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偏离度、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
——新兴产业与成熟产业的比较研究

2019-06-04李永慧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区分相关者新兴产业

郭 海 李永慧

一、引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为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经济迅速崛起,并逐渐渗透到既有产业体系中,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注]富金鑫、李北伟:《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经济范式与管理理论体系协同演进研究》,载《中国软科学》,2018 (5)。对于新兴产业而言,产业内蕴藏着巨大的机会空间和创新潜力,但也面临合法性挑战;对于成熟产业而言,虽然通过长期发展构筑起了合法性防线,但面对工业4.0和数字经济的冲击,亟须通过创新重塑竞争力。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不同产业内的企业面临不同程度的创新与合法化压力,需要在遵从社会规范压力的同时塑造自身独特性。

企业一方面需要通过创新和差异化战略建立独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保持与制度规范的一致性以获取合法性。这种差异化与一致性之间的悖论被学者们理论化为“最优区分”问题。[注]Brewer, M.B.“The Social Self: On Being the Same and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1, 17(5): 475-482;Zhao, E.Y., Fisher, G., and M.Lounsbury,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企业层面的“最优区分”研究大多来自战略与组织领域,研究焦点为企业的战略选择如何影响企业绩效。学者们使用战略偏离度来反映企业对于一致性和差异化的平衡,并分析何种程度的战略偏离能够带来最优绩效。[注]Deephouse, D.L.“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2): 147-166;Zhao, E.Y., Ishihara, M., and P.D.Jennings,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in the Console Video Game Industry: An Exemplar-Based Model of Proto-Category Evolu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2018, 29(4): 547-753.主流观点认为,寻求战略平衡,即适度差异化或适度一致性,是实现“最优区分”的有效途径。[注]Deephouse, D.L.“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2): 147-166.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战略平衡观不同的观点相继出现。[注]Guo, H., Tang, J., and Z.Su.“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gulatory Legitimacy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 31(3): 665-685.针对战略偏离度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现有文献至少存在“U型”与“倒U型”两种代表性解释。[注]Haans, R.F.J.“What’s the Value of Being Different when Everyone is? The Effects of Distinctiveness on Performance in Homogeneous Versus Heterogeneous Catego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9, 40(1): 3-27.因此,如何帮助企业实现“最优区分”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发展“最优区分”研究。第一,从创新管理的视角切入考察“最优区分”问题。创新是企业实现差异化并建立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而“最优区分”思想为企业的创新选择提供了独到见解。[注]Semadeni, M., and B.S.Anderson.“The Follower’s Dilemma: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dustr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5): 1175-1193.遗憾的是,创新研究与“最优区分”研究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第二,将利益相关者视角引入“最优区分”研究中。有研究指出,企业的“最优区分”战略因利益相关者而异[注]Zhao, E.Y., Ishihara, M.,and P.D.Jennings,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in the Console Video Game Industry: An Exemplar-Based Model of Proto-Category Evolu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2018, 29(4): 547-753.,但既有研究并没有将利益相关者评价这一元素很好地融入“最优区分”研究中[注]Zhao, E.Y., Fisher, G., and M.Lounsbury,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第三,通过开展深度情境化研究发展“最优区分”观点。既有研究大多立足于成熟产业情境,新兴产业情境下的研究较少,不同产业情境下的对比研究更是少见。本文认为,开展跨情境比较研究有利于明确“最优区分”观点的适用边界。

因此,本研究立足创新管理领域,通过引入“创新偏离度”概念,反映企业对于差异化和一致性的平衡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探讨不同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问题包括:第一,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评价企业的创新偏离行为?第二,不同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关系有何不同?第三,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如何影响企业绩效?

