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自然 形松气充
2019-06-05陶祖莱
陶祖莱
本节之要点在于“中正”与“形松”之融合,而以“自然”为至境。气充则是其必然结果。进而言之,身形之“中正”,以陶冶心性,消解负面情绪,心情达于“中和”为前提。《中庸》认为,诚是人的天性。故致诚乃正心以修身之要径。而“诚于中”,必“形于外”,表现于行为即为“恭”(貌恭)。不难看出,“中正自然,形松气充”与 “静以知身,允中致和”密切相关,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欲正自身,先正己心
按身心整体观,身心系统整体以心为主导,因为心乃神明(人之神)之所居。但同时,心又是“智之舍”,知虑之所出,私欲之所存,情感之所棲,情绪之所发……。这里,对于人的健康来说,威危最大的就是种种偏激、偏执的情绪。表现于行为,它往往是突发的,或是长期压抑、郁积的爆发;但也可能是长期焦虑、纠结的彷徨,久之成为心病等等,等等。不论是哪一种,对人生命健康的影响都是负面的,是诸病之由头之一。中国传统医学称为“内伤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对于非传染病发生和发展是主要的病因(除中毒外)。故练习气功来说,欲正自身,必先正己心。
《大学》有言:“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并进而阐明“心不得其正”的原因是“忿懥”、“恐惧”、“好乐”(喜好)、“忧患”等负面情绪所致。“正心”就当自觉地调理自己的情志,缓解、消除种种负面情绪,以达“中和”之境。怎样致中和呢?《中庸》认为要充分发挥天赋于人的善良的本性——“诚”。故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此“道”指道路。诚者,口所言即心之所愿,身之所行即践心之所愿,所愿、所行必有其果,即有成。“率性”即时时、处处、事事,“思诚”且惟诚是守。诚以待人,诚以治事,诚以律己。这样就能持中和之心态而安身立命了。于此,又有“自诚明,谓之性”;和“自明诚,谓之教”之别。但不论是天性使然,还是教化琢磨之功,都必然谨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显然,慎独是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高度自觉的“内省”以致中和的修身功夫。
《大学》指出:“诚于中,形于外”。类似于敬以致静,诚于中则形于恭,即“心诚貌恭”。
二、解“松”
放松身形是习练健身气功的一大关键,要求“松而不懈”或“松而不散”。生物力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细胞,在不同模态的应力作用下,其分化和生长是不同的。以骨组织中的骨母细胞为例,在压应力作用下,成骨因素活跃,促使骨母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骨质因此增生;而在拉应力作用下,破骨因素被激励,促使骨母细胞向破骨细胞分化,骨质吸收。不仅如此,人们发现,细胞生长增殖过程中会产生力作用于周围的介质胞之中,如图1所示;而图2则表明,置于两堆成纤维细胞之间的原胶原分子(构成筋腱的基本材料),将按照两端细胞生长产生的应力场而有序排列(按应力作用法线方向)。这提示:筋腱生成或增长和细胞生长引起的力的作用有密切关系。
生物力学创始人冯元桢(Y. C. Feng),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關于应力-生长关系的冯元桢假说(198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器官、组织内的应力分布,应满足其功能优化的需要。”据此,健身气功锻炼过程中身形的运动必将改变身体各部组织、内脏器官内部的应力分布,以提升、优化组织、器官的功能状态。进而与正心、诚意所导致的精神状态的改善相结合,促进身心系统整体稳态水平的提高,乃至稳态跃迁。生命过程发良性的质的改变(如带病延年,提高生存质量,痼疾自愈,潜能开发,智慧增广,等等)。这才是气功锻炼功中“形松”的真正内涵。
三、形体中正,以正脊为核心
