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设施蔬菜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基于414家经营主体的调查

2019-06-06献李宋太春

中国蔬菜 2019年4期
关键词:京津冀装备设施

冯 献李 瑾*宋太春

(1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2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3农业农村部农业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7;4北京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97)

对京津冀地区414家蔬菜经营主体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化应用现状、采用效果与存在问题、信息技术需求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经营主体的智能手机、电脑拥有量等信息化基础较好,智能手机覆盖率达99.60%,电脑拥有率达78.90%;视频监控是生产环节应用最为普遍的信息技术,施药机、耕整机以及水肥一体化等装备的应用比较广泛;信息技术及装备的应用效果满意度平均在3.6分以上。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生产经营成本、市场化运作、应用发展差距、技术产品特性以及信息化人才缺乏等;经营主体对病虫害预警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水肥药精准施用与节力装备等的需求较为强烈。

我国是农业大国,如何确保农业“产业兴旺”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关键,而产业兴旺的重点则在于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孔祥智,2018)。农业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重点发展技术之一,在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质量与效益提升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赵春江 等,2018)。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实施智慧农业工程”,而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现代技术的应用、接纳与扩散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是否兴旺。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其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典范。然而,与荷兰等发达国家相比,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信息化水平仍较低,单产水平仅相当于国外先进水平的1/3,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相对落后,劳动强度大,人均管理面积仅相当于西欧的1/50,设施蔬菜经营主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环境监测、生理监测、环境调控等环节智能化水平仍有待提高(李瑾 等,2018)。伴随着京津冀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扩大,以及都市现代农业进程的加快,农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鉴于此,笔者对京津冀地区414家蔬菜经营主体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现状与需求,明确制约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化的关键痛点和盲点,以期为加快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成果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 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1.1 数据来源

1.1.1 调查方法与范围 基于资料调研、调研问卷、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依托北京市城乡经济信息中心、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天津市农业农村委、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通过“问卷星”平台下发调研问卷,于2018年3~6月,选取北京市昌平、延庆2个区的54个村200个经营主体,天津市宁河、静海、津南、东丽、宝坻、滨海新区、武清、北辰、西青、蓟州10个农业区县35个行政村96个经营主体,河北省石家庄、保定、邯郸、沧州、廊坊、邢台6个市55个行政村118个经营主体开展经营主体基本情况、产业经济状况、技术应用现状、发展需求与主观感知等5部分内容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14份,有效率为82.8%。

1.1.2 调研样本主要特征

① 年龄大多位于41~50岁,以男性为主。整体来看,调研样本年龄最大值为91岁,最小值为20岁,平均43.02岁,标准差为9.75。从年龄段分布来看(图1),年龄在41~50岁的人群相对较多,占比达到了37%,平均年龄为42岁。由此可见,京津冀地区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人群大多处于壮年阶段,年龄相对从事粮食生产的主体年轻。从性别看,男性占56.36%,女性占43.64%。

图1 调研样本年龄结构

② 经营主体受教育水平不高。调研结果显示,初中/中专学历的占比高达4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主体只占23%,这说明京津冀地区农民学历较以往有所提升,但是高等学历的农民也相对较少,同时也反映出高等学历的人大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③ 家庭人均收入与普通农民相比偏高,消费支出潜力大。京津冀地区属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快,农业现代化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在京津冀增长极的带动下,农业经济实现内生增长,农民就业增收取得长足发展。根据调查样本统计,2017年京津冀地区新型蔬菜经营主体家庭人均纯收入为37 222.7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9 418.6元。从经营主体的人均年纯收入范围来看,5 001~15 000元区间的占比最大,其他区间占比都在10%~24%范围内,其中最多的为100万元,最少的为1 000元。从人均消费支出来看,5 001~15 000元和15 001~25 000元区间的占比分别达到了41%和29%,调研样本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为集中,最多的为20万元,最少的为1 000元。