二、理论背景

(一)“最优区分”研究

近年来,“最优区分”研究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企业层面的“最优区分”研究来自组织、战略、制度、创业、创新等领域。制度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是“最优区分”研究的两个支柱性理论。制度理论强调来自企业外部的一致性压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注]DiMaggio, P.J., and W.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147-160.;而竞争战略理论则强调企业如何基于独特资源和能力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因此,面对一致性还是差异化的悖论,企业需要在这对潜在冲突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以实现“最优区分”。[注]Zhao, E.Y., Fisher, G., and M.Lounsbury,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

“最优区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企业如何在差异化与一致性之间寻求平衡以改善企业绩效。主流观点认为,中等程度的战略相似性可以更好地平衡合法化与竞争压力,从而提升企业绩效。[注]Deephouse, D.L.“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2): 147-166.这一战略平衡观点得到了不少后续研究的支持。[注]Guo, H., Tang, J., and Z.Su.“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The Interactive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Regulatory Legitimacy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n New Venture Performance”.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4, 31(3): 665-685.然而,随着“最优区分”研究成果的日益增多,与战略平衡观并不相符的研究结论也相继浮现出来。例如,Jennings等认为,企业只有在高度新颖性与高度一致性战略之间进行取舍才能实现更优绩效。[注]Jennings, J.E., Jennings, P.D., and R.Greenwood.“Novel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Employment Systems in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4): 338-359.

面对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寻求解释。首先,我们建议将“最优区分”研究与创新管理领域更好地结合起来。创新是企业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重要途径,部分学者已经将“最优区分”思想引入到创新研究中,这些研究从如何避免过度一致性或过度差异化的角度为企业创新提供建议。[注]Giachetti, C., and J.Lampel.“Keeping both Eyes on the Competition: Strategic Adjustment to Multiple Targets in the UK Mobile Phone Industry”.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10, 8(4): 347-376;Semadeni, M., and B.S.Anderson.“The Follower’s Dilemma: 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s Industry”.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5): 1175-1193.但是,两类研究之间尚未形成成熟的学术对话。因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引入“创新偏离度”概念,为创新研究与“最优区分”研究搭建起对话的桥梁。

其次,需要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在制度与合法化研究中,利益相关者视角受到高度重视。[注]Fisher, G., Kuratko, D.F., and J.M.Bloodgood, et al.“Legitimate to Whom? The Challenge of Audience Diversity and New Venture Legitimacy”.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7, 32(1): 52-71.利益相关者评价也是影响企业创新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注]Chiesa, V., and F.Frattini.“Commercializ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arning from Failures in High-tech Markets”.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1, 28(4): 437-454.利益相关者经常参照企业所属类别对创新做出评价[注]Cattani, G., Porac, J.F., and H.Thomas.“Categories and Competi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64-92;Zuckerman, E.W.“The Categorical Imperative: Securities Analysts and the Illegitimacy Discount”.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9, 104(5): 1398-1438.,偏离类别可能导致企业难以被利益相关者所理解,但也并不必然会引致利益相关者的消极评价[注]Lo, J.Y.C.“Selling Science: Resource Mobilization Strategies in the Emerging Field of Nanotechnology”.Research Policy, 2015, 44(8): 1513-1526.。因此,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寻求“最优区分”的战略密切相关。但是,既有“最优区分”研究尚未将利益相关者视角充分打开进行探索。

第三,需要加强情境化研究。不同情境下企业的差异化和一致性压力存在差异,其“最优区分”战略也因此有所不同。已有研究表明,“最优区分”战略会随着产业的演进而变化。[注]Boone, C., Wezel, F.C., and A.van Witteloostuijn.“Joining the Pack or Going Solo? A Dynamic Theory of New Firm Positioning”.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 28(4): 511-527.但是,既有研究大多立足于传统金融服务等成熟产业情境,基于新兴产业情境的研究相对较少[注]Zhao, E.Y., Ishihara, M., and P.D.Jennings,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in the Console Video Game Industry: An Exemplar-Based Model of Proto-Category Evolu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2018, 29(4): 547-753.,不同情境下的对比分析则更是少见。本研究将通过开展成熟产业和新兴产业情境内的比较研究,探索不同“最优区分”观点的理论边界。

