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淮区域海盐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2019-06-05盐城工学院设计艺术学院224051

大众文艺 2019年10期
关键词:盐场海盐龙王

(盐城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224051)

一、两淮区域盐文化研究

1.两淮区域海盐产业发展脉络

两淮盐文化较为久远,海盐文化最为重要的两项分支为:一古法制盐文化;二盐商文化。前者包含制盐器具文化、盐场旧址研究以及制盐民俗文化等。后者则在园林建筑方面留下了价值不菲的文化资源。

两淮盐区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为淮南盐场,淮河以北称淮北盐场。全盐区主居黄海之滨,两淮盐区横跨古淮河尾闾南北、南至长江口、北到连云港赣榆县,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海盐产区之一。据数据调查元宋两朝淮盐税款占货币收入的三分之二,明代“两淮额课,甲于天下,财富半于江南”,清代淮盐税收甚至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经济推动文化,经济发展使制盐文化和盐商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古法制盐技术研究

1.制盐器具

我们实地考察了盐城海盐博物馆,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在参观海盐博物馆时,发现虽然很难言明海盐的文化,但我们可以从介质来了解海盐的制作技艺和文化。比如制作海盐的煎盐工具有“牢盆”、切块盘铁、锅丿等等,滩晒工具、石磙、刮板、活碴,以及各种史料记载这些海盐文化的载体。

图1 板晒

图2 煎盐

2.制盐流程及方法

春秋战国后,两淮盐业成为了中国盐业的重要产区之一。唐代,开沟引潮,铺设亭场,晒灰淋卤,撇煎锅熬,并开始设立专场产盐。《明史•食货志》记载:“淮南之盐煎,淮北之盐晒。”说明明代时,淮盐由煎盐发展到晒盐。其以盐滩为主要场地,以海水为原料,太阳和风力为能源,提炼浓缩出卤水,再放入结晶池内曝晒成盐。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盐分浓度,人们会向卤水中投入莲子,根据莲子的沉浮位置来确定卤水浓度。宋元以后,淮南盐场的煎盐逐渐被晒盐取代,这节省了很多燃料跟劳力。有些盐场还利用地势,在海边修筑盐池,将海水引入其中将淋卤的过程也省去了。

晒盐需要宽广的地域环境,而淮南盐场面积普遍小于淮北,因而淮南更多的是采用煎盐,但煎盐成本大,劳动力成本高,所以在明清后期淮南率先废灶兴垦,这也是两淮地域差异化的体现。

图3 引荡刈草

图4 晒灰淋卤

图5 制卤煎盐

图6 官府收运

古法制盐的步骤分为:第一步引荡刈草,第二步晒灰淋卤,第三步制卤煎盐,第四步官引过秤,第五步官府收运。

三、海盐民俗文化研究

1.风俗习惯

什么海盐文化?似乎很难讲清,但文化源于生活,也融于介质之中。介质可能是制盐的工具,也可能是口口相传的气候定律。自古以来,人们就期盼神灵的庇佑,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有祈祷的神明自然也不缺少民间的神话故事。所以盐文化也融于习俗传说之中。

《盐婆生日》

相传,从前盐是玉皇大帝专有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盗走了盐砖,杨戬穷追不舍,行者为应战,随手将砖块扔进东海之中。自此海水变咸了,百姓煎烹海水遂得盐。遂玉帝命东海龙王布云行雨,冲淡海水从而让百姓无法得盐。东海龙王无法抗拒玉帝指令,也无法割舍人间美味。龙王奶奶提议与四海龙王共商此事。四海龙王齐聚共尝盐滋味,更是不愿遵循玉帝指令,龙王奶奶便说:这样吧你们每人带盐块回去种下,让天下百姓都有盐吃。从此以后,井中有盐,湖中有盐,地下有盐,山上也有盐,盐花已然遍地生花,玉帝无法,只得命龙王停雨。人间百姓为谢龙王奶奶保盐之恩,尊她为“盐婆”每年正月初六,在龙王奶奶生日这一天,盐民要带上部劳动力到滩头祭盐婆。

《祭盐宗》

盐民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到盐宗庙祭盐宗,盐宗是淮夷部落的首领夙沙氏。传说夙沙氏常在沿海滩涂猎捕,一次猎打后他坐在土墩上休息。这时有成群的麋鹿跑来在地上舔来舔去,他起身查看,原来麋鹿在舔滩涂上的白色粉末。他也尝试了一下,结果使他大喜过望,这味道既咸又鲜美。他回部落后向众人分享,尝后人人称好。夙沙氏部落的人吃了天生的盐,身体日渐强壮起来。这事传了出去,其他部落的人都来讨要,地上盐很快被瓜分了。夙沙氏找来几块石头,放在海水里浸泡,然后把石头放火上烤,随得盐。后人就把夙沙氏称为“盐宗”。

《晒龙盐》

自从东海龙王受命不再布云行雨,冲淡海水,盐民们的盐产年年丰收。所以每年正月十五,家家都要到龙王庙磕头敬龙王,俗叫“烧龙王纸”。农历六月初六,东海龙王生日这一天八方来拜。为此,东海龙王特地下令将海水整理干净,用这海水煎出的盐,颗粒饱满,咸鲜适中杂质也是极其少有的。所以盐民也赶在这天晒盐,这一日晒的盐俗叫“龙盐”。