④ 规模化程度较高,但品牌化、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从经营规模看,设施蔬菜生产规模化程度较高,平均每户为22 hm2(330亩)。但从品牌化来看,仅18.6%的经营主体营销产品具有品牌化,这表明京津冀地区农村品牌产品的种植相对偏少,需要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并打造品牌农产品。从农业标准化建设来看,有“三品一标”认证的经营主体占比为16.5%,优质化、多样化、绿色产品生产滞后于旺盛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制约了设施蔬菜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基于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农业质量安全要求十分迫切。

1.2 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情况

1.2.1 经营主体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

① 智能手机、电脑逐渐普及推广。在信息获取设备方面,随着智能手机、家用电脑技术的不断成熟,其长尾效应显现,加上电信运营商对农村手机、网络资费的进一步提速降费,目前大多数经营主体均配备了智能手机,样本智能手机覆盖率达99.60%,电脑拥有率达78.90%(其中83.79%的电脑可以上网)。经营主体上网的主要目的为网页浏览和微信上与朋友交流,整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信息化基础较为良好。

② 信息消费意识较强。随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消费成本的下降,经营主体的信息消费意识逐渐由普及阶段向主动接受阶段转变(胡胜男和乔姗姗,2017)。当前经营主体的信息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即时通信、上网费用、信息服务费用等,其中随着电信运营商的下沉,上网费、通讯费捆绑套餐已成为经营主体信息消费支出的重要花销。调查结果显示,经营主体月均信息消费支出集中在51~100元区间,占36%,其中支出最多的为每月600元,最少的为每月10元,平均支出为每月106.8元。在信息服务支出方面,绝大多数农户均享受过付费的信息服务,主要形式为短信包月、收费电视等,接近1/3的样本对付费信息服务支出持“愿意”态度。此外,调查样本中,有127家经营主体具有网上消费、网上营销与电子支付习惯,占样本总量的30.68%。

③ 设施温室配套较为完备。从调研结果来看,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大棚的覆盖材料大多为PC和PVC板材,约占67.63%,其次为塑料薄膜,占20.53%,玻璃连栋温室仅占8.94%。从温室配置情况来看(图2),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和灌溉系统是温室内配置最多的系统,占比分别为77.05%和72.71%,自然通风系统、配电及智能控制系统的占比也在50%以上,这些配置也是温室配置的基本需求。由此,完备的温室配置为设施蔬菜生产的信息化改造提供了坚实基础。

④ 信息获取渠道以新媒体为主。从京津冀地区经营主体获取生产技术信息的渠道来看,利用微信、微博、手机上网、移动APP等新媒体渠道的占比最高,达到了43%;其次为技术示范、观摩等,占29%。总体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信息传递优势越发明显,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村委会等传统信息传递方式。

1.2.2 经营主体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总体状况

①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多侧重于生产环节,其中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最为广泛。从样本调查结果来看(图3),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信息系统应用最多的是视频监控系统,占58.45%,这表明视频系统在设施蔬菜生产状况监测、远程诊断、监工等过程中给经营主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其次为电商平台,占36.96%,表明目前经营主体在销售渠道拓展方面已逐渐由线下为主向线上线下相结合转变。此外,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经营主体对于质量追溯系统、自动灌溉系统、物联网环境监控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等技术也有一些应用。总体来看,信息技术系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

图2 温室内系统配置需求

图3 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总况

② 设施蔬菜生产信息化装备应用较为广泛,设备功能多以节约劳动力与资源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图4),设施蔬菜生产信息装备的应用主要侧重于节力、节水、节药、节肥等方面的设备。在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高达53.38%的经营主体使用施药机,有49.52%使用耕整机,32.85%采用水肥一体化(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的覆盖情况分别为44.07%、42.70%、21.50%),31.64%使用施肥机,只有极少数使用过移栽机、自动嫁接机。总体来看,设施蔬菜生产信息装备在京津冀地区的应用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为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提升设施蔬菜生产工作效率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4 设施蔬菜生产信息装备应用总况

