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2019-06-03刘惠丹
刘惠丹
(广东省东莞市常平镇常平医院,广东 东莞 523000)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在骨骼系统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超过50%,且致骨折及致残性高,如何有效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临床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研究表明,长期高血糖既可促进破骨细胞增殖、分化、活化,导致骨吸收增多,骨形成减少[1],又可抑制成骨细胞,导致成骨能力下降[2],同时影响机体钙、磷、维生素D的正常代谢[3],而糖尿病患者也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下降、易并发微血管病变等诸多情况,这些复杂因素都影响着骨代谢,最终导致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近年研究发现[4],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及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这些微生物通过自身代谢产物、影响宿主代谢及免疫系统等途径影响着骨代谢与糖代谢,进一步动物实验研究表明[5-6],利用抗生素、益生菌、益生元干预肠道菌群可以减少骨流失,增加骨密度,可见补充益生菌或调整肠道菌群可能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一个新靶点。但目前临床有关补充微生态制剂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报道少有,为此,本研究尝试通过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的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87例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及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且所有对象1月内均未使用抗生素和微生态制剂,近6个月未用雌激素、降钙素、磷酸盐等药物治疗骨质疏松。全部受试患者了解研究过程,同意参加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实验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蛋白(HbA1c)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1.2方法两组均饮食、药物控制血糖,并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餐前血糖控制目标4.4~7.0 mmoL·L-1,餐后2 h血糖<8.0 mmoL·L-1,HbAc≤7.0%,对照组予以患者600 mg·次-1钙尔奇D(国药准字H10950029,规格:600 mg,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口服,1次/日,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商品名: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S10950032)每次2粒,bid,两组治疗均为6个月,评估疗效。
1.3观察指标①骨密度观察:采用骨密度仪对两组腰椎、大转子及股骨颈等部位的骨密度进行检测。②骨代谢观察:对两组血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PTH)、碱性磷酸酶(AKP)进行检测。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两组不同部位骨密度差异较小(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部位增大程度明显较实验组小(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不同部位骨密度对比/g·cm-2
2.2两组骨代谢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前,两组骨代谢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各指标改善程度较实验组小(P<0.05),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骨代谢指标水平对比
3 讨 论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为临床常见病,其起病隐匿,初期无典型症状,只有骨量丢失12%以上时,患者才会出现腰背痛症状[7],因此临床易漏诊。目前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基础治疗及药物治疗,而基础治疗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尔奇D是常见的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补充剂,但有学者指出,钙尔奇D对破骨细胞的活性缺乏抑制作用,会减少骨细胞的生成,难以提高骨密度[8],单独运用效果有限。
近年研究表明[9],肠道菌群可以通过释放雌激素类似物、血清素等小分子物质、免疫调节、影响钙磷的吸收代谢等方面对骨代谢进行影响,动物实验也证实,补充益生菌、益生元可以减少骨流失,增加骨密度。张加芳等发现[10],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可以改善绝经后骨质减少女性患者的骨代谢,具有骨保护作用。可见,通过补充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改善机体骨代谢,减少骨质疏松发生,可能是临床治疗骨质疏松的新靶点。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是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 (益生菌)与生长促进因子 (益生元)经适当配合而成的活菌制剂,应用肠溶胶囊口服能够使三种益生菌顺利进入到结肠,从而组成一个在不同条件下都能生长、作用快而持久的联合益生菌菌群,可为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提供保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骨密度提高程度、骨代谢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钙尔奇D较单独补充钙尔奇D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借鉴。但本研究入选对象仅为2型糖尿病患者,尚不能全面反映实际情况,且也未能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分布特征及其生化改变进行分析,以获得更直接的证据,因此当前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