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团建设视阈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
2019-06-04杨艳
杨艳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就业市场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对职业的要求和期待也有了重大的改变。高校学生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平台,对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社团应从新阶段就业市场新要求出发,提高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开展特色校内实践活动,实现社团活动社会化,从而实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标。
[关键词]就业能力;学生社团;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5—004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5.019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90后”“95”后职业新军对找工作的要求也从简单得找一份工作转变为关注职业潜力。此外,十九大报告还提出一个重要词汇:人的更全面发展。大学期间是高校大学生个体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也是学生逐渐走向社会、成为合格社会人的孵化期。思考采取何种形式与举措让学生在这个重要阶段提高综合素质、锤炼就业竞争能力,是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高校社团,作为大学课堂教学的延伸载体,是大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开展各种文体活动的重要平台,不仅有效地展现高校文化、专业特色,更能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工作,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培养高情商、做好职业规划的有效途径和有力的抓手,在塑造和增强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影响。
一、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一)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目前高校专业课程内容相对偏陈旧,对理论、概念阐述较多,对学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工作环境中的问题的实践能力训练较少。课程设置注重的是学生共性上的认识,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就业竞争力的强调不是很到位。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大众获取最新知识和及时信息的需求程度日益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高校学生可以迅速掌握知识,甚至了解老师都未涉及的领域和新鲜资讯。高校的专业课程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承主要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不缺知识,缺乏真实生活情境下与人相处、与己相处,并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职业创新的生活智慧和职业智慧。大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把自身的特长与所学专业知识得到施展和交流,让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取长补短。而且参加社团的同学,年龄相近、经历相似、兴趣爱好类似,能关注最新资讯。彼此成长特点的相似性会促进同学们对知识深入的钻研和探讨,让知识串起来、活起来、用起来,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拓展课外知识,拓宽了高校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从而有利于建构学生专业知识的结构体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加强自我认知,培养就业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让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对就业层次和质量有至关影响,并且可持续发展的、不易被模仿的综合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形成与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的能力,具有可开发性和可培养性。对大学生个人而言,光进行知识方面的存量来构建就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运用和部署就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向他人展现自己的优势,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不被他人模仿并超越是大学生长期立于职场不败之地的关键。社团活动坚持发挥学生特长,弘扬个性,给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交流的平台。大学生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创新者、管理者和服务者,需要解决一系列难题,包括:活动方案的设计、经费的筹集落实、活动特色的设计等。每一项活动都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和技能,提升合作和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协调和管理能力。这些能力是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今后学生的就业奠定重要的基础。
(三)提高沟通能力,注意协作精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与人共事能力”列为教育“四大支柱”之一。社团在策划活动之前,社团成员会一起讨论活动内容、分工及协作,这个过程需要各成员开诚布公、平等交流,如果遇到意见相左的情况,大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听取不同的见解,取长补短。这是一个需要彼此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培养“表达N听一反馈一成熟想法的重新表达”这样良性发展的交流沟通能力,有利于认清自我,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日后的就业增添砝码。
二、以社团活动为重要载体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丰富高校就业教育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一)增强社团专业特色,提高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深度融合。大学生在职场能否有可持续发展,第一步是要有合理的就业目标。所谓的合理就业目标,指的是选择的职业既符合学生个体特点,又符合社会实际需求,体现了人职合理的匹配,这要求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体优势。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更倾向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这既符合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又便于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充分融入职场。因此,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基本因素。这就要求学生在毕业前,专业能力必须达标。因此,社团日常活动的设计应融人专业特色,突出专业优势,吸引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同时,促使学生对本专业有新认识、新思考、新实践。此外,当今时代正处于飞速发展的大变革时期,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促使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要求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社团可以举办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并重的活动,例如:专业知识讲座、技能竞赛、模拟广交会、商文化研讨会等,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充分展现自身的特长,锻炼实践能力,为科学规划职业生涯,设立合理职业目标提供专业依据。
(二)注入鲜活时代内涵,塑造职场灵性。高校已经迎来了“00”后的学生,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获取渠道和多元化的文化品味,这就要求高校社团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突显社团的个性化和时代化,调动“新”青年的新思想,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实力可施展,有创造可运用,有渴望可实现,最终实现社团和学生的有效配合。与此同时,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对企业内部科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社團负责人需吸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时调整社团管理制度,让学生在校内社团活动中感受企业文化,体验有意义的团队感和企业价值观。例如,社团可以组织创新性学生比赛,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开阔思维,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让整个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充满鲜活的时代特色。但是,“00”后所处的多元化时代,也容易让他们迷失自我,过分强调个体价值观,对金钱过于看重而缺少对自身价值实现的认知,从而容易在未来的职场中产生职业倦怠和职业迷茫。高校社团应肩负起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文化功能,让学生浸润在承载着新时代主流价值观的时代文化中,从而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塑造职场灵性,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工作的使命,体验生活、体验教育、体验价值,从而达到清晰自我认识、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精准自我定位的目的,实现在未来的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超越,为职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三)开展特色校内实践活动,提升技能迁徙能力。高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为学生社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生社团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内资源及老师广泛的人脉,邀请本校专业老师或校外优秀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举办讲座或社团培训或校企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面试技巧、企业文化、优秀领袖具备的品质和思想等就业知识和职场精神,丰富同学们的就业内涵,增强学生的就业砝码。此外,通过和企业的交流联系,把校内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动迁移为真实职场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养,提前培养大学生步人职场所需的就业意识。
(四)实现社团活动社会化,促进个体均衡发展。大学社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本着学生自觉、自愿的原则,积极拓展学生业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生个体成长和就业能力的发展,为众多学生提供锤炼自我、突破自我、展示自我的大舞台。在这个过程中,众多学生提升了能力,提高了自信,但也容易让部分同学对自我判断出现误差、对他人期待过高、对很多现实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社团活动的实际效用性和活动开展的深度才是真正让学生获益的关键。因此,高校学生社团要拓宽活动的空间和形式,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贴近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积极鼓励学生主动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从而促进学生加强自我认知和个体均衡发展,提高对就业机会的选择能力和主动把握能力,为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奠定现实的基础。以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每年英语俱乐部、报关协会、创业与就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社团的同学,都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参与路桥国际塑胶会,为来自全世界塑胶产品的企业担任翻译、志愿者等服务工作。同学们在参与社会化社团活动的过程中,不但体会到自身专业知识得到运用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回去以更热情的姿态投入专业学习,而且,能更直观地体会到自身能力与真实职场之间的差距,从而加强自我认知,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完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从而有效地避免在步入社会后,消极被动地应对职场中的激烈竞争和残酷淘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从以往高学历、高分数的单一标准转变为智商、情商、逆商、德商并重的综合标准。与此同时,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期待与认知从寻求铁饭碗转变为追求施展才华、发展个性、放飞梦想、实现自身价值。可见,新阶段社会发展形势下,高校教育应紧跟社会需求和行业结构调整,面向区域产业和行业,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平台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