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质量:初中物理校本作业设计的“五要”
2019-06-04黄华安
黄华安
(霞浦县松城初级中学,福建霞浦 355100)
初中物理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为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机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都得到发展。”[1]从这个意义上说,实施个别化教学是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家大事。为进一步将初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校本作业已悄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如何有效地提升初中物理校本作业的设计质量,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学生在主体实践中消除困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应是作业过程的本质所在。[2]
一、校本作业的设计要立足学科特点,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扎根于活生生的认识过程,它包含声、光、热、力、电磁学等五大板块,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富有生活的气息,尽量以学生熟悉的事例为背景,拉近学生与物理知识间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时,正是学校运动会后,就有了这样的一道作业设计:
在学校运动会上,我们班上的李涛同学参加了百米赛跑。“嘭”的一声,伴着一缕白烟升起,起点的裁判员扣响了发令枪。起跑线上的运动员像离弦之箭冲了出去。最后,李涛同学以12s的成绩获得了冠军。请问:
1.“嘭”的一声,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
2.枪声是通过________传播到运动员耳朵的;
3. 若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枪声后才开始计时,计得李涛同学的成绩是12s,请分析李涛同学的实际成绩应该是多少呢?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这类作业以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为主题,把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有用。既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又符合人的心理特点和自身兴趣。
二、校本作业的设计要少而精、少而活,具有典型性
作业是学生消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形成思维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环节。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常常“穿新鞋走老路”,作业内容封闭,远离实际生活,强调规范统一,形成了“题海战术”。学生常把作业当作教师强加给他们的沉重负担,因此抄袭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一些农村中学,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多数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好,在家又缺乏监管,面对沉重的作业负担,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校本作业的设计要依纲扣本、目标明确,力争做到质高而量少、灵活而简洁,以实现“减负高效”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密度》的教学中,就有这样的作业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每个中学生都应该牢牢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让我们尝试着去多了解一些与“水”有关的知识吧!
1.水的密度是1g/cm3,合________kg/m3。
2.水的密度是1g/c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一瓶矿泉水,你喝了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________ (“变大”、“变小”、“不变”)。
4.农夫山泉的瓶身上标有“550ml”字样,你可知道内装水的质量是多少吗?
5.450g的水结成冰后体积会是多少呢?(已知冰的密度是0.9g/cm3)
6.夏天吃冰棒,神清气爽。自己动手做的冰棒,会让你一爽到底。赶紧回家试试吧!记得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然后与大家分享哟!
俗话说,凡事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通过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不断积累、不断深化,形成对“密度”的正确理解。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引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能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更好地促进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发展。
三、校本作业的设计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三维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深挖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凸显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历经思考过程,形成解题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迁移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例如,围绕《电功率》一节,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如图所示,有一灯泡尾部铭牌上标有“PZ220-40”的字样,它表示什么含义呢?
2.该灯泡正常发光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多大?
3.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电阻多大呢?
4.如图所示的两灯泡,若铭牌模糊不清了,你能否通过观察灯丝区别出来呢?
5.若把它们并联接入电路,哪盏灯更亮呢?
6.若把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哪盏灯更亮呢?
古人云:学则须疑。学生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是主动地去探讨及搜索更多资料的过程,也是不断打开思路,掌握知识的过程。
四、校本作业的设计要形式多样,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3]兴趣的需求是学生的第一需求,是学习的内驱力。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须树立大教育观,努力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通过操作实践、做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家庭、引向社会,让学生在这个熟悉的空间里各尽所能,各展所思,产生浓厚兴趣。
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一节,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音乐会,让学生先试着制作一件小乐器,并用自己制作的乐器进行演奏,看谁的乐器有新意,并说说乐器的物理原理。又如,在学过《声现象》一章后,让学生做个社会调查,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写一篇《无声的世界》或类似题目的科学作文。在学过《物态变化》一章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和家庭水的使用状况,做一份手抄报,提出生活中节约用水的若干建议等。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种创新型的作业设计,将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狭隘的课堂,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并学会互相尊重和妥协,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从而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五)校本作业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又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性。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不了解自己的学生,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好他。”[4]校本作业是因材施教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方式、智力与非智力等诸多因素,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层次,把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有针对学困生的“模仿性作业”、有针对中等生的“理解性作业”、有针对优秀生的“探究性作业”。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一节时,有这样的作业设计:
C组
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你也是个爱美之人,照镜子是常有的事吧!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探究,你可知道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
(1)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连线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_。
(3)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____。
(4)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实像”“虚像”)。
2.你可知道自己的身高是____m。当你站在镜前1m处,你在镜中的像高____m。在你慢慢靠近镜子的过程中,你在镜中像的大小____(“变大”“变小”“不变”)。
B组
1.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当你向她微笑时,她也向你微笑。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实验还有印象吧!实验中的几个细节一定要弄清楚哟!
(1)实验时,不用平面镜,而选择玻璃,其目的是____________。
(2)为了使实验效果更理想,教室的光线应该(“亮一些”“暗一些”);若有不同颜色的两块玻璃,应选择 ________(“无色的玻璃”“茶色的玻璃”); 若有不同厚度的两块玻璃,应选择________(“较厚的玻璃”“较薄的玻璃”)。
(3)实验采用了两根大小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检验 ____________。
(4)操作时发现,不论怎样移动后方的那根蜡烛,都无法与看到的像完全重合。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2.“猴子捞月”的故事听过吧!猴子看到“水中的月亮”是怎样形成的呢?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是3.8×108m,井水深3m,你可知道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有多少m?
A组
1.在这美好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小轿车。夜间行车时,车内为什么不宜开灯?小轿车前方挡风玻璃为什么不设计成竖直的呢?请利用晚上时间,让家长陪你坐到车里亲身感受一下,然后把你的调查结果记录下来。
苏霍姆林期基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4]A、B、C三组题目的难度 系数呈梯状增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作业的弹性空间,引导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这种自助餐式的作业,可以做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和发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