1.2.3 不同生产环节的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现状

① 80%以上的经营主体在种苗生产环节采用了喷灌、滴灌设备。调研结果显示,大多数经营主体在开展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均有涉及种苗生产,但规模不大,仅25.36%的经营主体采用规模化育苗技术,1.45%采用工厂化育苗技术。从技术应用情况来看,喷灌、滴灌设备推广程度最高,有85.99%的经营主体在育苗过程中采用这些设备,其次为育苗床架,占38.89%,自动精量播种生产线、育苗温室环境自动控制系统的占比分别为22.22%、16.67%,此外还有少量经营主体采用嫁接机。

② 视频监控系统与设备是生产环节信息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从设施蔬菜栽培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应用来看,视频系统应用最高(监工用),占58.45%,其次为施药机、耕整机等农业机械,占比分别为53.38%、49.52%;在水肥运筹方面,随着农业质量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广泛应用,目前已成为大多数新型蔬菜经营主体开展化肥、农药与水等投入品减量增效的重要技术,分别有32.89%、32.37%、31.64%的经营主体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机等技术。此外,小型自动灌溉、传感器、采摘传送带等技术也有涉及。针对采用传感器进行环境信息监测的用户,进一步调研结果表明,目前环境智能监测的主要指标中,空气湿度(67.15%)、空气温度(58.94%)、土壤温度(54.11%)、光照(52.42%)以及土壤水分含量(49.28%)等占前5位,而降雨量、全辐射、土壤电导率等因素监测较少。此外,少部分经营主体采用了自动化控制设备,重点实现传感器感应灌溉、历史数据查询分析、实时数据显示以及数据报警等功能。

③ 流通经营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集中在电商经营。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采收仍然以人工采收方式为主,占比高达88.89%,人工与机械结合的方式占到了7.49%,而完全用机械采收的只占3.62%,采收方面的机械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被调研者中,有36.96%采用微店、淘宝等开展电商销售,10.00%左右应用了冷链物流,几乎没有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无损智能检测。在质量安全控制方面,一方面经营主体通过建设“三品一标”基地提升农业质量,另一方面主要采取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但目前对于RFID的使用比例仍不高。

2 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效果

为进一步分析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效果,采用李克特量表5点法进行统计分析,重点从总体满意度以及信息技术主要效果满意度两大方面进行分析,包括对“我对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总体很满意”“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改进设施生产管理手段”“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工作效率”“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蔬菜产量”“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提升蔬菜品质”以及“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等6个问项开展李克特量表调查。

2.1.1 应用效果总体满意度 统计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经营主体对于已采用的信息技术与装备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与装备的平均分分别为3.61、3.60分,均高于一般值(3分),其中分别有50.48%、51.69%的经营主体对信息技术应用系统、信息装备的应用持“比较满意”态度,“非常满意”则分别占7.25%和6.28%。

2.1.2 应用效果分类评价 调查结果表明(表1),京津冀地区对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效果的主观评价平均得分为18.31分,表明总体效果较好(按照“比较满意”=4分×5题=20分)。分区域看,河北评价最高、北京最低,这可能蕴含的逻辑在于“越是发达的农业地区,对信息技术要求越高,其评价则可能偏低”。其中,60.00%的经营主体认为可以改进生产管理手段,67.39%认为可以提升设施蔬菜生产的工作效率,62.08%认为可以增加蔬菜产量,64.49%认为可以提高蔬菜品质,62.80%认为可以降低生产成本。综合而言,京津冀地区经营主体比较认可当前信息技术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与提升农业质量的作用发挥,但较之“增效”,信息技术的“节本”效应仍需进一步提升。