(二)制度逻辑理论与利益相关者评价

作为新制度主义的前沿观点,制度逻辑为理解组织环境提供了手段,组织可以通过遵从制度逻辑来获取关键利益相关者的认可。[注]Greenwood, R., Raynard, M., and F.Kodeih, et al.“Institutional Complex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ponses”.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2011, 5(1): 317-371.制度逻辑理论将社会视为一种存在潜在矛盾的制度间系统,并认为组织所处环境中相互冲突的制度逻辑导致了组织的异质性行为表现。[注]梁强、徐二明:《从本体认知到战略行为偏向——制度逻辑理论评述与展望》,载《经济管理》,2018 (2)。学者们已开始运用制度逻辑理论理解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创新行为的评价。有研究指出,利益相关者在评价创新时涉及两种不同的制度逻辑:市场价值逻辑和技术进步逻辑。其中,市场价值逻辑主导的评价者对于类别身份模糊的创新项目可能会给予更多的消极评价,而技术进步逻辑主导的评价者则有可能看到此类创新项目的优点。[注]Lo, J.Y., and H.Li.“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The Effect of Participant Diversity on Perceived Meri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Research Policy, 2018, 47(7): 1229-1242.

创业企业谋求利益相关者认可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资源支持。在中国的制度转型时期,创业企业既依赖于政府提供的资源支持,也依赖于市场提供的资源支持。一方面,我国创业企业经常受益于政府部门提供的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研发资助等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创业企业高度依赖于投资人的资本助力,甚至会通过公开募股的方式寻求资金支持。[注]Fisher, G., Kotha, S., and A.Lahiri.“Changing with the Times: An Integrated View of Identity, Legitimacy, and New Venture Life Cycl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6, 41(3): 383-409.因此,本研究将政府和投资人选定为两类关键利益相关者,并基于制度逻辑理论考察它们对企业创新偏离行为的评价。

三、假设的提出

(一)概念界定

本研究通过引入“创新偏离度”概念反映企业对差异化和一致性压力的平衡行为。创新偏离度被界定为企业创新强度相对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它会通过影响利益相关者评价进而影响企业绩效。研究选取投资人和政府作为创业企业的两类关键利益相关者。根据制度逻辑理论,投资人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回报,因此市场逻辑是投资人评价所遵循的主导制度逻辑;而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资源支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国家逻辑是政府评价所遵循的主导制度逻辑。[注]Pahnke, E.C., Katila, R., and K.M.Eisenhardt.“Who Takes You to the Dance? How Partners’ Institutional Logics Influence Innovation in Young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5, 60(4): 596-633.此外,本文按照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对产业情境加以区分。其中,成熟产业是指主导范式已经确立的产业,而新兴产业是指那些行业规范尚未确立、不确定性程度较高的产业。[注]Benner, M.J., and M.Tripsas.“The Influence of Prior Industry Affiliation on Framing in Nascent Industries: The Evolution of Digital Camera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2, 33(3): 277-302;Zimmerman, M.A., and G.J.Zeitz.“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3): 414-431.

(二)创新偏离度与利益相关者评价

投资人在对企业创新进行评价时,以市场逻辑为主导、以获取经济回报为首要目标。因此,消费者和市场偏好是投资人评价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新兴产业内的主导范式尚未确立,消费者偏爱新颖独特的产品设计。随着产业发展不断成熟,产业主导范式逐渐确立,消费者对于行业的关注和认知更多地受到主导范式影响,并使创业企业面临更大的制度障碍。[注]Zhao, E.Y., Fisher, G., and M.Lounsbury,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企业的创新偏离程度显著影响投资人对企业的评价。

假设1a:在新兴产业情境中,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1b:在成熟产业情境中,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呈倒U型关系。

政府部门在对企业创新进行评价时,将以国家逻辑为主导,以国家发展布局、知识技术进步和社会公众利益为评价基准。此时,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价值规范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的积极评价与资源支持。[注]Zimmerman, M.A., and G.J.Zeitz.“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 27(3): 414-431.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较高且行业整体的创新倾向较强,此时政府鼓励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同时也会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实施监管。成熟产业已具备了较稳定的合法性基础,并可能因为创新动力不足而被认为落后于时代发展,此时政府鼓励产业转型升级,跨越行业规范的企业偏离行为也更容易获得认可。[注]Chandler, G.N., Broberg, J.C., and T.H.Allison.“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s in Declining Industries: Differences between Industry Representative and High-Growth Firms”.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4, 8(3): 234-253.由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企业的创新偏离程度显著影响政府对企业的评价。

