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柳
2019-06-03黄大庆
黄大庆
众所周知,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是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的母亲河。
我曾多次游览过黄河,当我第一次站在黄河岸边,看到波涛滚滚的黄河,她凝重、宽厚、浓烈、有力,裹著泥沙的浪花,反转汹涌,奔腾激荡,冲击着河岸。壮怀激烈的场景,就像我们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令心底人升腾起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河岸上生长着最多的就是柳树,在这里柳树从来不能造成森林的,它注定是堤岸上的守护者,用自己的身躯紧紧抓住脚下的泥土,就像战士在保家卫国的身姿。堤岸上下的柳树按着河流的走势而各有千秋,它们或独树一帜,扶摇直上;或三五成群,枝梢相连;或歪斜有度,探身水面。不论什么姿势,这些柳树的郁郁葱葱的样子,都洋溢着生命的勃勃生机。
我觉得这些黄河柳,虽没有路边松柏那样葱茏碧绿,却有着自身的阿娜多姿;虽没有古城墙下法国梧桐光滑诱人的躯干;也没草坪上鲜花的娇艳,却自有一种绰约风姿。他们就像黄河岸边朴实的劳苦大众,一代代用自己的坚韧不拔信念,守护着这奔腾不息的河水。
黄河边是什么时候开始栽种柳树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却一直遥遥领先于全世界。被世人称道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这里。这些推动历史进步的科技成果,就像黄河柳毛茸茸的嫩蕊缀满了枝头,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崭新的春天。让历史的车轮从此一泻千里,走上发展的快车道。
当黄河边夏天的柳叶由碧绿变成了墨绿,枝繁叶茂的气息,就像黄河边孕育出的璀璨文化,在这里《易经》《尚书》《论语》《道德经》等一部又一部国学经典诞生,为我们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在黄河岸边,以孔子编定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起点,此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文学艺术,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就像夜空中不眠的启明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大雁南归,经霜后,黄河柳的叶子大多落尽,只剩苍绿的是枝条,那枝条明亮的色泽,就像是5494公里黄河不愿凋零的理想。打开地图沿着黄河这条坐标,你会发现这里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发源地,令我们引以为豪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都是涛涛的黄河水孕育而生。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全世界,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造就了黄河文明。黄河文明大气磅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冬天到了,黄河边的柳树,树冠上那一根根细长的柳枝像是冻僵了似的,直戳戳的那么扎煞着,直呆呆一动不动。人们总以残枝败柳来描写冬天里柳树的凄凉——借以比喻冬天的萧条与荒寂。我却以为黄河柳却不是这样的,就像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在冬天,黄河柳们在泥土里悄悄吸收着身边黄河水的滋养,日日夜夜都在自求发展,自求更新,希望来年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给世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的浓缩,从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治理黄河水害,再到新中国的“治黄”工程,彻底根除了水患。一部中华民族的治河史,就是中华民族不断推陈出新的奋斗史。古往今来,涛涛的黄河水,不仅连起了人心,凝聚了民心,也昌盛了国运。
站在黄河岸边,我觉得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是一棵黄河柳,被黄河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着。在我们的心目中,黄河已不是一条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河流,而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的主干,是我们的的心灵之河、文化之河,是我们民族的文化之根。可悲的是当今时代,诗词歌赋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曲让位于日剧韩剧,鲁迅让位于周迅,张爱玲让位于蔡依琳,歌德康德难觅其踪,淫秽暴力大行其道。传统文化的式微,造成拜金主义盛行、精神家园荒芜的可悲现象。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不是看他获取了多少财富,而是看他为社会奉献的多少。而一个民族的发展,并非仅仅取决于它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更取决于它的文化的传承。文脉一断,民族之根将亡 黄河文明是我们的根,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性格。将它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可喜的是,近年中央提出了文化兴国的战略,在这股“文化春风”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一颗黄河柳吧!为我们繁花似锦的生活奉献一丝生机。
黄河柳,你朴实无华;多姿多态,坚韧不拔,谦虚谨慎,承载了炎黄子孙的所有秉性。我们华夏儿女崇文尚德、开放兼容、诚信和谐、超胜于人。在这个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行走的黄河柳,在我们的思想里流淌出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大美。在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坚信这种大美就像美丽的细菌是会传染的,而且还是势不可挡的……
编辑:陌漓 yangsheng_mol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