人是地球上唯一的直立动物。人之所以能直立,是因为人有一根竖直的脊柱。图3所示为脊柱矢状剖面和额状面结构概要。不难看出,人的脊柱在胸椎-腰椎接合部,和颈椎-胸椎过度区,有两个明显的生理弯曲,二者均呈微前凸,曲率为正。在日常生活中,若基本行为(行、立、坐、卧等)中身形姿态不正,则日积月累,必致脊柱生理弯曲消失,乃至曲率变性,由微前凸变为后凹。根据应力-生长关系,这必然导致椎骨的病理性重建,椎骨前缘(前部)骨质增生而后缘(后部)骨质吸收,这必然挤椎间盘向后凸出,且椎骨后缘(部)强度降低,易造成压缩性骨折。颈椎亦然。而脊椎腔内是脊髓,上接脑内延髓,为人体神经中枢,且脊髓有造血功能。故脊椎不正,造成人体整体的功能负变是多方面的,且错综复杂。目前,腰椎病和颈椎病已经成为当今文明社会全球性的流行病,不仅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以腰脊劳损——low back pain为例,为止痛,美国每年所消耗费用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高达数十亿美元/年)。且引发了多种多样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当今iPhone 流行,人无论男女老幼,许多人都低头抠手机,颈椎病的发病率势必剧增。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礼记·曲礼》论及人之仪时就告诫人们:“立毋跛,坐毋箕”。立若跛,体重主要由直立腿承受,腰胯不平正,相关关节和肌群承受过载;而且为了平衡躯体,必须加一个附加力矩。久之,必致腰胯不正而成患病;“坐如箕”,则腰脊生理弯曲必然反向,而引起种种腰椎病,未老先衰。不仅祸害自己,还要殃及家人,拖累社会。故《鄘风·相鼠》有言“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四、拮抗致和谐,松正畅经脉
日常生活中行、立、坐、卧努力保持脊柱的中正自然,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必要的,但远非充分。就健身气功锻炼而言,正脊是人(我)全身松正的必然结果。
以无极桩为例,静而知立身之地,进而知踝,知膝而锁膝,致委中坚,只有锁膝而坚委中,腰胯、骶、髋才能自然放松,尾闾后翘,塌腰,腰脊前凸,曲率稍大于生理弯曲;同时命门协同呼吸与脐(神阙)同步开阖,以启动先天之元气。与此相应,缩项挤压颈椎,且两肩胛骨尽量内收,挤压背脊胸椎,激励督脉,及夹脊部位脏腑之俞穴,以及身柱、膏肓、夹脊、灵台等要穴。拔背、胸椎整体微前凸,与腰前塌之腰椎协调整合,背肋内收。至极限位置持3~5秒。同时,身前侧平肩、开胸、展肩,意念中左、右肩隅向外延展半公分,虚腋若夹小球,胸骨伸展,激励胸前七坎大穴,胸肋骨沿肋向外展抻拉过胁肋而与内收挤压之背肋协同作用,以燮理阴阳。
然后竖项,头领正,自C-1(第一颈椎)至C-7(大杼)逐节伸展放松,意气直冲九霄。自大杼而下,沿纵向逐节放松,抻拉胸椎,与腰椎协同运动。同时八背含胸,背肋放松且沿肋向抻拉背肋过胁肋与内含之胸椎协同,使之横向放松并顺势拉伸,下与腰椎协同运动。
同时意念自天际回收,引天河之水下注昆仑之巅,周流全身。顺势由昆仑顶由额面循中而下,经山根至鼻柱。放松山根以展眉心,且由山根直入泥丸,开心之窍,悦意自生;眸蕴笑意,腮含微笑,唇角外展微翘。心诚而貌恭,“眼观鼻”,“鼻观口”,放松双目、两耳、鼻腔、口腔、舌根、咽喉,致舌下生津,津液沛然而下咽。“口观心”,与之相配合,放松胸骨,通胸前七坎大穴直至中脘。同时含胸、沿肋向放松胸肋,过两胁,与八背時外张之背肋协同,以调和阴阳。进而,“心入腹”,意注神阙,经气海入于关元,至中极、长强。同时意念自左右髂尖会于至阳,裹臀扣尾闾,鼓动命门,神阙吞吐,知少腹,知腹股交汇之沟,提肛。进而,带脉舒缩,呼吸随之,使“腹内松静气腾然”,达“虚其心,实其腹”之境。与此同时,后背肩胛放松,抻拉胸椎、与腰椎同步之运动而顺势强化命门与神阙之间之内之丹田等。在整个过程中,脊柱呈波浪形运动,但其中位线始终在脊柱的生理曲线附近作小幅摄动。
不仅如此,每个关节由于相关肌群的撷抗作用和牵张筋膜,由反向力之作用而达于合谐。其中的道理,正如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公元前6世纪)所言,“分散和聚集,可以是同一的,相反的力量造成和谐,就像弓和琴一样。”炼功过程中,身形的松正自然就是相反的力造成的和谐。
不仅如此,还要求头颈转动、俯仰、摆动时,双肩不动;腰扭转、侧弯、俯仰顾盼时胯平正、沉稳而不动,等等。从而强化相关筋膜之牵张,使其作用最大化;促进组织间质液的流动,提高代谢产物向体外输运的效率,并使之最大化。从而改善、优化细胞生长微环境的稳态,利于细胞生长,并降低基因表达调控过程的失误概率,以提高防治非传染性慢病之效。
如本小节开头所说,“中正自然,形松气充”,与“静以知身,允中致和”是密切相关的两大炼功要素。作为两者之综合,庄子的一段话是很有意蕴的。他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知北游》)
此外,应当强调一点,即炼功必须善始善终。每次练功,必始于站桩(无极而太极),安心凝神,外敬内静;意气下彻于地而上达于天。身形开放,人(我)之气与天地阴阳二气以及自然五行之秀气同波,以利身心整体之吐故纳新。而每当炼功结束之际,必终于站桩(太极而无极),平心静气,心诚貌恭,意念中天地人(我)之气浑然一体,三才合一收于人(我)身中(以丹田为归宿)。切忌草草收功。勤于耕耘,还需善于收藏,功夫才能日进、精进、日日进。
(摘自《健身气功导论》通用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