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转型 促进乡村振兴

2019-06-05谭仕伦高伟

当代贵州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变贵阳市农业产业

文_当代贵州融媒体记者 / 谭仕伦 实习记者 / 高伟

2018年以来,贵阳市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主线,强统筹、勤调度,运用新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促进产业选择“精准化”。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以来,贵阳市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脆弱区、城市规划区、交通干道沿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重要的水源地等为重点区域,重点种植果树、茶叶、木本中药材和绿化苗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2018年,全市新增果园56.82万亩、茶园5.11万亩、中药材1.96万亩、绿化苗木5.44万亩。”贵阳市果树站副站长余江平介绍。

发挥头雁效应,带领群雁齐飞。为保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开展,贵阳市专门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小组,实行周四进度报送制、半月一调度、一月一例会制度,强化督促检查,通过横向、纵向同时推进,将全市的扶贫攻坚力量拧成一股绳,打出组合拳。

集合各区、县的种植优势,突出产业帮扶重点,充分发挥农技人员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扎实做好“科技服务下乡”工作,同时组织专项培训,通过以会代训、产业现场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引导群众科学增收,促进农民向“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和“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转变。

贵阳市以农村“三变”改革为主线,运用新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振兴。图为开阳县十里画廊农耕体验园。(贵阳市委宣传部供图)

加强平台建设,促进利益联结“无缝化”。在农村“三变”改革中,贵阳市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合作社,坚持运用“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组织方式,实现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

在花溪区燕楼镇,一株株白芨生机盎然、一片片茶园郁郁葱葱,全镇通过“平台公司+社会企业+合作社+农户”“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实施产业结构调整,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加入合作社,带动农民6800余人。

区域联合,促进基层党建“结构化”。贵阳市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贯穿脱贫攻坚工作的一条红线,群众在哪里,哪里就有党的工作,扶贫产业就到什么地方落地开花。

走进息烽县石硐镇大洪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村道、完善的设施,一派生机勃勃。

“我们紧抓‘三变’这个农村产业改革的‘牛鼻子’,依托猕猴桃产业和园区发展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强村战略。”大洪村党支部书记罗彪介绍,村里对低收入户、土地入股户、代建企业、村集体按照纯收益的65∶15∶15∶5比例进行分配。园区建成后,低收入困难户每年将增收1.3万元以上,土地合作户每年将增收3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将增收23万元,实现“三赢”。

脱贫攻坚进入决战阶段,贵阳市大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绘就农村现代化宏伟蓝图,谱写“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爽爽贵阳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三变贵阳市农业产业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关于贵阳市低碳交通发展路径的探讨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离贵阳市区最近的滑雪场 高坡滑雪场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农业产业的改革与创新
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问题及防治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