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涉及少数民族新闻报道
——《十堰日报》“‘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报道分析
2019-06-04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党和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位中华儿女都应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建设,新闻媒体身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应担此重任。遗憾的是,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发现,部分媒体在报道涉及少数民族的选题时,往往以“难以把握分寸”为由畏首畏尾、裹足不进。事实上,媒体若能精准把握国家民族政策,充分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生动刻画民族典型形象,在促进我国民族团结、正确引导舆论工作方面大有可为。《十堰日报》2017年 9月20日刊登的通讯《“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便是很好的例证,在我们报道后,主人公图荪从之前的小摊贩转变成为2018年底获得“湖北省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荣誉。
这篇采写历时半年、2800字的新闻通讯,生动报道新疆小伙图荪在十堰城管的真诚帮扶下,从一名占道经营、暴力抗法的商贩,转变为爱市守法、热心公益的模范,同时城管也实现工作水平提档升级的温情故事。整篇文章主题深刻、情节曲折、语言精炼,反响较大。在媒体挖掘、聚焦下,图荪被破格推选为市、省工商联会员,光荣出席全国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通过和图荪密切接触,十堰城管看到自身不足,掀起全面提升执法水平的“城管革命”。
一则精心采写的新闻通讯,架起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十堰日报》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在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方面作出党报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做好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新闻采编人员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守正,做民族政策的传播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生命线,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做好涉及少数民族的新闻报道,新闻采编人员首先要高举旗帜,把握方向。记者自身要率先了解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以便在采写过程中尊重少数民族,恪守党性原则。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违反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丑化、歪曲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件时有发生,严重伤害少数民族感情,危害民族团结。[1]对此,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文件,规范大众传播媒介行为。有担当有使命感的媒体从业者不仅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国家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而且还应当将民族政策所体现的准则与精神通过故事间接、有温度地传达给读者,这既是新形势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更是媒体人的使命。
在采写新闻通讯《“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过程中,由于图荪是新疆小伙,记者事先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疆人的风俗习惯和禁忌;采访时平等、友好相待,不冒犯图荪;写作时,以民族团结为主线,客观反映情况,政策性与真实性并存。采写新闻过程中,采访双方交谈氛围融洽,和谐相处,图荪为记者的真诚帮扶所感动,先后给《十堰日报》、市委、省委写感谢信。新闻发表后,也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传播效果显著,民族团结在新疆小伙与十堰人的互动中得到凝聚。
其次,新闻媒体集中全面了解民族政策之后,不仅要熟记于心,还需在新闻实践过程中贯彻落实。归根到底,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在于民族团结,不论采访还是写作民族新闻,记者必须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出发点,助力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发挥大众传媒教育功能,传达民族间互帮互助的民族亲情,紧密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
二、求精,做民族典型的刻画者
涉及民族团结题材的新闻有了大的政治方向引导,下一步需要重视的是如何在写作中准确传达少数民族文化、人物形象、人物精神等。记者若能把握得当,少数民族的正面形象便会跃然纸上,深深感染每一位中华儿女,使汉族人民更加真实地了解少数民族,也让少数民族更真切地感受汉族人的温暖,从而加深人们对“五十六个民族始终是一家”理念的认识,增强彼此认同感。
为达到上述传播目的,新闻媒体应本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抓住民族典型,多手法精心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尤其注重细节描写,通过少数民族人物言谈举止,辅以合情合理的故事逻辑,生动形象、真实客观塑造民族典型。
通讯《“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就较好地处理了这一点。历经6个月,记者10余次采访城管、民宗、公安等相关人员以及图荪本人,获取丰富素材。新闻培育过程中,又多次修改,精心锤炼,用心刻画人物。
