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的语义范畴

2019-06-05符淮青

辞书研究 2019年3期

摘 要   文章对词的语义范畴做了全面的划分。先分为: (一) 表示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语义范畴,即概念义范畴,(二) 指号义范畴,不属概念义。两大类下再劃分为众多细类。阐明这种划分认识上的根据,指号学(符号学)上的根据及词的释义形式上的根据。

关键词   语义范畴 词义图 释义形式

词的意义可以做语义范畴的划分,这是笔者多年来积累的认识。这种划分有认识上的根据,指号学(符号学)的根据,还有词的释义形式上的根据。

笔者在《组合中语素和词语义范畴的变化》(2007)中已论述了表名物范畴、表动作行为范畴、表性状范畴的存在,又在《词在组合中语义范畴的变化和词性标注——以“一”、“是”为例》(2010)中论述了词的语义范畴和词的语法属性划分的关系。在《词义分析形式化的探讨》(2013)中说明了表名物、表动作行为、表性状语义范畴的词释义形式上的特征。除了上述已分析过的三种语义范畴外,其他的词的语义范畴应该如何分析呢?笔者在《指号义的性质和释义》(2002)一文中已提出指号义的概念,它们大多数是虚词,不表概念。笔者准备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提出词的语义范畴完整划分的说明。

词的语义范畴先分为: (一) 表示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语义范畴,(二) 指号义范畴两大类。前者包括五小类(详下);后者包括三类: (1) 标志主观反应作用,包括态度、感情、意志、愿望、评价等的词;(2) 标志语言单位的关系的词;(3) 替代或表示复杂含义的词;这三类又各分小类。详列如下:

(一) 表示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语义范畴,包括五小类:

1. 表名物(体词性)语义范畴(语法中的名词)

2. 表动作行为语义范畴(语法中动词的大多数词)

3. 表性状的语义范畴(语法中的形容词)

以上语义范畴的词的性质特点,笔者在上述有关论文中已做论述,不再重复。

4. 数的语义范畴

包括语法中的数词和量词。数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重要成果。量本质上也是数的切分,汉语的量词有时兼有其他作用。

度量衡量词,如“克”“千克(公斤)”“寸”“尺”“升”“斗”等表示不同种类的数的标准。“克”“千克”用于重量,“寸”“尺”用于长度,“升”“斗”用于能形成立体造型之物。集体量词如“群”“批”“串”“堆”“双”“套”等是不同的集合量的标记,同时量词本身也起着对作用对象物象化的作用,如“群”是多个生命个体的物象化(一群羊、一群蜜蜂),“双”是不可分离的、成对个体物的物象化(一双手套、一双鞋)。个体量词如“个”“位”“条”“粒”等只用于单个个体,有的同时也有对所用对象物象化、名物化的作用,如“粒”显示其个体小而散碎,“条”显示其个体细而有长度,“个”除了表示单个的数外,其名物作用特别明显。“给我一个吻”“给他一个惊喜”“一个致使的打击”,“吻”“惊喜”“打击”称“个”,都名物化了。动量词如“次”(打一次球)、“顿”(吃一顿饭)、“下”(洗一下手)等,都只是表示动作单次的量,不如名量词表义丰富。

5. 拟声范畴

拟声词是客观声音的模拟,一般认为它们非概念义,但它们也是意识对客观的反映,可附入概念义。拟声词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定语、状语,这说明它在语言运用中可以起到表示行为,或性状的作用。例如:

(1) 轰轰轰,是炮声,敌军进攻了。(拟声词充当主语)

(2) 水流哗哗哗。(拟声词充当谓语)

(3) 嗖的一声,子弹打出去。(拟声词充当定语)

(4) 鞭炮别别剥剥地响。(拟声词充当状语)

例(1)、例(2)拟声词表行为,例(3)、例(4)拟声词表性状。

(二) 指号义范畴包括三小类:

1. 标志主观反应作用,包括态度、感情、意志、愿望和评价等的词

又可分为四小类:

