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神经内科女性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2019-06-04王育阳
王育阳
(郑州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3)
神经内科患者卧床后原有生活习惯改变,心态不能及时调整,再加之老年女性患者因逼尿肌细胞老化而引起一系列功能改变,出现排尿困难。患者发生排尿困难后一般予以导尿,增加患者痛苦和感染发生率。本研究对预防神经内科卧床老年女性排尿困难提出了综合干预,重在预防,提出了改良盆底肌训练法、简单方便易掌握。详情报告如下。
1 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1日~2018年3月31日收治我科的年龄在65岁以上卧床的女性患者64例纳入调查研究。随机分为综合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32例。排除标准:神志不清者;既往有排尿困难;老年痴呆患者的患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研究方法
2.1 综合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干预法,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护士规范宣教规范护士首次宣教的时间及入院半小时内。宣教内容为排尿方法,改良盆底肌训练方法、记录方式,发生排尿困难对患者的影响,心理护理。评估时间为患者上次排尿时间4小时后。首次排尿观察。
(2)改良盆底肌训练患者平卧位或半坐卧位,使用双上肢,及健肢将骶尾部抬离床,持续6s-8s。
(3)排尿—盆底肌训练日记知道患者家属记录排尿—盆底肌训练日记,其上有患者基本信息、排尿时间、量,每日患者行盆底肌训练的次数及时间。
(4)发生排尿困难后予以留置尿管,在留置尿管期间使用改良盆底肌训练进行膀胱功能训练,每天评估患者膀胱括约肌及尿道逼尿肌的功能,功能正常2天后拔出尿管,观察患者能否正常排尿,若不能再进行上述护理直至拔出尿管。
2.2 常规组给予常规方法
神经内科护士给以患者及其家属常规宣教,发生排尿困难后予以留置尿管,在留置尿管期间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每天评估患者膀胱括约肌及尿道逼尿肌的功能,功能正常2天后拔出尿管,观察患者能否正常排尿,若不能再进行上述护理直至拔出尿管。
2.3 评价指标
收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排尿困难(充盈性尿失禁、不能排尿)发生率。
2.4 统计学方法
对比两种患者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排尿困难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测。对比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排尿困难发生率:
比较两组数据,试验组32例患者中排尿困难发生率为6.25%。常规组32例患者中排尿困难发生率为21.87%,分析数据进行x2检验,常规组显著高于综合组,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后排尿困难发生率比较(%)
4 讨 论
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65岁以上卧床老年女性64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并分析神经内科护理中综合护理对对排尿困难患者的预后效果,可以根据相关部门等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全面高效的评价,研究患者的护理效果。排尿反射除了受神经反射中枢的调控外,还需要膀胱括约肌和盆底肌的协调收缩作用,因此增强盆底肌收缩功能对于恢复正常排尿功能有重要意义。老年女性文化程度低,理解力低,健康宣教多不易理解。传统的盆底肌训练法,患者不易掌握,依从性低。而改良的盆底肌训练法患者不需要理解,而是通过简单易行的方法进行,配合排尿-盆底肌训练日记,提高了家属及患者的重视度及依从性。排尿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也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如果不能正常的排尿,增加患者痛苦,增大社会及家庭负担。在临床工作中多是出现排尿困难后予以导尿或中医护理,用针灸、按摩等方式促进患者内部排泄系统的逐渐恢复,而预防排尿困难的研究很少。从本研究结果中得出采用综合措施,能达到降低卧床老年女性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