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咖啡巡礼
2019-06-05
荷兰人通常是荷文英文双语并用的,事实上很多人在阿姆斯特丹连荷文都不会说。我这次在阿姆斯特丹和一个在地的荷兰朋友碰头,他在餐厅里和服务生劈头就讲英文而不是荷文,让我很纳闷。他的理由是现在在阿姆斯特丹的新移民多,不是每个人都会讲荷文,英文反倒是成了“最大公约数”。
在一个英文讲得流畅的国家旅行的好处是吃饭可以和服务生哈啦,喝咖啡也可以和咖啡师聊咖啡。阿姆斯特丹的咖啡师大多很和蔼可亲,和他们聊咖啡也都聊得很高兴。问了几个咖啡师,大家也都说现在阿姆斯特丹这股惊人的第三波咖啡新浪潮是近年来的新发展。
“Screaming Beans”:和阿姆斯特丹的运河谈一场恋爱
阿姆斯特丹运河区里的运河水道纵横交错,是阿姆斯特丹最迷人的风景。Screaming Beans在阿姆斯特丹有几家分店,其中一家就在运河区。这家咖啡店面对着Singel运河,在一幢经典的老运河屋里。来这里可以坐在运河边喝咖啡看运河里的小鱼逆水向上游想人生大道理,超级帅。它们用的豆子是阿姆斯特丹在地的Bocca为它们烘的,咖啡实力坚强(Bocca是阿姆斯特丹的咖啡一哥之一,有不少在地的咖啡店都是由它们专门量身订制代烘的咖啡豆)。
点一杯咖啡,坐在运河边看过往船只,多惬意的阿姆斯特丹生活啊!
地址:Singel 276, 1016 AC Amsterdam, Netherlands
网址:http://www.screamingbeans.nl/
“CT coffee & coconuts”:老戏院华丽变身咖啡潮店
CT coffee & coconuts的老板Ruerd Akersloot,Jasper van het Nederend,和Bas Beijer卖掉以前一起开的餐厅Zandvoort之后打算开一家咖啡馆。刚好Bas Beijer骑車经过这座20世纪20年代充满Art Deco细节的老戏院正在找房客,两方一拍即合。这座由老戏院改造的咖啡馆有着挑高的三层楼,各式各样新潮(诡异)的桌椅,总共可容纳310个客人。他们原先只想卖咖啡的,不过在这个宇宙无敌大的空间改装过程里计划一直更改,最后变成什么都卖(店名里的coconuts不是说假的,它们真的有卖椰子水)。它是咖啡馆,是酒吧,也是餐厅。你可以摆平躺在它们的大沙发大抱枕上喝咖啡(当然你要喝酒也没人管你),或是坐在它们从三层楼高屋顶用绳索悬空挂着的桌子前吃早午餐都可以。虽然这家卖的东西有点杂,不过对咖啡还是认真的。它们除了阿姆斯特丹人人爱用的Bocca帮它们量身订制的咖啡豆之外,也还用上了阿姆斯特丹White Label Coffee小量烘焙的咖啡豆,在一楼和二楼各有一座咖啡吧。
Screaming Beans 在一幢很经典的的运河屋里
店里供三明治一类的餐点,也卖面包甜点
ScreamingBeans 的拿铁和馥芮白。它们用的豆子是阿姆斯特丹的Bocca 帮它们量身烘培的
这家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就在运河边
CT coffee & coconuts 是由一幢很有味道的老戏院改造的,充满Art Deco 的细节
整家咖啡店有三层楼,一楼二楼各有一个咖啡吧
这家是阿姆斯特丹的潮店之一,很受年轻人的喜爱。
地址:Ceintuurbaan 282-284, 1072 LR Amsterdam, Netherlands
网址:http://coffeeandcoconuts.com/
“De Koffieschenkerij”:红灯区里的一方桃花源
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是观光客必访的地方(逛街就好,没叫你购物)。De Koffieschenkerij不但在红灯区卖咖啡,而且是在阿姆斯特丹最老的建筑和教堂De Oude Kerk(教堂的名字也不囉嗦,就叫作“老教堂”)里卖。红灯区和教堂这两件事说有多不搭嘎就有多不搭嘎,更别说在教堂里卖咖啡了。不过这也是这家超人气的地方。它们有一个很花木扶疏的院子。这个院子和外面的大街虽然只有一墙之隔(还是座篱笆墙),两边却是有天壤之别。外面的大街充斥着酒味和大麻味,里头却是一派安逸。它的老板Job Oosting和Anne Rijks说服了教堂让咖啡馆由小院子的门对外营业,提供了一块在红灯区的桃花源。它们用的也是阿姆斯特丹在地的Bocca咖啡豆,不过这家的咖啡作功和其他阿姆斯特丹第三波咖啡强手比较起来就很明显地弱些。可是话说回来,这家的重点是它的地点和特殊的环境。观光客和上班前的粉味共享这块教堂的小院子净土,一起晒太阳喝咖啡,自然得不得了。
De Koffieschenkerij 在De Oude Kerk 教堂的小院子里,跟红灯区的喧闹只有一墙之隔
它们用的是Bocca 的咖啡豆
各路形形色色的人马在红灯区里共享这一块小桃花源,车马喧嚣都还在一墙之外。
地址:Oudekerksplein 27, 1012 GX Amsterdam, Netherlands
(摘自台湾《联合报》)(编辑/费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