首先,运用好少数民族语言,拉近你我距离,传播民族文化。稿件中“亚克西(好)”“阿达西(好哥们)”等新疆维吾尔族词语的运用,个性化的语言也在不经意间再次提示图荪维吾尔族身份,让读者感受少数民族文化韵味。少数民族语言体现我国文化多样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在新闻报道中适当穿插特色民族语言,不仅鲜明展示人物性格,生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而且更重要的是彰显我们对其文化的认同感[2]。
其次,通过描写人物细微举动,凸显生动性与代表性,塑造民族典型。通讯《“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通过对图荪这个人物一系列的细小事例描写,向读者呈现了一位热情和善、爱市守法、倡导文明的少数民族青年的正面形象。
报道中写道:“提起帮助过他的人,图荪竖起了大拇指”,图荪毫不吝啬地赞美热心帮扶过他的汉族人民:“每遇城管上门来访,我虽然没对抗,但心里不畅”,遇到麻烦心里不舒服是人之常情,图荪不采取过激措施,而是采用和平之道,少数民族是通情达理、文明守礼、爱好和平的;当图荪听说有新疆老乡占道经营时,主动给城管当“翻译”,为文明创建出力……细节见人品性,小描写散发大能量,记者精心描写图荪举止,借助细微之处丰富人物形象,以典型个例彰显少数民族共有的优良品格,让读者在平实温暖的文字中感受鲜活的人物性格。
此外,故事逻辑必须合情合理,起承转合间巧妙展现鱼水和谐的民族关系。文章开头精炼概括出矛盾冲突,图荪思想行为转变的设疑,记者在后文“一次家访发现‘新疆好人’”部分中就给读者一个清晰的交代。与此同时,写出城管真情帮扶也为下文双方建立良好关系埋下了伏笔。有了上文逻辑关系的处理,第三部分“一次帮扶结下深厚情谊”内容的展开,便能很好地触动受众情感。行文前后关联,承前启后,在跌宕起伏的故事叙述中,将平等、团结、和谐的友好民族关系展露无遗。记者在写作中既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深奥,而是以严谨的理性分析和平实话语阐释发生的客观事实,使人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
三、鼓劲,做民族团结的促进者
我国新闻通讯事业在党的领导下持续健康蓬勃发展,地市级党报的新闻从业者更是承载着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光荣使命。
首先,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拥有法律赋予的采访权,拥有广阔传播平台,作为党领导下的新闻媒体,必须无条件服务于党和国家民族发展任务。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中华儿女共同诉求,新闻媒体有权利、有义务、有能力促成这项伟业。
《“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新闻刊发后,图荪与城管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图荪的人生轨迹也发生巨变。他的烧烤餐厅新开三家分店。他还被破格推选为市、省工商联会员,光荣出席全国工商联(总商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并先后受到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登门看望,李克强总理亲切接见。事业走上正轨、政治上获得荣誉的图荪并没有止步,近年来,在媒体的关注下,他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累计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30余万元,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每逢重要节日,他还组织数十名新疆籍在十堰务工人员参与升国旗,开展法律知识和汉语学习培训。
其次,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应本着“帮忙而不添乱”原则,服务党和政府,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烤串纠纷”催生城管升级》的新闻主题涉及少数民族维稳问题,这不仅是地方党委、政府推进城管执法体制改革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一些媒体不愿触及的“敏感地带”。作为党媒,对于涉及少数民族事务的新闻报道,必须有利于民族团结稳定,有利于助推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推动政府提高行政效能[3]。
报道刊发后,十堰城管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主动作为,组织开展大讨论,创新“蓝黄红”三色执法文书,科学理顺执法程序,大力推进智慧城管建设,掀起全面提升执法水平的“城管革命”。该通讯和后续报道引发广泛关注,中国网等国内数十家媒体全文转载,湖北来日方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投资50万元将此故事改编成微电影《情》。
新闻从业者是时代的瞭望者,应该带着职业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做好民族新闻报道,使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民族团结更加巩固,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得更加光彩夺目。
注释:
[1]刘迎新.少数民族新闻报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2]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的权利.贵州民族报,2015年7月7日第A3版。
[3]龙德华.做好民族地区报纸记者站工作的要点.中国地市报人,2010年2期。
漫画:联合重击
“持刀加价”、执业医师“挂证”、骗保……医疗行业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净化医疗行业环境、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决定自今年3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医疗乱象专项整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