假设2a:在新兴产业情境中,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呈倒U型关系。

假设2b:在成熟产业情境中,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呈正相关关系。

(三)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

现有研究表明,利益相关者的正面评价与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注]Paolella, L., and R.Durand.“Category Spanning, Evaluation, and Performance: Revised Theory and Test on the Corporate Law Market”.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6, 59(1): 330-351.一方面,投资人评价能够反映为企业绩效。已有研究从投资人的资金支持或投资人情绪等方面反映投资人对企业的评价。研究发现,投资人资金支持有助于企业价值增值[注]金永红、蒋宇思、奚玉芹:《风险投资参与、创新投入与企业价值增值》,载《科研管理》,2016 (9)。,投资人积极情绪也能够正向影响股票收益[注]刘斌、胡菁芯、李涛:《投资者情绪、会计信息质量与股票收益》,载《管理评论》,2018 (7)。。另一方面,政府评价也能够反映企业绩效。政府评价可以通过政府补助等方式来反映,并能够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一是政府的无偿或低息资金补助可以缓解企业创新的成本压力;二是政府补助可以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进而有助于企业吸引资源支持从而助力企业成长。[注]郭玥:《政府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企业创新》,载《中国工业经济》,2018(9)。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投资人评价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4:政府评价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与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环境更加一致,可比性较强[注]Miller, D., Amore, M.D., and I.Le Breton-Miller, et al.“Strategic Distinctiveness in Family Firms: Firm Institutional Heterogeneity and Configurational Multidimensionality”.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Strategy, 2018, 9(1): 16-26.,相关数据也更易获取。本研究选择创业板样本的原因在于,处于创业成长期的企业所面对的一致性与差异化张力更加突出:它们一方面受制于较强的资源约束和合法性挑战[注]杜运周、任兵、张玉利:《新进入缺陷、合法化战略与新企业成长》,载《管理评论》,2009 (8)。,另一方面又需要借助更高的创新和技术效率来跨越制度障碍[注]Chang, S.J., and B.Wu.“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Industry Dynamic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35(8): 1103-1123.。因此,创业板上市公司是符合本文研究需要的恰当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的代表性行业情况如下:(1)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本研究选取互联网行业,即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代码64)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代码65),作为新兴产业代表。(2)根据现有研究对行业生命周期的测算[注],本研究选择制造业内与设备器材制造相关的部分细分领域,即通用设备制造业(代码34)、专用设备制造业(代码3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代码38)、仪器仪表制造业(代码40),作为成熟产业代表。考虑到数字经济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排除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在样本筛选方面遵循如下过程。第一,我们根据研究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板块和行业归属进行筛选;第二,为保证数据完整性,我们剔除了2016年之后新上市的企业;第三,虽然制造业整体上已度过新兴阶段[注]王文翌、安同良:《基于演化视角的行业生命周期与创新——以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载《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 (6)。,但考虑到近年来高端装备制造正在为制造业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五个细分领域,剔除了成熟产业样本中涉及高端装备制造的企业。最终,本研究筛选得到创业板上市公司258家,包括新兴产业样本106家和成熟产业样本152家。

在数据收集方面,我们通过国内多个权威数据库获取数据,并根据样本企业进行数据关联匹配及交叉验证。具体而言,本研究通过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CNRDS)获取企业基本特征(年龄、规模、上市时间、资产负债率)、公司治理特征(股权集中度、国有股比例)、政府评价(政府补助)数据;通过中国财经大数据研究系统(CFBD)获取投资人评价(日发帖总量、日正面帖子数量)数据;通过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获取CEO特征(政治背景、学术背景)、企业创新强度(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企业绩效(每股收益)数据。