表1 基于李克特量表的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分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生产经营成本问题 由于生产规模的扩张带来土地租金、雇佣工人、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压力加大。一是土地流转费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业企业等流转的租金在每667 m2500~2 000元不等,且约定租金每隔三五年上涨1次,据初步测算每667 m2成本比一般农户相对提高1 500元左右。二是信息化运维费用。信息技术与装备的投入,不仅包含初始建设资金的投入,还有高昂的后期维护保养服务的费用(如换1个摄像头就得上万元)、数据维护人员费用等,较低的设施蔬菜利润率导致信息技术与装备的应用难以持续。三是信息技术投入费用。调研发现,经营主体对信息技术与装备初始投入的风险持谨慎态度,在对感知风险的主观评价中,对技术与装备的投入风险评价平均得分为3.70分,甚至比技术带来的产量提高、品质提高、成本降低以及管理手段改进等方面的评分还高。

2.2.2 市场化运作问题 因信息技术与装备属高投入产品,设备的初次投入成本过高,不仅涉及到物联网等设备的采购,还需要网络的铺设、平台建设等多项基础性投资,且回报周期长、投入和产出的权衡比不高,这导致信息化成果应用比较成熟的基地和企业大多是由政府项目资金支持建设作为示范基地。如北京的221物联网平台、天津的“放心菜”基地、河北的藁城物联网示范区等,均是政府扶持下的成果。同时,由于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商等专业化企业以及面向广大经营主体的产业联盟尚未建立,导致设施蔬菜信息技术产品价格高昂,使得“政策性投入是主要推动力,政府买单成常态”,制约了其普适性应用。

2.2.3 应用发展差距问题 一是产业环节应用差距。目前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的主要领域集中在作物生产状况监测、水肥药运筹、室内环境监测等方面,而在育苗、生产环境智能感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远程诊断、移动终端服务等方面应用仍较少。二是品种间应用差距。如物联网监控方面,在食用菌、黄瓜、番茄等作物上的应用比较多,而叶菜类蔬菜应用较少,一些采摘机器人也只是针对诸如番茄、黄瓜等果菜类蔬菜,而对于形状不定、表皮易损等作物的应用较少。三是行业间差距。精准饲喂、自动清粪、环境感知等技术已在畜牧水产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领域得到熟化应用,而设施蔬菜与之相比“智能控制”的应用仍需进一步攻克提升(刘新超,2017)。四是应用主体差距。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实践应用探索发生于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园区、科技园区,以及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而对于一些家庭农场、小规模合作社,信息技术与装备的应用仍处于意识普及阶段,小规模经营主体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生产方式创新能力偏弱。五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与国外相比,自动化控制系统、轨道操作车等智能装备的应用仍滞后于荷兰等发达国家,至少相差1/3(李奇峰 等,2018)。

2.2.4 技术产品特性问题 一是技术的操作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多数信息技术产品与装备操作复杂,使用门槛较高,导致大多数产品难以落地。调查发现,经营主体对“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装备操作复杂,使用它们在浪费我的时间”“信息技术与装备进行设施蔬菜栽培会导致生产不稳定”的李克特量表平均分分别为3.84、3.89分,比信息技术带来的各种节本增效的效果评价要高。二是设备性能不足。使用过信息化设备的经营主体表示,国内大多数技术装备在稳定性、可靠性、精度、功耗等性能指标上远远低于生产实际应用预期,与国外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北京天安农业有限公司反映,温室内的传感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经常出现数值检测错误,稳定性差,尤其经常在夜间出现故障,难以维修。天津与河北的经营主体也表示,环境传感器反复出现故障,很多国产传感器半年左右就需要更换一次,传感器灵敏度低、监测数值不准确,传感器的频率响应低、可测的信号频率范围窄。

2.2.5 信息化人才缺乏问题 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艰苦,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福利待遇较低,难以吸引、留住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尤其是熟悉农业、了解设施蔬菜生长规律的高素质、高水平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基本缺失。北京、天津、河北的经营主体均反映,农业信息化人才缺失带来的最大隐患是后期设备管护难以跟上,进而挫伤了其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规模与覆盖范围的积极性,同时部分经过培训的信息员因缺乏对农业的奉献精神,时常出现频繁跳槽现象,导致人员队伍不稳定。

