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预防保健和疾病控制中健康教育的应用探讨
2019-06-03吴海祯
吴海祯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0 引言
针对艾滋病,加强早期监控,选择一种有效的预防保健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80例艾滋病患者,探究健康教育与基础预防保健方法的差异,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艾滋病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预防保健及疾病控制,共4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48岁,平均(32.5 4.5)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者健康教育方式,共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19~49岁,平均(33.5 4.5)岁;两组患者均无其他先天性功能疾病,且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未见明显差异,P>0.05,临床资料完整,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预防保健及疾病控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者健康教育方式,具体内容包括:(1)健康宣教:针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给予所有患者健康教育评估,自制问卷调查表,结合其文化程度,对病情发展程度做出准确评估,开展一对一的交流方式,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并通过QQ群、微信群等渠道,对相关健康知识进行推送,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促使患者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1]。(2)优先给予所有患者心理干预,告知其艾滋病的危害性,使其明确艾滋病尚无完全根治这一事实,普及艾滋病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指导其正确面对疾病,避免其出现报复社会等想法,培养其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2]。(3)针对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其选择正确的饮食方法,因疾病影响,艾滋病患者通常较为消瘦,因此日常饮食中,需指导患者选择低脂肪、高热量及高蛋白类食物,如鸡肉、鱼肉、蔬菜、水果等,促进其饮食均衡,指导其戒除烟酒,并针对患者疾病症状,予以针对性处理,如患有口腔炎症者,需给予流质饮食[3]。(4)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损伤严重,因此极易导致其出现口腔、皮肤系统疾病,针对口腔护理,需指导其做好口腔清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指导其早晚刷牙,通过嚼口香糖的方式缓解口干,并适当给予克霉唑等药物缓解其感染症状;针对皮肤护理需及时做好皮肤清洁,选择1∶5000的高锰酸钾湿敷化解其真菌感染;针对污染物护理,需定期清理室内环境,定期开窗通风,针对患者接触过的物品,可通过在阳光下暴晒进行消除,指导其做好性生活安全措施,避免持续污染[4]。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合格率,同时观察其临床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满意度调查通过调查问卷方式,总分100分,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满意、60分以下均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t检验与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为95.0%(38/40);对照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为80.0%(32/40);组间对比(χ2=7.875,P=0.004),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综合满意度为97.5%,对照组患者综合满意度为75.0%,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综合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对比[n(%)]
3 讨论
艾滋病病毒(HIV)体外层的脂蛋白包膜中嵌有gp120和gp41两种糖蛋白,gp120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D4糖蛋白有嗜亲性,可与其特异性结合;gp41介导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HIV侵入CD4+淋巴细胞后,在病毒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整合的病毒DNA即可在细胞内复制、形成完整的病毒体,并释放出细胞外,感染初期,HIV大量复制,产生病毒血症,但HIV未被完全杀死,进入持续潜伏感染状态[5]。根据临床经验得知,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渠道,传播途径不包括一般的接触;传统观念中对该症存在一定的歧视,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与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其现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开展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本次研究发现,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有效预防疾病进展,提升患者健康认知水平,提升其综合免疫力,改善其不良生活习惯,降低死亡几率,促使其掌握相关疾病知识,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