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触深耕大地 精神才有养分
——马鞍山日报社“新春走基层”报道靶向精准浓墨重彩
2019-06-03谷雨
谷 雨
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是马鞍山日报社每年浓墨重彩推出的“开年大戏”。活动开展八年带来的直接变化是:发掘提炼出一批精彩故事,做亮做强了一批主题宣传,深化拓展了“走转改”活动,锻炼培养了一批骨干宣传力量,有力有效地推动了党媒采访作风的根本好转,为受众提供了一大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产品,在记录变与不变中触摸时代脉搏,生动反映出马鞍山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涌现出来的新气象,鲜活展现出马鞍山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典型人物、丰富经验。
一、以活动为抓手,持之以恒锤炼好作风
只有记者编辑走出去、沉下来,才能切身地感受到马鞍山大地上正在发生的新变化,才能发现沉淀在基层的鲜活素材,才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因此,自2011年新闻战线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起,马鞍山日报社就制定出一系列刚性、激励制度,要求编委会成员迈开双腿,撸起袖子,带头进社区、宿农家、住矿山,以上率下,全员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
在2019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编辑主动将新闻“取景框”对准身边事身边人,与他们亲密接触,跟踪采访。记者廖岚钧采写的《马钢南山矿职工献血庆新春》一稿,讲述的是该矿职工在一个上午就献血近6万毫升的故事,事迹很平常,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可歌可泣,但细节中、对话中展现的却是马鞍山这座志愿之城赓续的志愿精神;记者刘明培采写的《法院干警不休息 春节执行攻坚抓“老赖”》;记者高文亮采写的《后熊自然村楼房汽车成了不少家庭“标配”》等报道,都是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捕捉到的“活鱼”,文风朴实,细节可感,故事亲切。
在走基层中锤炼编辑记者作风,在走基层中发现培养新闻人才。8年来,马鞍山日报社把做好“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全面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的一次“集结号”,所有编辑记者都参加了“新春走基层”活动,共有500人次记者编辑刊发各类报道2000余篇。一些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编辑记者反映,通过深入基层,更加深刻理解了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更加深刻领会了新闻工作者“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二、坚持服务大局,找准报道方向坐标
走基层是社情民意的直通车。作为地市级党报的编辑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报姓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还要写出受众爱看的、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从而找到上级精神与基层实践的共振点。
在2017年、2018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马鞍山日报社连续两年以“脱贫攻坚”为报道主题,先后派出10多支小分队,深入和县、含山等县28个贫困村蹲点采访,在春节前后与脱贫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百姓声音,挖掘感人故事,记录心灵感触,两年中分别推出《蹲点调查·一线探扶贫》《决胜贫困——马鞍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报道对象既有正行进在脱贫路上的村民,也有已经甩掉贫困帽子的村民;既有扶贫专干不辞劳苦的身影,也有扶贫单位在扶贫工作中形成的典型经验、做法。报道以30多个专版集中刊发,以朴素的文风、鲜活的形象、生动的版面语言,全面展现出马鞍山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先进典型事迹,立体呈现出马鞍山上下在脱贫攻坚中取得的喜人成绩和经验做法,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春走基层”活动开展以来,马鞍山日报社主动找准中央精神与基层实践的结合点,摸清百姓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关注点,每年都在活动中推出一个重大宣传策划,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城乡一线,反映出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推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深度、有影响的重大主题报道,有效占领了地方媒体传播制高点,成为引领舆论的方向和旗帜。
三、身入还要心入,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受众
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走进基层后能否静得下、扎得住、沉得深,能否真心地倾听百姓的心声,能否看得到百姓的变化,能否和百姓真正地融在一起,这是“新春走基层”活动能否收到实实在在成效的关键。
