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现状研究*
2019-06-03虎二梅冯玲玉
虎二梅,冯玲玉
(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741001)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要求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至今“三通两平台”建设发展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目前推进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相关研究并不多见。笔者以“三通两平台”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除了新闻报道稿外,少数研究成果都是基于地域性的研究,比如宋鲁娜[1]、蒋东兴等[2]、陈金兵[3]的研究。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数字鸿沟存在较大差距、各地教育部门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各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及应用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甘肃省农村地区为例,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究农村地区“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发展现状,挖掘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现状调查
研究对象:选择甘肃省三所有代表性的学校,其中Z学校属于重点农村中学,P小学属于一般农村小学,S小学属于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
1.“校校通”建设现状调查
宽带网络“校校通”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接入宽带开展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调查内容有生机比、计算机机房数量、多媒体教室数量、学校联网情况等。
由表1得知,被调查的三所农村学校均接入了宽带网络,但教学教室接入网络的比例很低,只有多媒体教室接入宽带网络,而多媒体教室比例很低。因此被调查学校教学的生机比、师机比没有达到标准,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明显落后,尤其是农村边远乡村学校更为明显。
表1 “校校通”建设基本情况
2.“班班通”建设现状调查
“优质资源班班通”,就是要以班级为基本单位,建设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并应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和学习活动中。调查内容:班级里是否有信息交流平台;教师与学生利用信息平台的情况。
如表2所示,P学校教师会使用到“校讯通”APP,且教师和学生使用率均较高。教师通过建立本班学生的信息管理平台,管理班级学习任务、布置检查学生任务等,以及上传学生生活照片、视频等班级动态。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关注并获取奖励。S学校教师会在班班通上登录并尝试使用信息资源,但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低,因此,总体使用率低。Z学校与联通公司具有合作项目,使用联通公司开发的“优教班班通”,师生具有三年免费使用权限,并分配给师生账号和密码供其使用,界面如图1所示。但是教师、学生、家长注册率较低,因此总体使用效果不佳。
表2 “班班通”建设基本情况
图1 Z学校“优教班班通”界面
3.“人人通”建设现状调查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要求初中以上学生每人注册并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从而将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调查内容:是否有学生空间、教师空间以及家长空间;开通网络空间的学生人数、教师人数以及家长人数等现状。
P学校的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基本在“班班通”APP中都开通了个人空间,但实际互动还是较少。而S学校所在地区属于偏远少数民族区域,无上网条件,因此,教师以及学生均无网络空间。Z学校在上述“优教班班通”助手上,将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导入到该平台,但是目前学生并未主动激活自己的个人空间即“人人通”,其中教师开通注册率也较低,大多数都是“应付态度”,而且教师普遍认为“开通网络空间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4.“两平台”的应用现状
两平台是指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调查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平台或工具是什么、如何使用的;是否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与学生互动等。
调查得知,P学校教师会使用甘肃省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经常下载使用教材、课件等课程资源,并且还可以上传个人课件、教案设计等;教师表示此类教学平台“真正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目前,Z学校使用甘肃省农村中小学以及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资助管理系统等来维护管理学生信息。另外,该校教师也使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有甘肃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下载多种教学资源来辅助教学。S学校会使用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师在平台上下载资源、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同时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共享汉藏(双语)资源。
二、农村中小学“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标,推广应用欠缺
甘肃省部分农村中小学“三通两平台”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达标,但是数量少、利用率低。同时,也存在着缺少技术服务、维护人员、校园网速度慢、覆盖面有限等问题。有些学校机房基本不用,只是用来上信息技术课,平常闲置。另一方面,由于政策、资金、观念、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学校“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其中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建设尤为不足。对于那些“三通两平台”硬件基础建设达标的学校,大多数也仅仅是为了政策要求而建设,并未能真正意识到信息化设备与环境建设的实质意义。检查、汇报工作时只提及硬件建设数字,而无真正教学、学习利用情况汇报。各级部门缺乏扎实可行的培训、监督、评价等制度来推广现代教学媒体的有效应用。因此,硬件建设并不具备实质意义,从而影响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三通两平台”资源并未真正改进传统教学模式
