感较强的四字句烘托榕城的宏阔气势。
平面叙述。即采用不置褒贬,不夸饰,不以好坏评价的笔调行文,体现作为一个大学者慎重谨严的文风。这种叙述文法表现在:一是平面叙事。揭阳民间对冯黄故事历来褒贬不一,饶先生不堕入这种没完没了的争论,不以个人喜好妄加评说,显示一个大师作文的睿智。二是平面语言,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记述事体。本文是应揭阳市主政者之约的唱制之作,本来,饶先生看到黄岐山山道的拓达,景观的修缮增设,可以对当政者的政绩大加歌颂一番(这是一些谄骨文人的通病),迎合老爷们的趣味爱好,但他却只是用客观平实的语句略写一笔,这是一个文人难能可贵的人格品质,堪为作文者的风范。
参考文献:
[1]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
[2]参见季羡林《<清晖集>序》。引自王振泽《饶宗颐先生学术年历简编·附录》.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年版。
[3]郑智勇认为崇光岩就是陈希伋读书处,是“陈夫子岩”的真迹。参见《揭阳文史(第一辑)·崇光岩》第35页,揭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
[4]可参见孙淑彦、陈晓文选编的《月容今昔吟》,揭阳诗社出版,1997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