(1)  表示不同的句子语气,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法中的语气词属此。例如:

吧      助 ① 用在祈使句末,使语气变得较为舒缓: 咱们走~|帮帮他~。③ 用在疑问句末,使原来的提问带有揣测、估计的意味: 这座楼是新盖的~?|您就是李师傅~?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现汉》)

“吧”的义项①表示舒缓的祈使语气,义项③表示带有揣测、估计的疑问语气,语气词在表示不同的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语气时,往往都附有种种不同的主观感情、态度意味。

啊      助 ① 用在感叹句末表示增强语气: 多好的天 儿 ~!|他的行为多么高尚~!④ 用在疑问句末,使疑问语气舒缓些: 他们什么时候来~?|你吃不吃~? (《现汉》)

“啊”在义项①中表示赞叹,带有强调色彩,在义项④中表疑问,且使语气舒缓。 这些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是语法学说明的内容。而“啊”的作用就是传达出语气,即标志不同的主观反应态度。

(2) 表示感情反应的词

感情反应是人意识内容中的重要部分。汉语的叹词除了少数表示呼应之外,大多数都是传达人的喜怒哀乐的种种感情的。例如:

唉      叹  表示伤感和惋惜: ~,病了几天,把工作都耽误了|~,好好 儿 的一套书弄丢了两本。 (《现汉》)

嗳      叹 表示悔恨、懊恼: ~,早知如此,我就不去了。 (《现汉》)

呸      叹 表示唾弃或斥责: ~!你怎么干那种损人利己的事! (《现汉》)

(3) 表示主观对现实某事必要性、可能性的评断和愿望的词

汉语中表可能、必要、愿望等助动词属此。这类词的意义不是对某个客观事物现象的反映,也不是某种主观认识的概括,而是表示人主观对实现某事必要性、可能性的评断和愿望。这类词中有一类表示自身、他人、事物实现某事可能性的说明评估,如助动词“可能”: 我可能来|他可能去|天可能下雨。另一类表示说者关于自身、他人、事物实现某事的愿望(包括情理上是否必要、决心、勇气如何等)的说明、评估,如助动词“应该”: 我应该去|他应该来|学校应该上课。下面引用词典说明的例子。

表示可能的例如:

能够      动 助动词① 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程度: 人类~创造工具|他~独立工作了。② 表示有条件或情理上许可: 下游~行驶轮船|明天的晚会家属也~参加。 (《现汉》)

义项①、②都是“能够”用于对事物实现某事或他人实现某事可能性的说明。

表示愿望的例如:

要      动 ④ 助动词。表示做某件事的意志: 他~学游泳。

敢    ②  动 助动词。表示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做~为|~想、~说、~干。 (《现汉》)

“要”的义项④表人决心做某事,“敢”义项②表人有勇气做事情,都是表人为实现某事的意志力。

(4) 表示肯定、否定的词

肯定、否定是主观对客观两种基本联系的评断。语言中事物、行为、性状的肯定、否定是多种多样的。表示等同(如“北京是中国首都”)或类属关系的肯定、否定(如: “狗是哺乳动物|鸡不是哺乳动物”),语言中用的是关系动词“是”(逻辑学称为系词),就是典型的指号义的应用。下面引词典的说明。

是      動 ① 联系两种事物,表示等同。“是”前后两部分可以互换而意思不变(只能用“不”否定): 国歌的曲作者~聂耳|聂耳~国歌的曲作者|国庆节~十月一日。② 联系两种事物,表示归类。前后两部分不能互换(只能用“不”否定)。1) “是”后为名词性词语: 鲸鱼不~鱼,~哺乳动物|他~东北人,不~北京人。2) “是”后为表事物的“的”字结构: 我~画油画的|她~唱戏的。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现代汉语中这种表示主观肯定态度用的词是“是”,其否定式则是加上副词“不”构成“不是”,是词组。书面上可用文言的“为”,如“言为心声”“识时务者为俊杰”,“为”的否定为“非”,就是一个词了。