“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与使用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调查发现,教师对专门建设的资源平台使用率非常低,教师基本没有使用意识及使用习惯。他们主要习惯于通过免费的百度文库来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也下载使用课辅资料光盘中的课件等信息资源。而从资源用途上看,教师主要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备课或者作为课程讲解的补充资源。语文、英语等学科应用较多,其它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因此,当前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与硬件的建设并未改革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信息化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的认识与应用程度就更低了。
教师偶尔会使用“班班通”等APP,但是使用率也很低,使用这些通讯工具向学生传递资源的机会也极少。教师习惯使用微信群、QQ等方式管理学生工作,与家长建立联系,却极少在教学中使用。
3.教师教学媒体观念落后
据访谈可知,多数教师、学生都注册有班班通、人人通账号,但是实际应用很少,其中有部分教师只是偶尔会使用班班通APP管理学生班级以及学习任务等。教师上课会使用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比如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但是其用途主要是播放教学内容,即传统意义的“文字搬家”,并未真正发挥其教学功能。教师对“互联网+”背景下,使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在线教育、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的认识极为不足。对电子白板、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媒体的使用,有的学校教师使用电子白板较多,一部分教师用来代替黑板,直接在电子白板上书写;另一部分教师将其用来展示课件。也有学校的教师不经常使用白板、计算机及投影仪等相关设备,一般仅仅用来上公开课。
4.学生终端设备贫乏,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不足
调查发现:S学校学生没有平板电脑、手机等信息终端设备,加上地处偏僻,所以学生接触网络机会非常少,从而就基本不使用网络资源。P学校个别学生有手机,Z学校近二成学生有手机。但是所有学校全部禁止将手机带进课堂,“班班通”账号学生开通使用者较少。也有部分学生有班班通APP等,但是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机会不足,基本都是在教师的驱动下被动完成任务。被访谈学校的学生会使用网络资源,但是其用途主要是通过“班班通”APP搜索问题的答案,也有少数学生会使用如“考拉阅读”等APP来提高自身阅读能力。所以“人人通”基本形同虚设,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基本属于一个空壳子,未能实现教师以及学生线上线下的教学与学习互动,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连接,学生基本不使用或不会自主使用信息教育资源辅助学习,即使有,也都是为了下载课程答案。
三、总结与建议
1.开展多类型、多层次的培训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的不足,省电教馆、县电教馆等相关部门应该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培训。对于硬件基础建设比较缓慢与不足的学校与地区,注重观念的改变,分别向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开展多形式的讲座,增加他们对“三通两平台”的了解并激发其使用兴趣。对于基础建设基本达标的学校,注重积极性的提高以及教师、学生、家长可操作性的技术指导,并最终提高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效率。比如,对教师开展案例引领培训以及教学媒体使用的深层次评价,从而使教师对媒体的使用不仅仅是停留在PPT的使用或者课件资料的下载上,还要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再生以及创造与交流。[4]同时给予多媒体使用积极性较强的教师与学生相关的奖励,从而促使更多的师生使用多媒体软件。[5]
2.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在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以及其他教学平台建设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更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应该创设符合教师教学实际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比如集体备课、多媒体教学比赛、教师视频公开课、微课比赛等形式。根据相关文献综述可知,集体备课形式能够促进教师对信息化资源的有效利用,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借助相关教育资源服务平台等开展教师集体备课,通过这种形式促进教师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共享以及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另外,通过组织教师多媒体教学比赛、微课比赛等,深度挖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手段的利用能力。[6]
3.重视学生数字化学习空间的应用
对于教学模式的改革、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一般都注重教师方面因素的考虑,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此,为了全方位促进“三通两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重视学生数字化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从“三通两平台”的硬件建设出发,各学校已经从不同程度上创建了学生数字化学习空间,但是总体来说注册人数很少、利用率低。因此,学校、教师、家长三方面应该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指导,重视学生信息化学习空间的开通,并通过学习空间实现有效的课堂与课后互动。
4.改革教学评价体制与评价方法
从评价体制而言,目前,我省中小学考核制度还是以“应试教育成绩”为主,因此,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比如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通讯工具的使用等方面,从而进一步完善评价体制。另一方面,应该更加注重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师生课堂与课后使用信息化工具的有效互动等,从而通过改革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来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