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如何走向世界
2019-06-03沈阳
沈阳
【摘要】中国科幻电影要走向世界、走进观众,需要在互联网特性、宏大宇宙观、动画特效、IP设计、经典场景构建和网络文学培育等方面着力。国家应该推出各项政策优惠,增加投资鼓励、教育支撑、舆论鼓励、国际合作等,激励中国动画特效产业高速发展,使中国文化真正以全球观众都能接受的形式“走出去”。
【关键词】科幻电影 科幻文化 “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科幻文化与古之神话的不同之处
中国素有神话之传统文学形式。神话是“幻”,这种“幻”既满足了自己,也感染了他人。自从中国引入西方科学,中国开始有了科与幻的结合,一旦结合,就有了新的文化含义。整体而言,中国科幻文化的出现,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形成了与西方科幻文化不同的显著特点。
其一,古之神话代表着敬祖追远,中国武侠或玄幻小说也有相似的特点:对待武功秘籍的态度往往是慕古薄今,功力修炼的时间长达一甲子,功力的强弱也常常与年龄成正比。但科幻却不同,科幻的时间轴是朝向未来的,当然也可以由未来穿越回过去。神话各有其格,但科幻往往是人类的共同语言。科幻的出现代表了中国人文化与科学结合的叙事形态上和西方的合流与并轨。
其二,古之神话可以天马行空、跳脱失序,但科幻往往需要解释与推理。中国古代神话所构建出的世界秩序,若依今日之大数据,各归其位是有难度的。谁是中国古代神话的绝对领袖,谁拥有至高之智慧,他为什么又有万能万寿,很难解释清楚。但科幻却往往要交代的是:从现代科学的延展扩张,在特定的情境下,在拟态的场景中,依据当时的科技,天地人物可能会发生的故事。科幻之出现代表了中国人在科学素养上表现出来的学习精神。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朝向了更加符合科学逻辑的推理方向。
其三,古之神话往往和政治高度关联,由神到王、由人到圣。神话往往服从于政治需要,如关羽封圣。而科幻往往需要在未来空间中构建万世一系的稳定政治框架,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推演社会演化和技术演进的关系。
不同视角下的科幻文化有不同分类
科幻从科学研究进展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叫做近期科幻,涉及技术人类10年到20年内即可实现,主要是现有技术的改良和整合。例如《皇家特工2》的智能眼镜,《碟中谍》里面的无人驾驶汽车。现有技术实现起来没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只需要进行进一步研发就可以实现。
第二类叫做中期科幻,要实现的难度较大,所涉技术是对现有技术的突破和较大幅度的创新,例如可控核聚变,大家总是认为还需要五十年,但这种创新仍然没有脱离现有的大的理论框架,例如仍然遵循进化论、仍然遵循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等。假以时日,技术进行创新就可以实现。
第三类是远期科幻,需要突破爱因斯坦物理学等才能实现。要突破,就需要全新的科学革命,这一阶段的发展时间相对久一些。对人们日常思考最有价值的是近期和中期,远期就类似于魔幻了。
科幻从人和世界的关系看,大致有四个角度。第一角度是人、物及地球现有生命体的变化,从身体到意识。其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外骨骼或其他技术增强,也可以削弱。人的变化会引发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但现有科幻作品很难深入阐述一个社会的各类人群能力的变化。人的变化会引发群体的变化,群体变化会引发社会变化。人的自身变化往往能够引发人类对自我认知的思考。
第二角度是世界的变化。不管是地球、太阳系、银河系,还是引入新的变量如意念、梦境、异次元空间、游戏模拟世界、微观纳米世界、微观量子世界,环境变化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科幻作品情节的设定。世界的变化将给人们重构出一个叙事背景的空间。
第三角度是引入人类尚未真正接触到的外星人乃至鬼神的概念。设定人和这类生物体的交往,甚至在不同空间维度上的交互,应该来说在短期内是很难做到。这类设定往往会和宗教、神话、游戏、动漫产生交集。
第四个角度是引入高维概念。人类是处在四维空间,如何突破四维限制,进入五维,目前还没有可行的路径。当人类想到了如何进入五维,也许离人类进入五维世界就不远了。
科幻电影极大地扩展了科幻文学的传播范围
科幻文学的受众主要是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传统的线下的科幻迷,通过读书、看期刊来接触科幻文学;另一部分人主要是网络文学、网络动漫中的科幻爱好者。这两部分人有重合,也有差异。整体而言,这群人属于分众人群。
从2011年到2019年,三体的搜索高峰出现了两次。一次是2015年8月,刘慈欣获雨果奖消息公布,一次是2019年2月,刘慈欣电影上映。最高搜索量约为11.3万。从2011年到2019年,累计搜索量,《三体》这些年能达到两千多万人次搜索量。而《流浪地球》自上映以来,观影人次近亿。在短短的一个月中观影人次大幅度超越三体多年来的搜索人次。流浪地球在电影未上映之前,搜索量往往只有数百,但在电影上映高峰期,最高搜索量达到87万。