在实证检验方面,从企业创新与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利益相关者可能根据企业创新情况,对企业做出一些当期评价;另一方面,由于创新过程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创新投入的长期性等特点,利益相关者也可能难以做出即时评价,导致两者间关系出现滞后效应。从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来看,有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可能反映到当期企业绩效中且滞后效应不显著[注]部慧、解峥、李佳鸿等:《基于股评的投资者情绪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载《管理科学学报》,2018 (4)。;也有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评价可能会通过释放信号和吸引更多资源支持的机制影响企业并存在滞后效应[注]郭玥:《政府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企业创新》,载《中国工业经济》,2018(9)。。为此,本研究同时考虑了当期效应和滞后效应。在主检验部分考虑滞后效应,并使用2014—2016年的创新数据、2016年的利益相关者评价数据与2017年的企业绩效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在稳健性检验部分考虑非滞后的当期效应,并使用2016年的创新、利益相关者评价及绩效数据进行分析。

(二)变量与测量

(1)创新偏离度。本研究使用创新偏离度作为自变量,指代企业创新强度相较于其所属细分行业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以此反映企业对于差异化和一致性的平衡。第一,我们以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来反映企业的创新强度。使用2014—2016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数据,计算代表性细分行业j的所有上市公司的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P。第二,借鉴Kraatz和Zajac[注]Kraatz, M.S., and E.J.Zajac.“Exploring the Limit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Illegitimate Organizational Chang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6: 812-836.测量组织同质性的方法,通过企业创新强度与所属细分行业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的差值来反映企业的创新偏离程度,并参考DiMaggio和Powell[注]DiMaggio, P.J., and W.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2):147-160.的建议,使用标准差作为偏离度的计量单位。我们使用细分行业j内所有上市公司的数据计算行业均值Med(Pj)和行业标准差SD(Pj),并按照公式1计算创业板样本企业i的创新偏离度。由此,我们能够得出平均值之上和平均值之下这两个方向的偏离数值,考虑到此处的正向偏离与负向偏离均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保留了创新偏离度的方向性特征。

Deviation of Innovationi=(Pij-Med(Pj))÷SD(Pj)

(1)

(2)利益相关者评价。首先,本研究使用股吧评论情感来反映投资人评价。股吧是投资人交流的重要平台,股吧帖子则承载了投资人对企业的认知和评价,因此本研究基于股吧内每家企业每天的帖子总数和正向情感帖子数,通过按照企业分类汇总并计算正面帖子量占其帖子总量的百分比,来测量投资人评价。其次,本研究使用政府补助来反映政府评价。政府通过一系列科学严密的论证程序,对企业进行综合考察和评估,进而做出补助决策。[注]郭玥:《政府创新补助的信号传递机制与企业创新》,载《中国工业经济》,2018(9)。因此,政府补助可以被视为政府评价的一种表现形式。本研究使用政府补助数据的自然对数值来反映政府评价。

(3)企业绩效。本研究使用每股收益来反映企业绩效,企业每股收益的计算方式为净利润除以普通股股数,它是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最常用指标。[注]杨德明、刘泳文:《“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载《中国工业经济》,2018 (5)。

(4)控制变量。本研究从企业基本特征、公司治理特征和CEO特征三个方面选取控制变量。其中,企业基本特征变量包括企业年龄、企业规模(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企业上市时间(从企业首次公开募股到研究年份的年限)和资产负债率。公司治理特征变量包括股权集中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国有股比例。CEO特征变量包括CEO政治背景和CEO学术背景,具备相关背景赋值为1,不具备则为0。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新兴和成熟产业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两张表内所有相关系数的最大值为0.535,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表1的结果显示,投资人评价、政府评价与企业绩效分别显著正相关;表2的结果显示,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投资人评价、政府评价与企业绩效也分别显著正相关。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不同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

我们还对新兴和成熟产业样本的创新强度进行了方差检验,结果发现两类产业在创新投入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新兴产业与成熟产业样本的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的均值分别为11.47和6.43,标准差分别为7.23和3.91,均值差为5.04且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这说明新兴产业的创新强度要显著高于成熟产业,且企业之间的创新投入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区分不同产业情境进行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表1新兴产业的变量相关系数