2. 标志语言单位联系的词,可分为两类:

(1) 标志句子内部组合词语的关系,语法中的结构助词、介词属此

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的”标志前面的词语修饰后面的名词,“地”标志前面的词语修饰后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得”标志其后的词语补足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

介词的例子如:

向    ⑤  介  引进动作的方向、目标或对象: ~东走|~先进工作者学习|从胜利走~胜利。 (《现汉》)

关于      介 引进关涉的对象: ~扶贫工作,上级已经做了指示|他读了几本~政治经济学的书|今天厂里开了一个会,是~环境保护方面的。 (《现汉》)

介词表示的是它引进的词语同中心语的意义关系。如上述“向”分别表示中心语动词“看”“学习”“走”的方向、目标、对象。“关于”表示它引进的内容是动词“做”“读”“是”的关涉对象。这些都表明介词标志词语关系的作用。

(2) 表示句子关系的词,语法中的连词属此

笔者曾说明,连词中的“因为”是它后面词语表示原因的标志,连词“所以”是它后面词语表示结果的标志,“因为”“所以”具有指号义。指号义完整的说明应该是:

因为    (放在词语的前面)表(后面的词语是)原因

所以    (放在词语的前面)表(后面的词语是)结果

这个说明包含有分布、作用两个内容,词典的释义可以做种种变通,简化表述。

语言中的连词,用于连接分句,表示说话人对分句关系不同的评估、说明。例如“肥多,庄稼长得好”这两个分句,用不同的连词所表示说话人对其中关系的评估、说明是不一样的。例如:

因为肥多,所以庄稼长得好 因果

要是肥多,庄稼就长得好 假设(“要是”是连词,“就”是副词)

只有肥多,庄稼才长得好 条件(“只有”是连词,“才”是副词)

“因为”“所以”构成的因果句,说明的是已实现的事实。“要是”和副词“就”构成的假设句,“只有”和副词“才”构成的条件句,都不是已实现的事实。用不同的关联词,表示了说话人在不同情况下对其中关系的认识、评估。

3. 替代或表示复杂含义的词

有学者说:“符号不过是某种事物的代号而已,而实际上它的真正意义所在,是把一个复杂的事物用简便形式表现出来。”(池上嘉彦 1985)汉语中代词的作用和副词中许多含义复杂的词都体现了指号义的特点: 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

(1) 替代,代词的作用属此

笔者对这类词曾分析如下: 人称代词把人的个体、人群相对关系的指称做了区分: 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等。指示代词则把相对的空间关系(或包含有这种关系)做了区分: 这、那,这些、那些,这里、那里等。疑问代词含义复杂。“谁”(基本义)指不确定的人,同时又发出寻找确定答案的要求;“什么”(基本义)指代不确定的情况,同时又发出寻找确定答案的要求;“哪里”指代不确定的地方,同时又要求给出答案;“何时”指代不确定的时间,同时又要求给出答案。

(2) 表示各种复杂含义,语法中的副词属此

语法学一般把副词分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类(否定副词另外讨论),其含义可做如下分析。

1) 程度副词“很(高)”“太(快)”“非常(慢)”等表示的含义不是实际上事物的行为或性状的属性,而是人们对它的感受。同一座山,有人认为它“很高”,有人认为未必;同样的行车速度,有人认为它“太快”,有人却觉得“非常慢”,等等。它的应用取决于一定条件下人们的感受。

2) 范围副词“都(来了)”“只(有三个人)”表示的也不是事物实际的量,而是取决于一定条件下人主观感受到的量。参加某事的仅有三个人,届时三人皆到,就可以说“都来了”。对于预定人数较多的集会,届时赴会的是三人,就是“只有三個人了”。

3) 时间副词“才(7点,就来了)”“(到9点),才(来)”两句中的“才”表示的情况相反,上句“才”认为早,下句“才”认为晚,表示的也不是实际时间,而是一定条件下人对某事发生时间的感受。

