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智慧农业探索助推农业现代化
2019-06-05朱骏强潘增辉
朱骏强潘增辉
2017年8月8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文章《动检通的“互联网+”启示录》对浙江省东阳市农业首创的动检通工作作了专题报道,结合智慧信息化技术的动检通已在东阳市全面使用两年多,形成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等记录数据24万余份,现已在全国推广。
文章提到:“互联网正叩响农业产业的每一道门,并以颠覆者的形象创造着新模式新价值……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浪潮澎湃之际,政府部门该如何主导或者说该如何与对技术创新和一线需求更加敏感的市场主体联手,撑起农产品监管的‘天罗地网’,事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重大命题。”
东阳市农业农村部门正在努力解答这个命题。东阳市位于浙江中部,全域面积1 739 km2,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2.24万hm2,农业先天优势极不明显。近年来,东阳市以工业的理念来发展农业,以创新理念拓展农业,先后以“扶优扶强”、“粮二代”培养、“机器换人”建设等工作为突破口,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取得了一些经验,东阳市是全国和全省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18年全市成功创建全国率先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省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县。但在发展的同时,传统农业生产和管理模式得不到彻底改变,限制现代农业的根本性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不够先进、技术指导不够普及、监管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农民收益低、农业后继无人等问题凸显。
在互联网信息化大时代的今天,借助信息化手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从而打破传统农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东阳农业作了较多探索,农民日报报道的 “动检通”只是东阳信息农业工作的其中一项。2017年以来,东阳农业积极应用智能化、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基本实现了农业领域农机服务统计信息化、病虫测报自动化、安全监管痕迹化、生产监控远程化,开始逐步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模式,探索农业现代化的新道路。
1 信息化全方位跟踪,改变农业技术指导方式
为破解以往在农业技术指导上存在的针对性不强、及时性不够、指导面不广等问题,2017年底市农业部门投入100多万元,联合省农技部门引进病虫害测报系统,东阳市怀万线光里湖村端就有其中一个基站,通过这个基站可以直联乡镇、县市乃至省植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手机,自动在手机上测报地区虫情,各级农技部门专门联合会诊,在第一时间向全市农业主体作病虫预警和发布各类农业技术方案。这样的基站在整个东阳有4个,基本覆盖全市主要粮食生产功能区。2018年投入使用以来,以测报精准、方案有效、技术指导面广的特点,每天进行病虫害监测,为全市农业主体测报重大病虫害疫情及发布技术方案,有效地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
2017年底市农业信息中心建成的“东阳市农业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实现了生产监控远程化,通过联接全市各大农业基地,实现生产现场全监控、全跟踪,成为农业技术和生产安全指导的有效手段。下步该平台计划联接省级农技减灾防灾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省级专家资源,进一步优化技术服务。
2 信息化全程监管,改变了农业监管方式
2015年起东阳市为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对从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早稻机械化烘干的主体进行补贴,农民和服务主体得到了诸多实惠,农业机械化应用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但涉及到的补贴核查,却成了基层农业部门的痛点问题:核查难、核查不准确、人为因素多、农民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这类痛点问题也表现在农产品质量监管、农药监管等方面,如何有效破解成了全市农业管理部门的难题。
2017年底开发的“东阳市北斗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农机作业服务监管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前期应用于全市所有132台水稻插秧机插秧服务,农民、乡镇和市级农业管理部门都可以在手机微信端或电脑端点击查看所有插秧机的作业轨迹、作业面积、作业地块、作业时间、作业图片等信息。为确保有效使用平台和农民切实会用,东阳市农机管理总站还安排技术人员全部实现上门安装,手把手一对一进行培训,农忙使用季节,安排专人及时跟进。北斗管理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农机作业的监管,还可以通过联接设备发动机,实现对工况的详细监控,从而实现农机安全信息化监管。
“动检通”应用于畜牧屠宰检疫监管,只要手持一部智能手机,畜牧养殖户几分钟就能完成养殖记录、检疫申报等工作;而畜牧兽医也可以进行实时监管,高效率同步检疫,出具准宰证、合格证等;对于管理部门,也能够实时了解一线官方兽医的工作动态,提高管理效率,打通了畜禽养殖监管的全环节。“动检通”应用以来,全市畜牧屠宰检疫完全实现信息化管理,相关信息台账清晰明确。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提升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信息化水平。目前,已有200余家规模主体进入平台主体信息库,基本达到全市规模农业主体全覆盖。通过“农安东阳APP”全市农业生产主体实现网格化管理,各产业单位、执法单位、镇乡街道可实时上传执法、巡查等信息,排查源头安全隐患,责任落实到位。各镇乡街道农残快速检测数据可实时监控,把控风险,各乡镇快检数据可达700 批次/年。
3 信息化新装备、新手段应用,改变了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东阳市是全国有名的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文化影视名城,经济产业发达。按传统模式,从事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收益也极其有限,基本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农业智能化信息化的应用正在彻底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
在早稻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传统的封闭除草作业要求人工多,用工紧张,种粮大户都要亲自背着喷雾机或拉着皮管进行封草。现在农业喷药作业可完全变样了,2名统一着装的年轻人操控无人植保飞机高效作业,效率是传统方式的20~40倍;而且在完成作业后,操作人员在手提电脑上查看作业天地图,检查有无漏喷或重喷等情况,修正飞行路线并完成保存,再作业时就可完全实现自动记忆飞行。目前东阳市应用如无人飞机植保的高新高效植保技术越来越普及,已成立无人机植保组织2家,2018年全年水稻应用自走式喷杆、无人机等高新技术植保面积达7 300多hm2,比例超过65%。
金华地区首台无人植保飞机、首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首台生物质颗粒燃烧炉、首台自走式秸秆打捆机等高新设备均落户东阳。东阳农业还在不断尝试把当今主流新技术与农业相结合:在花园村,将传感器和“互联网+”应用于设施大棚,对果蔬生产进行管理;在皇野生态农业公司,结合感知系统信息化打造自动控温控湿养猪环境,农民只要点开手机就可实时观察养殖情况,下达操作指令。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彻底改变。
“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打造农业品牌建设,让农业出效益,使农民真正富起来”是东阳农业的新目标。通过互联网、农博会网上网下平台、浙江省农民信箱的“商务服务”平台等为农商对接搭建平台,涌现了一批如“浙江省最好吃大米”、公共品牌“东白”系列的名优茶和精品水果,正源源不断地推向全省、全国市场。
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也带动了东阳市年轻人接力投身于农业。据统计,就粮食产业,全市40岁以下从事粮食生产的大户有40余人,“子承父业”的“粮二代”近20人,大学毕业生占80%以上,一批知识化、年轻化的现代职业农民正在走向成熟,全市粮食生产面积的60%~70%由他们完成。其他特色产业如茶叶、果蔬等行业,年轻人占比更多,信息化手段更普及。
4 农业信息化,给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新思路
东阳市农业农村局和市财政局正组织信息化专家调研和讨论开发全市农业数字化工作方案,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来代替传统管理模式,实现对现代农业的科学管理和统计。东阳市土地流转中心也正与上级部门沟通建设东阳市土地确权及流转信息化平台,使全市农民土地信息和大户流转信息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以信息化地图形式显示在电脑平台上,真正做到准确、直观、具体。
现代农业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科学规划、有效引导。近年来,东阳市政府部门连续出台相关政策,直击农业“机器换人”“土地流转”“土地确权”“农产品品质”等民生问题,抓住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大胆尝试互联网、智慧化、信息化等手段,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展现代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整体农业产业链信息化平台,做好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真正做到乡村美、农民富,统筹推动现代农业协调向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