3 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的未来需求

3.1 设施蔬菜信息技术应用系统需求

总体来看,经营主体对设施蔬菜生产环节的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系统的需求比较强烈,对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较弱。其中,经营主体对视频监控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等生产环节的需求较为强烈,占比分别为52.90%、51.45%、44.93%,而对于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质量追溯系统、冷链物流配送系统等经营管理需求相对偏少。这表明经营主体最关心的是直接影响设施蔬菜产量和收入的信息技术产品,而对于产地环境、农产品品控等影响农业质量的信息技术需求关注较少,可能原因在于目前这些经营主体在农业质量提升方面的技术需求更多侧重于绿色防控技术,而非信息技术的管控。考虑到设施农业物联网作为政府助推的技术应用模式,本次调研还考察了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需求。其中,借助设施农业物联网实现病虫害监测、水肥药合理运筹等智能感知与控制方面的需求最为迫切,占比分别为23.91%、22.95%,而降低劳动强度和远程监控方面相对较低,占比分别为20.05%、19.81%。

3.2 农业信息化装备需求

在农业智能装备的需求调研中,除关注水肥一体化设备、传感器、智能灌溉设备等智能装备需求外,本次调研还关注了传统设施蔬菜生产机械化装备的需求,以期为农机农艺信息结合提供论据。调研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新型蔬菜经营主体对设施生产机械化设备的需求主要表现在温室、大棚配置装备上,如电动卷帘(20.05%)和自动卷膜(21.01%)等卷帘机械、供暖降温机械(19.81%)、耕整地机械(19.32%)、减力输送机械(15.94%)以及灌溉机械及播种、育苗、嫁接机等机械类型,以减轻劳动力的投入。在智能装备需求方面,主要体现在水肥药精准施用、劳动力投入节约等方面,如水肥一体化设备(36.47%)、智能灌溉设备(24.88%)、高效打药机(20.05%)、精准注肥器(19.32%)、自动采摘机器人(13.53%)、温室环境传感器(13.29%)等。

3.3 信息服务需求

① 经营主体对基层技术推广部门以及社交网络的技术供给需求较大。信息技术的使用门槛较高,后期维护需要一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调研结果显示,经营主体反映在农业生产中遇到信息技术应用难题时,半数以上会选择农业技术推广站、益农信息社(或当地信息服务站)等信息服务站(57.00%),也有部分经营主体认为网络搜寻(46.38%)、求助朋友圈(46.38%)等社交网络能够帮助其解决难题,此外,合作社与企业的技术人员(30.68%)、政府技术热线(23.43%)等也是比较常见的渠道,而大专院校等技术研发机构(6.52%)的需求并非十分强烈。

② 经营主体对信息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农业政策、农业新闻以及水肥药田间管理技术。根据京津冀地区经营主体关于信息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图5),关注最多的是国家补贴政策(如土地经营、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补贴等,占58.45%)、农业新闻(48.79%)、水肥药田间管理(39.61%)、气象信息(25.85%)以及市场价格信息(16.91%)。主要原因在于宏观政策影响着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向和资金补助;农业新闻、种植技术、气象信息、市场价格等直接关系到蔬菜产销状况。而经营主体对土壤信息、农机、专家系统以及行情分析等这些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关注度较低。

图5 经营主体对信息服务内容的需求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基于京津冀地区414个设施蔬菜经营主体的调查数据,分析京津冀地区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化应用现状与主要需求,得出以下结论:

① 设施蔬菜经营主体信息化基础水平的提升使得农业信息技术得到初步应用。经营主体的智能手机、电脑拥有量等信息化基础较好,样本智能手机覆盖率达99.60%,电脑拥有率达78.90%,灌溉和湿帘风机降温等设施蔬菜温室自动化设备配置较完备。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与互联网渗透率,使得视频监控、电商经营、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得到初步应用,为农户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设施蔬菜生产节本增效提供了创新扩散效应。