此外,《三体》的网络搜索数据中,男性比例约为69%,而女性比例31%。但是《流浪地球》的猫眼“想看畫像”中,女性占到54.5%,男性占到45.5%,也就是说科幻电影比科幻文学具有更高的女性参与度,甚至在特定的电影中,这种女性参与的意愿将会超过男性。从受众年龄分布来看,网络搜索《三体》的用户年龄分布如下:19岁以下为3%,20-29岁为12%,30-39岁为56%,40-49岁为26%,50岁以上为3%。而看《流浪地球》电影猫眼APP受众年龄分布如图2所示。科幻文学的电影化,20-29岁的受众达到53%,使得受众年龄下降。这当然有利于科幻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并在未来成为主流文化。
科幻文学在走红过程中,互联网的传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自有其哲学逻辑,互联网思维包括雷军的“专注、极致、口碑、快”、马云的互联网哲学、马化腾的“互联网+”、傅盛的“认知升级”、张一鸣的“延迟满足和智能推荐”、王兴的“互联网下半场”等。刘慈欣在《三体》中提出的概念如:黑暗森林、猜疑链、降维打击、“毁灭你,与你何干”等概念在互联网界大为流行。刘慈欣从科幻角度入手,巧合地影响了互联网界。互联网思维本身是整个社会当中最具有产业创新价值的思想领域,科幻概念一旦和互联网进行了结合,便犹如坐上了加速器,极大地扩展了其传播范围和实践深度。
美国的科幻电影有许多涉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经典,如《黑客帝国》三部曲、《异次元骇客》、《我,机器人》、《头号玩家》等。这些电影既是对互联网发展的总结,又是进一步从哲学层面对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索。有些互联网科幻电影很可能去实现,在今天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大行其道之时,人们常常会沉迷其中,一刷再刷,不断解构与重构。“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传播中网络与传统社会的双向结合。一个概念只要富有互联网哲学的底层逻辑、极具原创性和指导性,将会被互联网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真正产生价值。科幻文学和电影的互联网指导性,是值得科幻文化从业者认真去思考的属性。
美国科幻电影,如漫威系列,还具有另外一个特征,即宏大的世界观和宇宙架构。迄今为止,漫威电影已经上映了21部。其世界观的架构,从变异人到纳米世界,从高维空间到神话故事,从钢铁侠到宇宙物种,无所不包、瑰丽多姿。由此而言,中国科幻文学首先要完成宏大科幻世界的架构,并能在学理上对此宇宙进行拟构和推理。中国科幻文学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神话重新梳理,运用当代互联网思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在逻辑上理顺科幻宇宙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之上,不断进化和衍生出新的亚宇宙和异文化,我们相信这是一条可行之路。
中国科幻电影要在走向世界、走进观众,需要在互联网特性、宏大宇宙观、动画特效等方面着力
如果去观察某些经典电影,就会发现好的电影往往具有非常鲜明的IP设计和金句传播。某些导演也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如周星驰、张柏芝在《喜剧之王》中的经典问答“我养你”一段,在今日之短视频洪流中跨越了时代,仍然成为“90后”乃至“00后”的高關注桥段。就此而言,《流浪地球》中的“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也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一部优秀科幻电影的流行,还需要好好塑造性格人物、打造经典语句、构建典型场景,这应该是中国科幻电影持续的努力方向。
科幻电影所建构的硬核炫丽之世界,需要动画特效等计算机相关团队支撑,堪称为电影中的重工业。动画特效既是高科技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近年来游戏产业高速发展,已经俨然世界第一,而动画特效方面中国完全有条件复制游戏产业的成功。国家应该采取政策优惠、投资鼓励、教育支撑、舆论鼓励、国际合作等等措施,激励中国动画特效产业高速发展。由此科幻电影才有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文化才能真正以全球人类都能接受的形式走出去。
未来中国科幻文学的希望来自于网络创作。以“起点网”为例,其科幻作品超过9.8万部。好的电影首先要有好剧本,好的剧本来自于好的文学创作。对于网络科幻文学的呵护,是长期滋养中国科幻电影的根本。
综上所述,中国科幻电影要走向世界、走进观众,还需要在互联网特性、宏大宇宙观、动画特效、IP设计、经典场景构建和网络文学培育等方面着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科幻电影元年进入科幻电影盛世,才能真正在科幻电影的未来话语权中娱乐自己、满足他人。
(作者为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闫佳琦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