注:***:p<0.001,**:p<0.01,*:p<0.05,+:p<0.1。

注:***:p<0.001,**:p<0.01,*:p<0.05,+:p<0.1。

(二)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本研究采用SPSS多层回归分析方法检验所提假设。为检验多重共线性问题,我们首先对进入模型的所有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诊断。结果显示,所有模型中的VIF最大值为2.665,远小于10的临界值,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1和模型2为新兴产业情境下的假设检验结果。模型2表明,新兴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之间的关系不显著(β=0.068,P>0.1)。因此,假设1a未能得到数据支持。模型3至模型5为成熟产业情境下的假设检验结果。模型5表明,创新偏离度二次项与投资人评价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β=-0.147,P<0.1),同时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之间显著正相关(β=0.528,P<0.05),说明成熟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之间的关系呈现为最优点位于正向偏离部分的倒U型曲线。因此,假设1b得到了数据支持。

表3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回归结果

注:***:p<0.001,**:p<0.01,*:p<0.05,+:p<0.1。

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模型1至模型3为新兴产业情境下的假设检验结果。模型3表明,创新偏离度二次项与政府评价之间显著负相关(β=-0.341,P<0.001),同时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之间显著正相关(β=0.304,P<0.05),说明新兴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之间呈现为最优点位于正向偏离部分的倒U型曲线关系。模型4和模型5为成熟产业情境下的假设检验结果。模型5表明,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之间呈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β=0.359,P<0.001)。因此,假设2a和假设2b得到了数据支持。

表4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回归结果

续前表

新兴产业成熟产业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国有股比例-0.001 0.000 -0.006 0.001 0.002 CEO政治背景0.551 +0.476 0.431 0.093 0.134 CEO学术背景0.004 0.023 0.058 0.256 +0.250 +Z创新偏离度0.184 0.304∗0.359∗∗∗Z创新偏离度∗Z创新偏离度-0.341∗∗∗F值5.076∗∗∗4.842∗∗∗6.082∗∗∗4.255∗∗∗7.253∗∗∗R平方值0.295 0.312 0.390 0.192 0.315 VIF最大值1.727 1.728 1.751 1.761 1.828

注:***:p<0.001,**:p<0.01,*:p<0.05,+:p<0.1。

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其中,模型2和模型6的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情境下,投资人评价与企业绩效之间均显著正相关(β=0.078,P<0.1;β=0.083,P<0.05)。模型3和模型7的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情境下,政府评价与企业绩效之间均显著正相关(β=0.227,P<0.01;β=0.186,P<0.05)。此外,模型4和模型8的结果则进一步论证了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情境下投资人评价、政府评价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假设3和假设4均得到了数据支持。

表5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回归结果

注:***:p<0.001,**:p<0.01,*:p<0.05,+:p<0.1。

(三)稳健性检验

我们使用上市公司2016年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数据,重新计算每个细分行业的均值、标准差以及样本企业的创新偏离度,并使用2016年的利益相关者评价和每股收益数据,进行上述假设的稳健性检验。

创新偏离度与利益相关者评价关系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成熟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呈倒U型关系(β=-0.190,P<0.1;β=0.533,P<0.05),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显著正相关(β=0.361,P<0.001)。新兴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呈倒U型关系(β=-0.371,P<0.001;β=0.320,P<0.01)。因此,假设1b、假设2a和假设2b得到了数据支持。

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情境下,投资人评价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β=0.130,P<0.01;β=0.125,P<0.01),且其显著性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新兴产业情境下,政府评价与企业绩效也表现为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β=0.142,P<0.1)。因此,假设3和假设4也再次得到了数据支持。

