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019-06-03黄宇琛
黄宇琛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中特殊而重要的一个群体,而大学时期又是个体的独立人格、个人品质、行为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日益纷杂的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为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社会适应力,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个体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研究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出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4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传统心理学是为了治疗心理疾病而存在,它从消极的方面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目的是治疗人类的心理问题,减少人类的痛苦,而忽视了生命的快乐和意义。积极心理学则弥补了传统心理学的不足,不再仅仅研究如何治疗心理问题,而是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挖掘人类正面积极的心理力量,提高人类生活的幸福感,如何让人类生活得更有意义。
(一)积极心理品质
2001年1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artin Seligman与MihalyCsikszentmihaly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诞生。Sehgman曾在一场演讲会上说过:“以前坐飞机时向邻座介绍自己职业时,别人都会远离,觉得心理学者就是找出谁是疯子。而现在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他们则会靠近我。”而这,就是心理学的变化与发展。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三个: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组织。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心理健康工作也在发生着转变,已从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转向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从“治疗”转向“预防”,进而挖掘人类的正面力量与优秀品质。而积极心理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建构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我国积极心理品质研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立足大学生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要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秀品质,由此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挫折的能力”。2003年,南昌大学的苗元江教授在发表的《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一文中提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论述。随着国外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涌入,我国心理学者开始纷纷探讨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因素与构成。2010年,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积极心理品质一词做了概念解释,即“是个体在先天潜能和环境教育交互作用和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是国内较为权威的说法,我国多数心理学者对此颇为赞同。2009年,中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创始人孟万金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群教授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础上,与国外学者John Keller合作编制了《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在此基础之上,孟万金和官群利用心理统计学的方法,通过对中国1300名大学生测量,编制了《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自此为各级学生建构起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也为我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实操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测量工具。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面对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突飞猛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作为特殊而又重要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正处于独立人格、个人品质与处事模式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从感性走向理性,从任性走向成熟,升学、恋爱、就业、人际,诸多因素的加载使得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容易受到各方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着个体的全面发展,更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孟万金教授编制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中总结出智慧和知識、勇气、人性、公正、节制、超越六大维度的20个积极心理品质。天津大学的刘媛媛在其硕士论文中对7000多名参与者的调查中确认了96项积极品质,结合已有的人格理论,建立了有13项潜变量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方程模型,包括自信、社交能力、严谨性、乐观性、躯体特征、智慧品质、意志力、可靠性、思维品质、自主性、体贴性、进取性、理性。
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即大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在家庭背景、生长环境以及教育培养的影响下,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态度,拥有较强的自我认同感与幸福感。根据心理学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人际等各因素,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认知理念、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个性品质、积极的人际关系等方面。
(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意义
1.促进个体身心发展。大学生是个敏感的群体,大学期间正是个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升学、就业、恋爱、人际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较易波动,往往会出现情绪不稳、易爆易怒、灰心失望、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则能够发掘个体的优秀潜质与正面力量,预防大学生陷入不良的心理状态,形成健康向上的理念,促进个体身心积极稳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