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升级背景下高职机电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6-03麦艳红

装备制造技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机电课程体系校企

麦艳红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8)

0 引言

伴随着中国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正发生着变化,智能装备对机电复合型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目前国家有计划的对传统企业进行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装备将为普及应用,需要大量机电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据英才网联旗下机械英才网最新招聘数据显示,截至4月,装备制造人才的需求量较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22.7%。从人才需求分布上看,北京、广东两地的需求量较去年同期相比,涨幅排在全国前两位,分别上涨了26.5%和28.4%。紧随其后的是浙江地区,与去年同比上涨了23%。广西装备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经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相对齐全、拥有比较优势、具备较高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推动广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广西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的机电复合型创新人才。

1 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在起步,自动化成为企业发展主流,智能化成为企业发展趋势。随着制造业企业升级改造的加速,企业将大量需求机电类创新复合型人才,需要大量先进设备操作、调试、维护、维修和改造方面的专业人才。通过企业岗位调研发现装备制造类企业与机电相关岗位设置最多的为现场技术员和机电设备维修工,其次是现场工程师和机电设备操作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目前就业岗位主要为机电设备操作工、质量检验工、机电产品销售、机电设备维护维修工、生产管理人员(班组长)、现场技术员、技术支持。高职机电类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为机电设备操作工和机电设备维修工,发展岗位为技术员。与企业员工现有岗位分布基本一致。企业要求学生工作责任心在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要求在加强;对适应多个岗位的技能要求在上升,以适应机电行业生产第一线生产现场管理、质量管理、设备操作、销售等岗位要求。

2 机电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2.1 构建机电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

制造业企业升级改造需要机电创新复合型人才,应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重构教学内容,新增智能制造课程或实训,加大新技术课时比例,把创新类课程融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课程模块由基础素质、专业技术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基础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人文素质课程和通用技能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这几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与CAD》、《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机与拖动》、《气动与液压传动》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包括《PLC工程及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装调与设计》等。专业拓展课程包括《机电一体化概念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综合训练》、《谈判与推销技巧》、《现代企业车间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与华星光电、南宁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轨道交通集团开办了“智能制造订单班”,“富桂订单班”、“自动化专班”、“机械技术专班”、“RE、QE、TE 专班”、“轻轨订单班”,推进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育人机制,构建了“平台共享、模块分立”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进行专业课程选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同订单班选修的专业模块也不同,使人才培养更好对接企业岗位人才需求。

图1 “平台共享、模块分立”的课程体系

2.2 明确机电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制造业和新型特色产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合作精神,能运用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自动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现场生产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通过开设的创新研发与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创业”、“相关产品创新”等某一职业工作领域上也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2.3 创新机电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机电专业办学服务区域产业”观念,创新“校企互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南宁富士康科技集团、南宁轨道交通集团等龙头企业合作,结成人才培养技术联盟,建设与机电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协同育人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见图2)。以校企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整合和开发机电技术实训项目,在实践教学中营造真实、生产性的企业环境,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性,在学生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引入订单管理、计划管理、生产组织、质量管理、工艺改善、生产线管理等培训内容,使毕业生具有“适岗、应用、变岗、创新”的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图2 协同育人平台示意图

3 机电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具体举措

3.1 校企互信,共同打造学生创新发展平台

校企双方携手举办“校企协同创新作品展暨毕业设计作品展”,“创新作品路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有助于解决教学生创新能力不足问题。同时增设“创业基础课、创新研发课、创业项目课”,构建三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3.2 以南宁富士康学院为平台,开展协同创新实训

开展校内富士康生产性实训,全面接触机电技术专业知识,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学习,做学结合。在第2-5学期学生以3-5人为一组,设计制作一个能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作品,由企业工程师或专业老师指导完成。通过这些丰富的生产性实训活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3.3 校企共同开发以企业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资源

紧跟产业发展进行课程改革,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校企合作开发的机电专业核心课程《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ABB)》、《自动线调试与维护》、《单片机应技术》、《组态应用技术》共享在超星教学平台,用于企业员工培训和供给学生自学。

3.4 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由“四个阶段”循序渐进的进行,即专业认知引导、基本技能实训、专项能力实训、综合创新能力实训组成(见图3),基础实训包括金工实习、电工上岗证培训、制图测绘等;专项实训包括PLC技能训练、变频技术技能训练、气动液压实训、单片机技能训练、工业机器人技能实训等;综合实训包括自动线调试与维护、中级维修电工考证、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等课程,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至少完成一个真实项目的设计制作研发,达到企业的商业应用标准。机电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按企业标准进行设计,校企合作共同设置有实用价值的毕业设计项目,每个小组的学生数量一般在10人,指导教师由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负责人共同负责。

图3 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5 校企融通,共同打造创新型的双师队伍

深化校企合作,机电专业每年派出2-3名专任教师企业挂职,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指导创新课程团队开展研发等。合作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在校企共建的“南宁富士康机电产品生产技术训练基地”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和创新课程的教学。

4 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的双证制获取率达到98%,第一志愿上线报考率均达300%,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学生参加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获一等奖,参加中国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创意大赛、西门子杯全国工业自动化战赛获二等奖。参加广西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多次获一等奖,有近30人破格荣获高级工职业资格证。

5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机电一体复合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平台建设以及教学实践体系构建,对于机电复合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其他工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机电课程体系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