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立替康联合替莫唑胺治疗儿童难治性、复发性髓母细胞瘤疗效观察
2019-06-03刘晶晶孙艳玲杜淑旭李春德武万水孙黎明
刘晶晶,孙艳玲,杜淑旭,李春德,武万水,孙黎明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100038;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髓母细胞瘤(MB)是儿童最常见的脑恶性肿瘤,约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20%[1]。研究[2]结果显示,MB约占所有后颅窝肿瘤的40%,3岁以下者占儿童MB的25%~30%。MB以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为主,经综合治疗,其5年总体生存率(OS)已提高至80%以上。难治性MB是指经一线标准化疗方案治疗2个疗程后肿瘤增大25%以上或出现新病灶者;复发性MB是指经综合治疗取得完全缓解1个月后再复发者。武万水等[3]研究发现,虽然MB的5年OS较高,但对于儿童难治性、复发性MB的治疗并不乐观。本研究采用伊立替康联合替莫唑胺(IT)治疗儿童难治性、复发性MB,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儿科住院并使用IT治疗的难治性、复发性MB患儿27例,全部患儿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纳入标准:①患儿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血红蛋白>80 g/L,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血小板计数>80×109/L,其余血常规检查及X线、腹部超声、常规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正常;胆红素小于正常值的1.5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小于正常值的2.5倍。②左心室射血分数>50%。③接受过放化疗,但化疗方案中不包括伊立替康和替莫唑胺。27例患儿中,男22例、女5例,中位发病年龄为7(3~11)岁,其中难治性MB患儿17例、复发性MB患儿10例,肿瘤位于第四脑室者15例、位于小脑蚓部者9例、位于后颅窝者2例、多发占位者1例。国际上常用Change后颅窝MB分期系统对MB患者进行分期:M0期指无肿瘤转移者,M1期为仅脑脊液中有肿瘤细胞,M2期为仅脑部MRI发现肿瘤转移灶,M3期为脊髓MRI发现肿瘤转移灶,M4期为神经系统外发现肿瘤转移灶。本研究27例患儿中,初诊断时临床分期M0期5例、M1期8例、M2期3例、M3期11例。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IT治疗方法 伊立替康总量300 mg/m2,静脉滴注,分2 d完成;替莫唑胺150 mg/(m2·d),口服,连用5 d;每4周为1个化疗周期。每2~3个周期复查全脑全脊髓MRI,治疗过程中监测患儿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等指标。患儿用药后耐受良好,且复查影像学检查无进展者,方可进行下一周期的治疗,否则更换为其他治疗方案。所有患儿用药期间常规应用保肝药、止吐药及地塞米松预防药物过敏,并给予充足的水化治疗,未常规使用抗生素。若患儿出现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或血小板减少时,分别给予相应的集落刺激因子药物,出现严重骨髓抑制时给予输血治疗。
1.3 观察方法 27例患儿均接受随访,随访至2018年10月,观察并记录患儿的无进展生存期、无进展生存率(PFS)、OS,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对所有患儿进行疗效评价。疗效评价标准: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信号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CR),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病灶减少≥50%为部分缓解(PR),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减小或者增大0~<25%为疾病稳定(SD),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增大≥25%或出现明显的肿瘤继发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为疾病进展(PD)[4]。其中CR+PR为化疗有效,CR+PR+SD为疾病控制。IT化疗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腹泻、呕吐)、发热、肝功能损伤等。按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记录27例患儿的不良反应及其占比。
2 结果
截止到2018年10月,27例患儿共接受IT治疗140个周期,平均5.5(1~12)个周期,中位随访时间7(3~15)个月。27例患儿中,CR 2例、PR 5例、SD 10例、PD 10例,化疗有效率为25.9%,疾病控制率为62.9%。1例患儿因治疗过程中出现PD而放弃治疗;1例患儿因病情进展迅速,接受2个周期治疗后死亡。图1为1例使用IT治疗3个月后CR的患儿前后头部MRI检查结果。
