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最初是军事用具
2019-06-05
风筝最初是军事用具
风筝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在古代被称为“纸鸢”“纸鹞”“鹞子”等。古人很早就幻想着制作出像小鸟一樣在天上飞的工具。《渚宫旧事》中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说鲁班发明了木鸢,可以载人,乘着它,可以窥探宋城的情况。唐代以前,风筝一般被看作是用于测量、通信等军事功能的工具。宋代高承《事物纪原·纸鸢》中记载:汉代的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打算趁着刘邦不在家,挖地道进入宫内。《南史·侯景传》中记载:南北朝时期,因侯景之乱,梁武帝被困宫中,他想利用风筝向外发送信号求救,可惜被敌人发现射了下来。《新唐书·田悦传》中记载:唐代的张丕被困,他也利用风筝求救兵,“急以纸为风鸢”,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些例证都说明,风筝确实有军事用途的一面,而且应该是它最初的功能。唐代以后,风筝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变成一项娱乐活动。
我国未成年网民达1.69亿
不久前发布的《2018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7月31日,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明显高于同期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57.7%)。手机是未成年人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从上网时长来看,76.4%的未成年人日均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但日均上网超过3小时的未成年网民也达13.2%。在未成年人的上网活动中,排在前几位的是学习(87.4%)、听音乐(68.1%)、玩游戏(64.2%)、聊天(58.9%)。用户自制的短视频作为新兴娱乐类应用受到未成年人的青睐,使用比例达40.5%。
“寻常”究竟有多长
很多人不知道,“寻”和“常”都是古代的度量单位。最早的度量方法是伸开双臂,双臂之间的距离称作一寻,一寻乃八尺。“倍寻谓之常”,也就是说,“常”是“寻”的两倍,即一丈六尺。因为“寻”和“常”是最普遍使用的度量单位,“寻常”一词便引申出平常、普遍的意思,比如刘禹锡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寻”和“常”是经常使用的度量单位,“寻常”一词又引申出经常、平时之义,比如杜甫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