时间副词并非是准确的时点、时段的表示,而是认识主体以表述时为时点,在不同条件下对于现在、过去、将来、快慢、长短等的感觉的表示。例如:

他 正 吃饭,老张就来了。

他 刚 要睡觉,电话又响了。

“正”“刚”是对于现在的表示。

此赛 已经 开始了。

他 曾经 学过京戏。

“已经”“曾经”是对于过去(指已发生)的表示。

会议 立刻 开始。

这批货 即将 发出。

“立刻”“即将”是对于将来(指将发生)的表示。

“忽然一声巨响”的“忽然”表事件在时间上急促发生。“再给他打电话”的“再”表行为在时间上重复。这些都是认识主体以说话时为时点,对现在、过去、将来、快慢、久暂等时间上的感受。

4) 语气副词“究竟(是谁说的?)”中的“究竟”表示追问,“幸亏(他不在)”中的“幸亏”,表示主观不希望的某事居然真的未出现。语气副词一般都是表示主观对行为情况的种种感受,含义都相当复杂,要一个个具体分析。下面引词典解释的例子。

简直      副  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夸张): 屋里热得~待不住了|街上的汽车一辆跟着一辆,~没个完。

索性      副 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既然已经做了,~就把它做完|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有找着,~不再找了。 (《现汉》)

“简直”表示完全肯定某种事实,用夸张语气表达。“索性”表示在某种确定条件下,主观决断某种行为。含义都需细细辨析,才能妥帖体会。

5) 否定副词。肯定、否定的意义上面已做过讨论。语言中运用的否定词,语法学根据组合特点分为动词(如“没有钱”中“没有”)和副词(如“没有去”中的“没有”),“不去”中的“不”否定行为发生,“不整齐”中的“不”否定性状存在,语法都划入副词。它们表达的都相当于逻辑上“-”的否定,是一种标记,起指号的作用。

由此可见,副词的作用是用一个简便的符号表示一种意义,许多都表示复杂的含义,这样可以使语句组织经济便当。可以试验将用“才”的“十一点他才来上班”这句话改为不用“才”的表述。可能是: 九点上班,他十一点来,太晚了。

这样说词语用多了,而用“才”所包含的多种主观情绪评价,都消失了。

从上述对全部语义范畴的划分及简要说明,我们可以认识到: 语言中的词是意识内容的标记,包括: 1. 有表示认识活动及其成果的符号,2. 有表示感情意志种种信息的符号,3. 有标志语言单位关系的符号,4. 有起替代作用和含种种复杂含义的符号。1属概念义范畴(拟声词附入),2、3、4属指号义范畴。

有了上述认识,可以用传统的词义图说明各种语义范畴的特点。下面引苏联学者Головин Б.Н.(戈罗文 1977)在奥格登·瑞恰慈提出的语义三角图基础上设计的词义图来说明。这个图的特点是,把词在意识中的语音形象(戈氏称“音响形象”)标示出来,标示了语音形象在意识中同客观对象反映的联系,戈氏认为这种联系就是词义(这里对“联系”论不予讨论),如图1和图2:

以汉语的“书”为例:

这就是词义图对概念义的说明。

指号义的情况同这不同,下面分析数例。

1. 表感情的叹词“唉”,如: 唉,他又生病了。这里的“唉”用词义图可表示为图3:

这个“ āi 唉”表惋惜的感情是主观感情的传出,它不反映某种客观对象。

2.  表主观评价的“应该”,如: 学校应该上课了。这里的“应该”用词义图可表示为图4:

这个“应该”是主观评断的传出,也不反映客观某种对象。

3. 表代替的“我们”,如: 我们带你们去找他们。这里的“我们”用词义图可表示为图5:

这个“我们”表示将人群做相对划分的己方多人,并未反映某种客观对象。

4.  表语气的“究竟”,如: 究竟是谁说出这件事的?这里的“究竟”用词义图可表示为图6:

