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灌汤包:冒着热气儿的文物
2019-06-05荆方
荆方
开封小吃哪怕你只知道一样,也必须是灌汤包。从面皮到肉馅都严格按照古法手工制作,在求新、求变、混搭和跨界盛行的今天,这墨守成规的气质,倒也成了它傲视同类的资本。
包子皮是烫面和死面按一定比例揉制出来的,所以,开封灌汤小笼包对面皮的要求是薄、韧、透,而不是暄、白、软。包子蒸熟后,透过晶莹的面皮看得到隐约的肉馅。一个巴掌心儿大小的包子上,要聚集十八个纤细硬挺的小褶,包子放在笼底像一朵盛开的菊花,提起来则不漏、不粘,似一盏粉嫩的灯笼。
中國包子大多是发面的,这是外来的技术,中国上古时代的面食都以死面为主,包子皮也一样。灌汤小笼包所用的蒸法,也是东方烹饪术所特有的技法,已有八千年历史。可以这么说,七朝古都开封的灌汤小笼包,保留着中华包子最初的模样,是包子界稀缺的文化遗存,是冒着热气儿的文物。
馅料据说必须用猪后腿的肉,肥瘦按照严格的比例,细细剁成肉糜,再放入切得极细的葱丝和姜丝,以及大量小磨香油,然后用力打,直打到肉馅成为黏稠的膏体,用勺子能拉出老长的丝来,这样才算完成。小笼包子蒸熟后散发的香味,前调是芝麻,中调有葱姜,后调才是肉香。
开封灌汤包都是现包、现蒸,大火急蒸几分钟,蒸笼直接端上餐桌。吃这样的包子,必须遵循“先开窗,后喝汤,再来满口香”的规矩。先将一个冒着热气儿的包子夹到小碟子里,稍凉一会,用牙齿轻轻咬开一个小口,慢慢把面皮里的汤汁吸到嘴里,你的味蕾瞬间惊醒,被肉汁的鲜美激励,进入战斗状态。待肉汁被吸食干净,包子的温度也正好可以入口了。
不建议分几口吃一个包子,因为每口的肉馅多少、面皮多少、残存的汤汁是否会顺嘴流淌,都是不可预测的,只有把汁、肉、皮全部送进嘴里,让它们团结协作,味蕾才能体会这一支小组合的精彩。
宋代小说集《鹤林玉露》里写了一个故事:一个秀才娶了蔡京府里的一个厨娘,他听说厨娘会做包子,就要求厨娘做给他吃,不料厨娘说她在蔡京府只负责切葱,拌馅、和面、包包子都有专人负责,隔行如隔山,她完全不知道别人的核心技术。这个故事反映开封包子的考究和精致从北宋就开始了。
在物质匮乏的四十年前,开封市只有一家卖灌汤小笼包的饭馆,名叫“第一楼”。去第一楼吃饭,简称“吃包子”。灌汤小笼包是第一楼唯一的标志物。在开封人心中,“包子”这俩字特指开封灌汤小笼包,不代表任何其他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