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研究
2019-06-04林育梅李诗羿
林育梅,李诗羿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内分泌科,广东 广州 510530)
妊娠期糖尿病多见妊娠中期或晚期,伴明显代谢改变,是影响母婴安全的常见合并症。因此定期筛查、孕前体检、监测全血微量元素变化,可有效防治妊娠期糖尿病。笔者现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采取系统护理,旨为妊娠期糖尿病防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2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作为研究对象,于我院就诊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与《加拿大妇产科学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临床指南(2016)要点解读》[1]中妊娠期糖尿病标准相符;排除糖尿病家族史者、脏器功能不全、认知异常者;按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年龄22~36岁,平均(27.54±2.19)岁;孕周32~38周,平均(35.75±1.82)周;观察组36例,年龄22~35岁,平均(27.61±2.20)岁;孕周32~38周,平均(36.10±1.84)周;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护理:由医护人员进行健康宣教,指导产妇准确饮食,多食用蔬菜、水果,遵医嘱用药。
1.2.2 观察组
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系统护理。常规护理同对照组,系统护理具体措施:(1)自我管理。根据孕妇文化程度、家庭环境、健康需求及心理状况,制定规范、系统性护理管理。(2)健康宣教。孕妇于餐后1 h行有氧运动,维持30~60 min,运动量适中,以微汗、稍微乏力感为宜。指导孕妇定期血糖监测及自我血糖监测,准确使用血糖仪;合理用药指导,避免不良用药。(3)基于微信平台健康宣教。组建妊娠期糖尿病微信群,通过图片、视频、阅读资讯等方式,发布妊娠期糖尿病健康饮食、血糖控制、用药方案、运动疗法等知识。
1.3 观察指标
检测产妇护理前及护理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分别为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3.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血糖比较无差异,护理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糖控制效果比较
3 讨 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状态,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影响,且会增加围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合并症[2]。故此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开展科学、系统性的产前干预,控制血糖变化,可改善母婴预后[3]。
在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系统护理中,饮食护理、运动疗法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性措施,因血糖控制与孕妇自我护理管理能力息息相关,因此对孕妇采取自我管理,准确认识相关疾病知识,使孕妇能自我监测血糖,并参与到饮食及运动方案的制定,可提高孕妇依从性;另外开展基于微信平台的健康教育,定时发布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知识,利于调动孕妇饮食及运动控制积极性,改善血糖症状。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故系统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中应用,可改善孕妇高血糖状态,改善血糖代谢水平。
综上所述,系统护理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可提高孕妇血糖控制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