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战争纪录片,为何评分都在90分以上?
2019-06-04李楠编辑童姥
文/李楠 编辑/童姥
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有一部特别的影片,叫做《他们已不再变 老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MTC在2018年给这部影片打出92的高分,位列“年度十佳”,IMDb分数为8.6分,豆瓣9.1分,烂番茄新鲜度也高达97%。
然而,这部口碑俱佳的电影却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纪录片,其所用的影像是一百年前所拍摄的实录,旁白则是亲历这场战争的老兵口述。
它却入了口味愈发“刁钻”的影迷的眼。
说起拍摄这部电影的起因,导演彼得·杰克逊说:“英国战争博物馆邀请我拍摄一部电影,他们唯一的要求,是以全新和原创的方法,使用他们的档案电影片段。”
自2014年,彼得·杰克逊在《霍比特人3》上映后,从电影圈消失了4年。英国战争博物馆的邀请或许对他来说,是一次等待已久的转型契机。如何使用尘封的老旧档案,击中历史脉搏,产生一次跨越百年的对话——这是他所面临的严肃命题。
彼得和他的团队观看了100个小时的原始影片资料,听了200多个士兵的600小时的访谈内容,彼得说,仅这一项工作,就花费了一年的时间。
接下来,他们所要面临的就是修复程序。
所有观看过老旧纪录片的人都知道,在设备技术和保存条件的制约下,这些黑白影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划痕、抖动、画面过亮或过暗的问题,何况它们还是无声片,可供观赏度绝谈不上优秀。
彼得·杰克逊和他的团队固定因齿孔收缩造成滑动的胶卷,把10-20帧不等的原片,统一调整成24帧,补充细节颗粒,修补损坏画面。至此,影片才大概算回到了原始的模样。
但彼得并未就此止步,他决定给原片上色,使黑白影像回归真实世界,用一战中的武器给影片的轰炸声、炮弹声配音,并且请来唇语专家,识别影像中的人在说什么,再以人声配音。
做完这一切,彼得在看过之后,说“那些涌向我的人,他们的脸,他们变成了真人。”
电影技术使时空转换
当我们观看《他们已不再变老》时,完全不用花费心思去了解历史,因为彼得抹掉了一切会使我们分心的东西。
没有主人公,没有名字,没有地点,全片的旁白,全都来自于亲历了这场战事并幸存下来的英国人.。影片的镜头,对准的是1914年突然被派去西线战壕中作战的年轻男孩,不同人的声音,剪辑在一起讲述同一个细节,回忆同一个瞬间。“我不想要个人的故事,我希望它最终是这样的:120个男人在讲一个故事,那就是,当一名西线的英国士兵是什么感觉?”
影片从英德宣布开战时开始,这时的画面还是黑白的,久远的影像被方框框在银幕中央,像是一幅会动的老旧照片,恋人在泰晤士河畔散步,孩子在玩耍,妇人在劳作。
士兵们回忆,那是一个可爱的夏天,他们听说了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麻烦,模糊的知道事态并不乐观,但他们毫不担心:“毕竟,这是塞尔维亚的事,不是吗?”
然而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战争的消息突然击中日常世界,大部分人都是无所适从的。
一个士兵回忆了一个趣事,可以形容这种突兀感:当时正在进行一场英国人和德国人的足球比赛,在之后的晚宴上,一个家伙突然冲进来,宣布战争爆发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是否该抓起桌子上的一把刀,把它刺向德国人?过了一会,经过讨论,双方都决定,对于他们来说,战争从明天才开始,晚宴继续进行。
在战争初始,最激动的是荷尔蒙旺盛的男孩们,他们缺乏经验,胆大躁动,在面对征兵的号召时,不管自己是否到达19岁的征兵年龄,他们一拥而上。
“我只想揍一顿德国人,我喜欢去为国家而战,为此感到自豪。”这是大多数年轻人在那段日子想要的。
当时英国几乎所有年龄在15至20岁之间的男孩们,被分配到不同的队伍。他们得到了制服、靴子、绑腿、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军用背包,里面装着牙刷、杯子、袜子等必需品,紧张的训练、行军没有消磨他们的兴奋感,毕
有时候你更像是一个健壮劳工,而不是一个战士
一群好伙伴随便为点琐事嬉戏打闹,就是为了打发时间
面对新奇的摄影机,他们总是凝视着镜头,并笑起来
所谓的啤酒兑得太淡了,简直是一分啤酒,九分马尿
竟每顿早餐都能吃到黄油、面包、培根、还有果酱,没有军官欺凌他们这些下士,一切井然有序,甚至每周日还会安排所有人去教堂礼拜。
六个星期后,士兵们被通知要去海外,进行战斗。他们活过来了。
镜头里成群的士兵列队,不停地行进,他们坐上火车到多佛,再乘船去海峡对岸的法国,没有人感到害怕,他们普遍透露出一种怪异的期待感,一个士兵说:“当时我只是担心的不行,担心还没有到战场,战斗就结束了。”