这个“究竟”表示主观追问的语气,它也并未反映某种客观对象。

由此可见,传统语义三角图将词义要素三分: S(语音外壳,在意识中就是语音形象)、T(意识对客观的反映)、R(客观对象),而指号义的构成是两个要素:“词的语音外壳”和“传出的主观信息”,它没有反映的客观对象。这说明语言的词中有一部分竟然同一般的两元素构成的指号相似,只不过语言中词的指号义代表的意识内容既丰富又复杂罢了。

词的语义范畴的划分,还可以找到词的释义形式上的根据。笔者多年来致力于探讨词典释义的内容和形式,因为词典的释义是人们用语言表述词义能力不断提高不断改进成果的反映。词典的释义是多样的变化的,但又可以从中概括出各类概念义释义形式上的特征: 1. 表名物词以定中结构释义为形式特征;2. 表动作行为的词以动词为中心的谓词性结构释义为形式特征;3. 表性状词主要用主语表达适用对象,用表性状的谓词性结构释义为形式特征。(符淮青 2013)这样,表名物语义范畴、表行为语义范畴、表性状语义范畴的词就分别以上述三种释义形式为特征。笔者在近期发表的论文《词的概念义特点的探讨》(2018)中分析了产生这种形式特征的原因,这里不重复。

指号义的释义形式,笔者在《指号义的性质和释义》(2002)一文中做了概括: 它一般包括这些内容:

1. 所属词类;

2. 表示的意义作用;

3. 分布(组合)特点,包括(1): 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2) 它前后出现的成分,(3) 它出现的位置;

4. 同义、近义词。

可以概括为一个公式:

同义、近义词 + 词类 + 表示(……意义作用) + 分布特点

而词典释义,各个词并不都具有这些内容,措词、次序也有各种变化。如上引二例:

啊      助 ① 用在感叹句末表示增强语气: (下略)

唉      叹 表示伤感和惋惜: (下略)

笔者认为,指号义释义的各项,不处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分别说明词类、作用、组合情况等,而概念义释义的各项,可构成一个内容形式都完整的整体。

数词、拟声词、量词的释义形式又是怎样的呢?数词、拟声词多用类别限定的方法释义。数词如:

一      数 最小的正整数

三      数 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现汉》)

这是类别限定的方法,指出其所属类别,类别可以是不同角度、不同层级的,“一”释义用的是“整数”,“三”释义用的是“数目”,然后再用修饰语加以限定。仍以定中结构为其特征。

拟声词如:

哗      拟声 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吧嗒      拟声 形容物体轻微撞击或液体滴落等的聲音 (《现汉》)

二词释义也是指出其类别“声音”(准上位词,类别词同被释词词性不同),再用修饰语加以限定。“形容”二字表明词的声音为模拟客观某种声音,其释义核心仍以定中结构为形式特征。

量词如:

颗      量 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 一~珠子……

双      量 用于成对的东西: 一~鞋…… (《现汉》)

量词的释义近于指号义,先说明所属词类,再说明组合特点,即结合的词语。前面分析过“量”的本质仍然是数,或是单个数,或是各种数的集合,因此仍然是客观对象“数”的反映。但汉语众多的名量词有它的特点,它仅和名词组合,不少仅和有定的名词组合,它这种组合上的特点,就成为释义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符淮青.指号义的性质和释义.辞书研究,2002(5).

2. 符淮青.组合中语素和词语义范畴的变化.江苏大学学报,2007(9).

3. 符淮青.词在组合中的语义范畴的变化和词性标注——以“一”、“是”为例.辞书研究,2010(5).

4. 符淮青.词义分析形式化的探讨.辞书研究,2013(1).

5. 符淮青.词的概念特点探讨.∥《词汇学理论与应用》编委会编.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九).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8(11).

6. 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编.现代汉语学习词典.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8. 池上嘉彦.符号学入门,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 7.

9. 沙夫.语义学引论,罗兰、周易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

10. Lyons J. Semantics  Ⅰ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11. Головин Б Н. Введение В Языкознание. Москва,1977: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