② 设施蔬菜信息技术与装备的应用现状体现了较强的技术特性。信息技术应用系统(软件)以生产经营过程较实用、产品使用门槛较低的产品与服务为主,其中视频监控的应用最为广泛,其后依次为电商平台、质量追溯系统、自动灌溉系统、物联网环境监控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冷链物流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等;设施蔬菜生产信息装备的应用主要侧重于节力、节水、节药、节肥等方面的设备,以施药机、耕整机、水肥一体化以及施肥机最为广泛,其后依次为电动卷帘、传感器设备、移栽机、智能卷膜、自动嫁接机等。

③ 设施蔬菜生产经营信息技术及装备应用过程存在的共性问题在于生产经营成本、市场化运作、应用发展差距、技术产品特性以及信息化人才缺乏等,尤其在生产经营成本与技术产品特性方面,经营主体对技术产品及装备的量化评价得分较低。

④ 经营主体对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技术及装备需求较为迫切。在信息化应用系统需求方面,技术需求排序依次为视频监控系统、病虫害预警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电商平台、自动灌溉系统、质量追溯系统、物联网管控系统以及冷链物流系统,其中病虫害预警系统、自动灌溉系统与生产管理系统处于供小于求状态;智能装备的需求排序依次为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装备、智能卷膜、自动精量播种生产线、高效打药机、精准施肥器、耕整机、温室环境传感器、自动移栽机、自动嫁接机等,其中智能卷膜设备处于供小于求状态。信息服务内容需求排序依次为补贴政策、农业新闻、水肥药田间管理、气象信息、市场价格等直接影响经营主体生产经营决策方向的内容。

4.2 政策启示

结合本次调研结果,如何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与设施蔬菜生产经营有机融合,有必要从技术产品创新、推广策略优化以及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共同发力。

① 注重经济适用的技术产品研发创新。结合受众需求,从技术研发上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如针对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系统,一方面要侧重于产品设计与操作流程的“入门级”“傻瓜式”“定制化”,产品界面的“可视化”“直观性”“友好化”;另一方面在传感器等智能装备购置方面应当提高产品性能,降低使用成本,以此促进农业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装备在设施蔬菜生产中的全面推广。

② 加快建立可持续运营的市场机制。从长效机制来看,农业信息技术与装备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上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要以需求牵引作为其发展的重要原则,以企业为主体,统筹部署、循序渐进,增强农业信息技术与装备推广应用的内生动力,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陈熙隆和王芳,2016)。

③ 聚焦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系统与智能设备的推广。建议在推广信息技术与装备过程中,应以经营主体的适用需求为导向,将产品推广的名录聚焦于病虫害预警系统、生产管理系统、水肥药精准施用与节力装备等方面,适当将传感器等设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名录,以此降低农户信息技术与装备的购置成本、运维成本,进而提高其对信息技术与装备的接受程度。与此同时,针对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信息素养的经营主体制定不同的培训与推广方案、技术产品。

④ 强化经营主体信息技能培训。一方面构建京津冀地区“市级-区级-乡镇级”与“专家智库”相结合的农业信息技术推广服务队伍,通过探索“共享人力”、农业信息化专业化服务的政府购买、公私合作、用者付费、信息服务区域云平台搭建等形式,支持和鼓励有资质的专业化机构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技术应用培训与后续跟踪服务,适时推进农业信息化市场机制落地(李嘉辉和杨宇姣,2016)。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经营主体“社交网络”的扩散功能,采取“以点带面”“领导人制度”“合作社引领”等手段,充分调动村庄“能人”“领袖”“村官”“农技人员”“科特派”等群体在信息技术与装备应用推广方面的积极性,推动设施蔬菜适度规模经营的全程信息化。

猜你喜欢

京津冀装备设施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民生设施非“摆设”
防晒装备折起来
垂直循环式立体停车设施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9年京津冀家庭教育大家谈活动在津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