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味之【美味】 百年经营理念:服务好每一位顾客
2019-06-04
每一位顾客从进门到落座、点菜,服务员都是“您”字不离口,遇到上年纪的顾客稍有迟疑,迅疾小步前驱,伸手扶上一把。店不大,看到的都是笑脸和氤氲的热情,仿佛是刘家大哥串门遇到自家老弟。
刘加兴、刘佳厚兄弟俩在父亲面前,垂手而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平素给所有员工打的样儿,在家怎么侍候老家儿(父母),在店就该怎么对待顾客。
“南宛北季烤肉刘”的来源
“北京烤肉有名的三家:烤肉季,烤肉宛,烤肉刘。”此语出自作家汪曾祺先生。
而“南宛北季烤肉刘”主要是指三家老字号的家族姓氏和地理位置的统称,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满含着肯定和褒奖之意。汪曾祺先生不仅是名作家,而且是公认的美食家。他对北京烤肉有过详备的考证和诱人的描述,咱先过过眼瘾、“品尝”一下其色香味——
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柴,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作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
“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
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蹬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节选自汪曾祺《人间滋味》)
——美不美,香不香,反正我是醉了。
独特的北京炙子烤肉
汪曾祺先生说:北京卖烤肉的,都是回民馆子。他曾写信问过语言文字学家朱德熙先生,是不是古代没有“烤”字,朱德熙复信说古代字书上确实没有这个字。他还到过回民集中的兰州,到过新疆的乌鲁木齐、伊犁、吐鲁番,都没有见到如北京烤肉一样的烤肉。“烤羊肉串是到处有的,但那是另外一种。”
于是,汪曾祺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北京的烤肉起源于何时,原是哪个民族的,已不可考。反正它已经在北京生根落户,成了北京‘三烤’(烤肉,烤鸭,烤白薯)之一,是‘北京吃儿’的代表作了。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
采访时,刘德祥老爷子专门为我们示范了在“大炙子”上烤肉,那叫一个帅——耳听眼观手不停。耳听,不单是听炭火的声音斟酌着火候,还听店里的动静儿,哪儿有个洒汤漏水都瞒不了他;眼看,看的不仅是落座的顾客有没有照顾好,还在意着刚进门的客人找没找到位子;手不停——两根“六道木”如同指挥棒,三翻两翻,几道优美的弧线之后,鲜香扑鼻……
启功欣然题写“百年清真烤肉刘”
说起大书法家启功先生题写“百年清真烤肉刘”的经过,刘加兴连连说:荣幸,感恩。“那是1986年,启功老先生接连来过几次,吃着我们家的烤肉感觉还不错,我们当时不知道这位慈眉善目的老先生就是鼎鼎大名的启功先生。那次吃完饭,老先生主动说,‘你们这烤肉做得地道、用心,店里有没有笔墨,我给你们写几个字吧。’就这样写了‘百年清真烤肉刘’,直到看到落款‘启功’,我们才醒过闷儿来,怎么说呢,真的是求之不得、大喜过望!”
这倒也符合启功先生的风格。也是“烤肉刘”服务好每一位顾客的百年经营理念,终至结缘了这样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