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生态智慧
2019-06-05谭淳月武岳赵新意
谭淳月 武岳 赵新意
【摘 要】 古人对生态的尊重与保护思想是根深蒂固的,是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的,是在中国锦绣河山和主流哲学思想的影响下自然形成的。本文根据古人兴造园林的理论和园林实例窥见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 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智慧;自然
An Analysis of Ecological Wisdom 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Tan Chunyue Wu Yue Zhao Xinyi
[Abstract] The ancient people's respect for ecology and the thought of protection are deep-rooted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is formed natural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hinese Embroidery and the mainstream philosophy.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wisdom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is described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garden and the example of the garden.
[Keywords]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ecological wisdom; nature
园林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这四个阶段,进入到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人们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无计划、无节制的索取,生产资料丰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人们开始有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并有西方学者将新思想付诸实践。从工业文明开始,兴造园林不仅为了获致视觉景观之美和精神的陶冶,同时也着重在发挥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生态作用[1]。然而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大多处于农业文明阶段,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并没有显现出来,所以古人不是有目的性地在进行园林生态学的建设。
1 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文明智慧产生的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文明智慧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自然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自然风光秀美壮丽的中国国土上,诞生了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下,完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演变过程。
1.1 自然背景
中國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国土广阔,而且地形、地貌繁复,多条大江大河纵横,为世界其它古文化区所罕见,我国最重要的五种常态地貌有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天然美丽复杂的自然景观给中国传统园林的景观建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素材。
古人对自然的向往无非呈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抛弃仕途、隐居山林。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便是身处闹市却想要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美好愿望。这种美好的愿望便印证了古人的人居生态环境意识是融入自然的。另外一种是将大自然的环境借鉴到自己的居住环境中,古人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并将所见、所感、所想通过移缩摹拟的方式呈现在园林中,这是古人对自然环境的遵从与崇拜。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布置居住环境,不打破生态规律的园林形式恰恰切合了现代园林所提倡的生态文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再一次表达了他对自然田园风光的美好愿景。《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景象便达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中国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还有复杂的气候型,自北而南跨越六个不同的气候带,多样的气候条件是中国成为世界上植物种属最多的国家,为园林中丰富的植物配置提供了可能,丰富了园林中的植物群落。适宜的气候条件也促成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繁荣,促进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改善居住环境。
1.2 生态文明智慧产生的文化背景
儒、道、释三家学说是指导古人思想意识形成的主要内容。儒家学说中的“君子比德”即以自然对象之美来比喻、象征君子之美德。古人常常以岁寒三友即松、竹、梅来象征君子,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3]”,这样的比喻可以看出古人对自然之物的尊崇。
道家美学思想崇尚自然美,追求世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返璞归真状态。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可谓是道家思想的精髓,深刻揭示了人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道理。
释家以事事圆融为理阐述自然万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物物相依、互为因果、圆融无碍的生态统一整体[3]。
2 中国古典园林生态智慧举例分析
园冶作为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以及可供模仿的范本。我们可以在园冶的造园理论中窥见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智慧。
2.1 植物
《园冶》中提到“苏州虎丘山,南京凤台门,贩花扎架,处处皆然[5]”,意思是说苏州虎丘山和南京凤台门的卖花人为了迎合世俗审美眼光,就把花扎成固定的形状样式,这样做却是违背了植物自然生长的天性,到处都是这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计成所倡导的古典园林的营造要追求自然野趣,反对按照世俗眼光随意改造破坏事物形态,任其自由生长,保护其原始形态便是完美的。
据记载拙政园“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 [4]”,由此可知拙政园多积水,建园者因地制宜,利用积水成池,池周辅以植物。荷风四面亭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亭上有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对联描绘了荷风四面亭周围的植物配置。用现代生态学的眼光来看,拙政园中大面积种植的柳是耐水湿的乔木,搭配满池荷花,符合适地适树的原则。“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则是形容大明湖的四周都种植着荷花,三面垂着杨柳,一城的山色有半城映照在湖中。由此可见,荷风四面亭的植物景观便有大明湖的自然景观的缩影。
2.2 水景
“瀑布如峭壁山理也。先观有高楼檐水,可涧至墙顶作天沟,行壁山顶,留小坑,突出石口,泛漫而下,才如瀑布。[6]”,计成说:“建造瀑布时首先要观察高楼的屋檐能否承接雨水作为瀑布的水源”,古人在建造瀑布时首先考虑的是将雨水收集起来,利用高楼屋檐将雨水引到峭壁的顶部,形成瀑布景观。这样便可以做到合理利用雨水。
2.3 建筑
“假如基地偏缺,邻嵌何必欲求其齐,其屋架何必拘三、五间,为进多少?半间一广,自然雅称”[6],园冶兴造论讲我们在建造房屋的时候要依势而建,地基偏缺便不要求房屋整整齐齐,半间屋子建在悬崖上是有雅趣的。这样因地制宜的建造理念既保护了原有地貌,降低工程造价,还增添了趣味、避免呆板。
2.4 山
“予观其基形最高,而穷其源最深,乔木参天,虬枝拂地。予曰:“此制不第宜掇石而高,且宜搜土而下,令乔木参差山腰,蟠根嵌石,宛若画意[7];”,计成在自序中写到自己为人设计五亩宅园时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对地形的设计是在原有地势特点的基础上,把高处加高成为山,低处临近水源处挖深成为池,保留了原有乔木。这样筑山的方法充分利用原有地形,突出地形特色,保护原有生态环境。
3 总结
古典园林中彰显出的生态智慧是在中国的锦绣河山这样大的自然背景下,在儒、道、释三家学说构成的中国主流传统哲学中获得的,古人造园不是为了生态而生态的,他们对大自然的尊重是顺心而为。而正是这样“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思想及方法恰恰贴合了现代园林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所以古人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与保护是顺理成章的,不是刻意而为之。由此看来,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态文明智慧是独树一帜的,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生态文明方面的贡献,并结合当今城市园林的现状和环境问题,将古人的智慧加以变通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2008年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
[2]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刘棋. 儒道释家生态整体观研究[D].黑龍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
[4] (明)文徵明. 王氏拙政园记
[5] (明)计成.园冶[M].2015年8月第一版,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295.
[6] (明)计成.园冶[M].2015年8月第一版,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兴造论2.
[7] (明)计成.园冶[M].2015年8月第一版,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自序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