在2017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年轻记者杨浩来到马鞍山偏远小镇和县石杨镇,在为期一周的采访时间里,他没有住在镇里,而是深入镇里的各个山村。由于交通不便,更多地是为了在“走”的过程中发现新闻素材,他每天要在各个山村、社区间“穿行”3个多小时。一次,当他离开石杨镇大包村时,远远地看到老队长还在他们分别的地方向他招手致意。“那一刻,心里一下子涌出了一股暖流,突然间想到了离家前父亲驻足村头送我的情景。”杨浩说,也在那一刻他才真正发现“新闻是要用心去采写”的内涵。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他先后写出了《边贸小镇的经济活力》《大包村的新气象》等散发着泥土气息、渗透着爱民情怀的新闻作品,受到了一致好评。
因为感动,方才有创作的冲动,方才有感染人的作品。马鞍山日报社在 “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始终要求编辑记者新春“走”基层时不要“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要真“走”,不仅要和群众握紧手,同时还要心贴心,“走”出感情,“走”出感悟,“走”出实效。
四、追求新高度,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重现象描述、轻深度分析,重成就展示、轻深入思考。类似这样的“新春走基层”报道时常见诸报端,一些报道缺的不是鲜度,而是深度和高度。如果这样的报道成为常态,受众也不免腻味。
在2017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刘芳到马钢姑山矿蹲点采访,下到了离地面148 米的采矿区,与井下矿工们深情对话,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这些素材具有了与之俱来的“温度”,是一块天然之玉,如何把这篇报道提炼成为一篇有高度、有影响力的作品?编辑部组成了写作小组,几经磋商,反复琢磨之后确定将党员定格为报道的主角,同时以细腻的语言体现出党员在矿山建设、马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报道《让党员成为引领矿工前行的灯塔》刊发后受到了上下一致好评,同时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一等奖。记者王燕在采访典型人物张可田的故事时,数次跨江前往和县现场采访,收集到了大量的资料,后几易其稿,形成了作品《三代接力走亲戚 四十五年绵绵情——和县林业局干部海涛和“亲戚”张可田的故事》,再现了三代人的感人故事,并刊发在“新春走基层”栏目中,报道也获得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武器就是笔。马鞍山日报社在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中,结合实施“精品工程”,进一步聚焦重大主题、聚焦社会进步,注重不断提高编辑记者的笔力,在讲好鲜活的、精彩的故事前提下,着力提升报道的深度和高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报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让“新春走基层”活动不走过场,收到实效,从而提高活动的凝聚力、感召力、穿透力。
五、坚持与时俱进,用好媒体融合新手段
一脚踩进泥土,一头连上云端。近年来,在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中,马鞍山日报社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旗下“2报1网20端”的全媒体平台,实行统筹联动,网上网下步调一致,及时多平台推送来自一线的报道,制作推出一批有影响的融媒体报道,切实增强了“新春走基层”活动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019年,马鞍山日报社全媒体平台开设了“新春走基层”活动专栏及子栏目“欢欢喜喜过大年”“‘猪’事顺利过大年”,共刊发稿件、图片100余篇(幅),体裁涉及消息、通讯、特写等,内容涉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服务企业、美好乡村等各个方面,稿件同步在“2报1网20端”的全媒体平台上推送。
今年2月9日(大年初五),马鞍山日报社全媒体平台直播了《2019春节“文化迎春民俗进城”马鞍山市非遗大拜年直播》, @马鞍山发布等微博、皖江在线网站进行实时推送;同时平台利用“现场云”技术,进行了实况直播。据不完全统计,当天上午通过马鞍山发布微博、微信平台观看直播的群众超过12万人次。 此外,《马鞍山日报》《皖江晚报》拿出了专版也对此次活动进行全方面深度报道。
关注重大新闻的第二落点,是马鞍山融媒体报道的亮点之一。今年春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马鞍山人陶平和朱宗翠夫妇经营的淮南牛肉汤小吃店。2月3日凌晨1点左右,陶平和朱宗翠夫妇从北京乘坐高铁刚抵达南京,马鞍山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就进行了现场采访并进行了直播。这些散发着浓郁真情的融媒体产品,引发了受众的共鸣,单条新闻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人次。
“新春走基层”活动已经开展8年了,马鞍山日报社推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好作品,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培养了一支懂国情、熟民情的采编队伍,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和群众手相牵、心相连、情相融。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进一步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