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为卖而生产”的产业革命
2019-06-05吴晓华
文_吴晓华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需要全省上下深入理解领会精神实质,组织好落实好推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八要素”。
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是贵州振兴农村经济的产业革命的重要体现,是这场革命的“深刻”所在。实现这一转向,既是基于贵州特殊省情农情而提出的时代考题,也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要求。回答好这一考题,满足好这一要求,需要全省上下深入理解领会精神实质,组织好落实好推动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八要素”。
转变观念是前提
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首先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一变天地宽。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农业农村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最突出的就是“山绿了”“路通了”和“人醒了”。现在提出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就是贵州“人醒了”的重要体现,这是贵州人民在新时代的观念觉醒。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就是要改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就是要改变安于解决基本温饱而不思市场竞争的保守思想,让广大农村工作者和农民群众树立市场意识,让市场在农村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的观念转变,是在我国其他先进省份早就已经完成的觉醒,但是对贵州来说仍然是必需跨越的思想门槛。目前,贵州大部分乡村还处于“打工经济”状态,大部分农民简单出卖自身劳动力而外出务工挣工钱。这些年来,贵州农村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大力度改善,也为实现这一观念转变提供了基本条件。农业产业革命“八要素”中的“培训农民”要素,要在推动农民思想观念转变上发挥出积极作用。不但要培训农民,也要大力度培训农村基层干部,要让基层干部率先成为思想观念转变的组织者和示范者。
选好“卖什么”是关键
“卖什么”就是产业产品的选择,这是实现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的关键。“产业选择”是贵州农村产业振兴“八要素”中的第一位要素,如何选准适合当地发展的优势产业,做到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确实是一门大学问。选准产业和产品,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选准产业和产品,既需要理论指导,更需要实践探索,关键是要把握好各地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方向,掌握好国内外市场格局和需求变化。
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在产业选择上要避免以下这三种现象:一是“存量推动型”发展。简单地根据资源禀赋,能够生产什么就选择什么,过去生产什么就选择继续生产什么,缺乏采用新技术、新产品的意识和能力,这样做往往难以实现产销对路,也难以做大产业规模。选择产业时,一定要做到既依托资源禀赋,又不依赖资源禀赋。二是“模仿跟随型”发展。农村产业选择需要示范带动,需要参照先行地方的做法,但是切不可简单的复制照搬。人家什么东西卖得好,我就生产什么,这样很容易出现“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甚至将一个很好的产业产品做死做坏。三是“行政命令型”发展。在产业选择过程中,基层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出一定的作用,但是不能大包大揽去替代农民的自主选择。基层党委和政府的作用重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有效降低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
解决好“如何卖”是根本
“如何卖”就是产品的价值实现,这是实现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的根本。解决好“如何卖”问题就是要解决好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国内外产品大市场的矛盾,这方面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我认为重点需要做好这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树立“卖全球”的大市场意识。贵州许多农村产品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一定要突破区域市场的局限,在国内外大市场中将这些特色发扬光大。二是要创新市场组织方式。用好“组织形式”粘合剂,创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开拓市场的集体力量。既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企业有赚头,更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努力实现农民收益最大化。三是要积极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这方面要充分发挥好贵州在大数据产业上的先发优势,重点做好电商销售。发展农村电商,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入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吴晓华:发展农村电商,要从推进标准化生产入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有效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受访者供图)
罗甸麻山腹地高效蔬菜产业园。(班积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