直到距离前线大约只有20英里,耳边传来枪声,他们看到了发育不良的树,被炮火撕成碎片,还有弹孔,到处都是。从战场刚刚下来的老兵经过,他们问:“上面怎么样?”老兵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糟透了”。
这时,新兵们才嗅到了一丝现实的意味:“这是一场可能会丧命的战争,你面对的是德国人。”
影片在这一刻,被施展了魔法,画面扩满屏幕,色彩转瞬染上树木、土地、枪炮、士兵的衣物,我们听见远处枪炮的呼啸声、行军士兵们的交谈声。之前耗费了大量精力的上色及配音工序,在这一刻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一转变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真实感,就像彼得说的:
而对于这些英国男孩们,这一刻也是从梦境跌入现实的瞬间,他们看到了肮脏的战壕、防空洞、沙袋做成的床,他们这样形容看到的场景:
“你会看到尸体挂在铁丝网上”,
“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
“一天,我和一个人聊天,然后,他的头像鸡蛋一样爆了”,
“如果你闻过死老鼠的味道,这要比那个糟糕太多太多,你无法从那个味道里逃脱,它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当他们轮守在战壕时,就是他们的家,他们在这里战斗、休息、吃喝,面对各种死亡的可能,枪弹、毒气、鼠疫、战壕里的积水带来的坏疽。敌人的炮弹就在战壕的上空炸开,里面成百上千滚烫的弹片散落下来,击中战壕里的人,穿透他们的身体。
“我们处在一个非常孤立的环境中,我们完全脱离了文明,我们在这泥泞里生活得如此孤独。你会同情兔子的感受,我们就像兔子一样被人猎杀。”
送上前线的水都用汽油罐装的,能闻到汽油的味道
被俘虏的德国士兵
大家上厕所都没有任何隐私
恐惧像山一样压下来,每个人都能听到自己心脏剧烈的跳动声。事实非常简单,没有人能成为英雄,能活下来的人所拥有的,只有运气。彼得并没有浓重描绘战斗的惨烈,他曾说:“当你面对这些恐怖时,你应该尽可能多笑”。所以,他给我们展示了士兵们轮守在后方时的日常生活,他们刮胡子、吹苏格兰风笛、围坐在一起烤虱子、举着装满茶水的汽油罐狂饮,他们排成一排光着屁股坐在树干上拉屎——如果树干断了,他们就会掉进一潭天然厕所里。
每当摄影机的镜头对准他们,他们就都在笑,带着一点羞涩,但是毫无掩饰的纯粹的笑,令人心碎。
影片里唯一的近身肉搏战,是一次英国人向德国阵地发起的突袭,但是没有任何影像资料,幸而彼得有一套收藏的杂志,里面有肉搏战的精彩铅笔画,都是战争期间绘画的,彼得用它们来描绘这次战役。
这场突袭,使英国人俘虏了大批的德国士兵。有趣的事情发生了,英国人和德国人在一起时,反而很友好,他们一起合影,互换帽子戴,这些德国士兵在战争爆发之前,也都是普通人,他们是理发师、商店老板、酒店服务员,英国士兵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同样的恐惧,他们同情彼此:“我们甚至不在乎谁赢了战争,我们只想早点回家。”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历时四年的战争结束了。士兵回忆这一时刻:
“到了11点,枪声就像轰轰的雷声一样,在远处消失了”,
“宣读战争结束的公告时,没有任何形式的欢呼”,
“没有人说一句话,所有人都累瘫了,我们唯一能庆祝的方式就是喝茶。”他们见到了战争的残酷之后,意识到,战争没有带来任何意义,它唯一的作用,就是带走生命。
当影片拍摄士兵收拾行囊回家的时候,魔法消失了,彩色转为黑白,超自然的真实从银幕褪去。士兵们不知道接下去该干什么,他们陷入了持续性的恍惚和迷茫:“我回到家的第一天晚上,就躺在我的旧床上,这是我参军之后睡的第一张床,当妈妈早上给我端来茶杯时,她发现我在地板上睡得正香。”
真正荒诞的事情是,他们归来后,发现人们从不谈论战争,大多数人是绝对不感兴趣的:“我们的世界和平民割裂开来,你可以跟你的战友聊,但是平民们,永远无法明白。他们无法明白,和你一起踢球的人,就死在你身边。”
1914年-1918年之间,近100万的英国士兵被杀。全世界范围内,1000多万人丧生。2011年,最后一位参与一战的老兵去世,这段记忆随着他而去,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但那些死去的士兵,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几岁。彼得做了一件厉害的事情,他用这部影片赋予冰冷的档案以温度,告诉我们,这些参加战争的普通人,不该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阵亡数字,他们曾经鲜活,满怀信仰和希望。
影片的名字取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谨献给阵亡将士》中的一句诗:“They Shall Grow Not Old”,彼得·杰克逊将词句稍作颠倒,缅怀这些有着纯粹笑容的年轻生命,他们在英气勃勃的年纪沉睡,不像留下来的人日渐残年,他们已不能,也永远不会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