总之,在同时考虑当期效应和滞后效应的情况下,我们的假设都得到了一致性支持。

六、讨论与结论

本文在现有“最优区分”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偏离的角度解读企业对于差异化还是一致性的平衡行为。在此基础上,引入利益相关者视角,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探讨不同产业情境下创新偏离度、利益相关者评价与企业绩效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新兴产业和成熟产业在创新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新兴产业的创新强度更大且企业间的差异更明显;第二,在成熟产业情境下,投资人评价与创新偏离度的关系表现为最优点位于正向偏离部分的倒U型曲线;第三,政府评价与创新偏离度的关系在新兴产业情境下表现为最优点位于正向偏离部分的倒U型曲线,而在成熟产业情境下表现为正向影响关系;第四,投资人评价和政府评价均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绩效。

(一)研究贡献

第一,通过引入创新偏离度概念并考察其与利益相关者评价的关系,促进创新管理领域与“最优区分”研究的交叉融合。当前“最优区分”研究主要立足于战略、组织或制度领域开展探索。[注]Deephouse, D.L.“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2): 147-166;Zhao, E.Y., Fisher, G., and M.Lounsbury,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Zhao, E.Y., Ishihara, M., and P.D.Jennings,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in the Console Video Game Industry: An Exemplar-Based Model of Proto-Category Evolu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2018, 29(4): 547-753.创新研究与“最优区分”研究虽然关系紧密,却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学术对话。为此,本文将“最优区分”研究中的战略偏离度概念引入创新管理研究中,使用创新偏离度来反映企业对于差异化还是一致性的平衡行为,以期为两类研究的相互借鉴和发展搭建起对话桥梁。

研究发现,成熟产业内的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以及新兴产业内的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均表现为最优点位于正向偏离部分的倒U型曲线关系。由此说明,一方面,在当前工业4.0与数字经济环境下,若企业不对创新予以足够重视,负向偏离了行业平均水平,将难以满足利益相关者期望。另一方面,重视创新也不意味着创新强度越高越好,在某些情境条件下存在最优区分点:适度正向偏离行业水平,而非与行业水平保持一致或者高度偏离行业水平,可以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更高评价,进而有助于企业绩效提升。这些研究发现为“最优区分”研究的战略平衡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此外,本文也为企业如何参照行业环境特点进行创新决策提供了启示,从创新偏离的角度进一步拓展了先前研究,并从创新领域视角,加深了我们对“最优区分”观点的认知,有助于引导创新研究更好地融入“最优区分”学术对话中,为现有文献提供更丰富的见解。

第二,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拓展了“最优区分”研究。现有研究虽已开始关注利益相关者评价在企业寻求“最优区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注]⑦⑧ Zhao, E.Y., Ishihara, M., and P.D.Jennings,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in the Console Video Game Industry: An Exemplar-Based Model of Proto-Category Evolution”.Organization Science, 2018, 29(4): 547-753.,但是远未将利益相关者视角融入进“最优区分”观点中[注]Zhao, E.Y., Fisher, G., and M.Lounsbury, et al.“Optimal Distinctiveness: Broadening the Interface betwee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38(1): 93-113.。本研究选取投资人和政府作为创业企业的两类关键利益相关者,通过发现两类利益相关者评价对企业绩效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与企业创新偏离度之间的不同关系,诠释了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最优区分”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研究基于制度逻辑理论来理解创新偏离度与利益相关者评价之间的关系。[注]Fisher, G., Kuratko, D.F., and J.M.Bloodgood, et al.“Legitimate to Whom? The Challenge of Audience Diversity and New Venture Legitimacy”.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7, 32(1): 52-71;Pahnke, E.C., Katila, R., and K.M.Eisenhardt.“Who Takes You to the Dance? How Partners’ Institutional Logics Influence Innovation in Young Fir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15, 60(4): 596-633.投资人遵循市场逻辑主导,在行业规范已被确立的成熟产业情境中,适度正向偏离更加符合投资人对于企业通过创新获取经济回报的期望,而高度偏离则可能会对行业规范形成挑战,并使投资人评价出现下降。这也进一步支持了“最优区分”的战略平衡观点。[注]Deephouse, D.L.“To be Different, or to be the Same? It’s a Question (and Theory) of Strategic Bal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2): 147-166.