《烘缸会》

无论是晒盐还是煎盐,都需要好的天气,所以盐民们祈求晴天而有了“烘缸会”这一民俗活动。每逢秋夏,盐场、盐灶都要烧香祭拜太阳神。烘缸会,以盐场公署举办的最为热闹。盐民们相聚于盐场,供上三牲,恭候太阳东升。祭司领头,向阳焚香祈祷。祭毕,在四周缠上红绳的大卤缸底上置纸糊或苇扎的太阳神,以示火烤,前往会场供奉。而后戏班上演《金乌下凡》、《夸父追日》等戏文。

《晒盐日》

俗语有言“一年捆两季”,是说一年产两季盐。有言道“小满膘头足,六月晒火谷,夏至水门开,水斗挂起来”。意指小满是产盐的最好季节,这时候盐粒饱满“膘水足”。农历六月中,盐像炒后的谷子一样,所以叫“火谷”。雨季来临,取卤用的水斗就挂起来不用了。“七月半定水头,八月半定太平”;“八月卤水贵,九月菊花盐,十月盐归土”。是说从七月半开始,雨季结束便进入了秋旱时分,一般农历八月是晒盐的大好季节。九月的盐如菊花一样,外表晶莹,但杂质较多也入口苦涩。到了十月,盐入土里不出来了,晒出的盐杂质多,且含硝量极高。因此,十月以后有光制卤不晒盐的说法。全年的第一次开晒极为重要,所以“三月三开晒”已然成了定规。

2.习俗谚语

“一年捆两季”;正月初六,拜盐婆;正月十五“烧龙王纸”;“三月三开晒”;春季盐民生;烧盐之前“祭盐宗”;六月初六“晒龙盐”;“小满膘头足,六月晒火谷,夏至水门开,水斗挂起来”;“七月半定水头,八月半定太平”;“八月卤水贵,九月菊花盐,十月盐归土”;十月以后,光制卤不晒盐。

四、传统海盐文化传承再创作

1.海盐文创产品——《盐之有历》

中国人自古就有自己的天干地支跟农历农时,这是中国人几千年生活的浓缩。农历是根据农时情况而定的,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那盐民呢?盐民也有自己的一套“盐历”,这本日历流传在无数的民俗故事之中,流传在代代相传的俚语之内。

“淮南以煎盐为主,淮北以晒盐为主。无论用哪种方式,均需要晴好的天气,因而太阳成为灶民命运的主宰。”随着科技的发展,气候对制盐的影响也逐渐变小,那些代代相传的“忠言”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然后渐渐被遗忘了。人民越来越民主科学,知晓不会真的存在龙王奶奶,所以不再祈祷神的庇佑,因而也忘记了那些融于生活中的民俗跟文化,没有人记得“九月盐如菊”真正含义!所以我觉得盐历是海盐文化必不可少的一环。

《盐之有历》记录了,盐民自古传颂的神话故事,最原始的盐的起源,记录了盐场热闹的《烘缸会》,记录了口口相传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保留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盐之有历”以2019年为例,包含了公历与农历两种计时方式,同时也标注了盐业重要的日期,每个月根据盐文化的习俗绘制底纹,图像与文字结合,在保持美感的同时更加容易的向观者传输盐的习俗文化。

图7 盐历

图8 2019年盐历

2.海盐文创产品——《盐之有礼》

“盐之有礼”同音成语“言之有理”,易读性和识别性强,且有肯定、正确之意。“盐”可指代两个层次,一是盐本身,即海盐文化;再是盐城。礼即敬意、礼品之意。整体表达的是盐城海盐文化或盐城的敬意、礼品,用以体现盐城在蓬勃发展进程中的热情好客,君子之礼。

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应恰当的反映当地的精神品格,宋朝诗人黄庚就曾在其所作《盐》诗中以“熬波出素,享神洁白”来形容盐的品质。脚踏实地,去杂留精,最终结晶如玉,惠顾四方。展现了盐的君子之意,盐城的君子之举。“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语出《国风•秦风•小戎》,把这里的“言”替换成“盐”,无论是材质特征还是语义,更能体现盐和盐城的精神品格。

图9 盐之有礼装饰摆件

图10 古法制盐流程吸水杯垫五件套

五、总结

文创产品的意义在于将流失的文化保留,结合现代人的审美再次创造新的价值。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她拥有着太多值得我们探索和保留的文化。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经过程,是城市生命价值体现的重要方式,是城市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基于盐城这个具有几千年海盐文明的古城,“盐之有礼”这一概念能够深刻、准确、有效传达出盐城的文化内涵,传达盐城在和谐发展、对外交流中的敬意和愿景。相信随着该文化品牌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一定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盐场海盐龙王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浅谈额吉淖尔盐场的生产与运输情况
龙王的孩子
海盐可可
龙王爷爷发怒了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格子龙
漫谈我国的盐场
动物QQ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