截止到2018年10月,27例患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1~12)个月, 6个月、10个月PFS分别为74%、66.7%,1年、2年OS分别为95%、87%。27例患儿中,腹泻发生率为29.6%,3~4级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8.5%(粒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4.8%、血小板下降发生率为7.4%)。腹泻患儿给予膜固思达、易蒙停联合治疗,多数腹泻患儿于化疗停止后5 d内恢复正常,腹泻发生时无联合使用抗生素者。大部分出现骨髓抑制的患儿给予对症处理后逐渐升至正常,2例患儿因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而减量治疗。没有患儿因化疗不良反应死亡。
3 讨论
目前MB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全脑全脊髓放疗、化疗等,可使标危患儿的5年OS达70%以上[5]。在过去的20年里,经过对各种治疗方法的探索以及新药的研发、联合治疗的应用等,MB的治疗效果及5年OS都在逐渐上升[6]。研究[7]发现,IT治疗实体瘤如尤文氏肉瘤、横纹肌肉瘤以及MB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伊立替康和替莫唑胺还没有重叠的不良反应,伊立替康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而替莫唑胺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
伊立替康是半合成喜树碱类衍生物,为拓扑异构酶I(TOPO I)抑制剂,可通过与TOPO-DNA复合物共价形成TOPO-药物-DNA复合物,阻断DNA复制,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Houghton等[8]研究发现,伊立替康连续给药5 d,每2周为1个周期,其疗效较连续给药2周更好。已有研究[7]表明,伊立替康50 mg/(m2·d)联合替莫唑胺150 mg/(m2·d)应用5 d,每3~4周为1个治疗周期,在治疗神经母细胞瘤中疗效较好。
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的二代烷化剂,口服后吸收迅速,透过血脑屏障较好,生物利用率高。替莫唑胺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而发挥抗肿瘤活性,但其化疗的有效率不足50%。替莫唑胺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其耐药性,故替莫唑胺通常选择与其他药物联用,以增强抗肿瘤活性并减少耐药的发生[9]。替莫唑胺的传统给药模式一般为放疗同步替莫唑胺化疗,自放疗第1天起至放疗结束,剂量为75 mg/(m2·d),放疗结束后再给予6个周期的替莫唑胺辅助化疗,剂量为(150~200) mg/(m2·d),第1~5天,28天为1个周期。
本研究纳入的27例患儿均为难治性、复发性MB,在应用IT治疗方案前,已接受过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顺铂、长春新碱等药物的联合治疗。儿童肿瘤用药相对局限,在上述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并不多,可用于儿童并能发挥疗效的药物更少。Casey等[10]研究提示,IT可用于治疗儿童复发性或进展性尤文氏肉瘤,且患儿耐受性良好,20例患儿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3个月。Bagatell等[11]研究显示,IT治疗神经母细胞瘤时,其化疗有效率为15%,疾病控制率为52.7%,2年PFS和OS分别为13%和30%。本研究结果显示,IT方案治疗难治性、复发性MB的化疗有效率为25.9%,疾病控制率为6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本研究化疗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2年PFS和OS均高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可能与神经母细胞瘤本身预后不佳有关,其10年生存率仅为1.5%~2%[12]。
虽然IT治疗效果较好,但其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神经认知功能的损害、听力损伤、内分泌紊乱以及继发恶性肿瘤[13]。Casey等[10,14]研究结果显示,在IT治疗尤文氏肉瘤时,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结肠炎和骨髓抑制(包括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Bagatell等[11]研究中,IT治疗神经母细胞瘤,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不到6%的患者出现腹泻;约20%的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仅有不到10%的粒细胞减少患者出现感染;约15%的患者出现3~4级骨髓抑制;约10%的患者出现低钾血症。本研究腹泻发生率为29.6%,高于相关研究结果,但均为轻中度腹泻,可能与本研究用药前未使用头孢克肟/头孢泊肟预防有关。本研究骨髓抑制发生率为18.5%,与前述研究相近。听力损伤、内分泌紊乱、继发肿瘤等不良反应未观察到,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综上,IT治疗儿童难治性、复发性MB表现出较理想的治疗反应和顺应性,少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可作为儿童难治性或复发性MB的治疗方案之一。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不足,随访时间尚短,故暂时无法观测其对患儿长时间OS的有效性,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及更长的随访时间,以进一步明确该联合方案的远期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