政府遵循国家逻辑主导,成熟产业情境下,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政府会对创新正向偏离的企业做出更积极评价[注]Lo, J.Y., and H.Li.“In the Eyes of the Beholder: The Effect of Participant Diversity on Perceived Merit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s”.Research Policy, 2018, 47(7): 1229-1242.,这也部分呼应了Jennings等[注]Jennings, J.E., Jennings, P.D., and R.Greenwood.“Novelty and New Firm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Employment Systems in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9, 24(4): 338-359.认为高度新颖性比适度新颖性更有助于企业绩效的研究主张。然而,对于行业规范尚未确立且本身创新性已经较强的新兴产业而言,政府会兼顾鼓励创新与监管需要并对高度创新偏离做出有所保留的评价。

此外,研究还发现,投资人评价和政府评价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即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创新偏离度的不同评价能够进一步体现为企业绩效。这也支持了Zhao等⑦认为利益相关者评价能够中介企业“最优区分”战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表明利益相关者评价是连接“最优区分”行为与绩效的重要机制。

第三,通过区分新兴和成熟产业,从情境化的角度发展了“最优区分”研究。现有“最优区分”研究基于新兴产业情境的相对较少⑧,结合不同情境特征的对比研究更为缺失。为此,本研究结合新兴和成熟产业的不同情境特征,识别不同程度的一致性和差异化压力以及由此引致的不同关系。

成熟产业情境内,主导范式已经确立,利益相关者对于行业属性已形成稳定一致的理解和认知。[注]Benner, M.J., and R.Ranganathan.“Measuring Up? Persistence and Change in Analysts’ Evaluative Schemas Following Technological Change”.Organization Science, 2017, 28(4): 760-780.对投资人来说,对企业创新的评价会受到既有规范和认知的影响,“最优区分”的平衡观点较为适用;而对政府来说,出于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考虑,会鼓励原已趋于稳定的产业积极偏离既定规范开展创新,并使得“最优区分”平衡观点的适用性受到限制。新兴产业情境内,普遍认可的行业范式尚未确立,创新氛围较强且不确定性较大。政府会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态度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进而使创新偏离度与政府评价表现为倒U型关系;而投资人在缺少行业规范参考的情况下则会更多地依赖个人理解和经验知识做出评价,此时规则的模糊性和投资人的异质性[注]Tan, D., and P.W.Roberts.“Categorical Coherence, Classification Volatility and Examiner-added Citations”.Research Policy, 2010, 39(1): 89-102;Trapido, D.“How Novelty in Knowledge Earns Recognition: The Role of Consistent Identities”.Research Policy, 2015, 44(8): 1488-1500.可能导致创新偏离度与投资人评价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企业应该如何实现“最优区分”?研究结论并不清晰。[注]Haans, R.F.J.“What’s the Value of Being Different when Everyone Is? The Effects of Distinctiveness on Performance in Homogeneous Versus Heterogeneous Catego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9, 40(1): 3-27.我们的发现为现有文献中的争论提供了一种合理解释,即“最优区分”战略受利益相关者评价影响并高度依赖于企业所处产业情境。

(二)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第一,本研究仅选取了中国情境下对于创业企业成长非常关键的两类利益相关者:政府和投资人。事实上,创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远不止这两类。对此,后续研究需要扩展利益相关者范围,继续完善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最优区分”研究。第二,本研究由于受数据可得性限制,只能聚焦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此类创业企业大多已度过最早期的构思和商业化阶段并开始步入成长轨道,但不同创业阶段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压力有所不同。[注]Fisher, G., Kotha, S., and A.Lahiri.“Changing with the Times: An Integrated View of Identity, Legitimacy, and New Venture Life Cycle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16, 41(3): 383-409.对此,未来研究可以尝试借助更多样的数据来源和更前沿的研究方法,打开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从组织生命周期视角进一步完善“最优区分”观点。

猜你喜欢

区分相关者新兴产业
灵活区分 正确化简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怎么区分天空中的“彩虹”
区分“我”和“找”
怎祥区分天空中的“彩虹”(一)
浅谈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财务会计报告与管理会计报告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