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粮助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辽宁、江苏、天津“科技兴粮”调研走访纪实
2019-06-03李福君,聂常虹,徐永安等
走进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国家粮食储备库的面粉加工车间,10余台面粉加工机器正在自动运转。在车间一侧的透明操控室内,三台电脑上实时显示加工机器的具体参数以及车间内的监控画面,工作人员通过电脑就可把握生产线的基本情况,整个加工流程在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不紊”地运行。
“现在我们的粮库基本实现智能化控制,这条面粉生产线可日处理小麦200吨,全程通过电脑控制,我在办公室用手机就能了解到生产车间的整体情况,十分方便。”本溪市明山粮食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金钢介绍说。
中粮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库区 李雯雯 /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搭乘互联网的快车,运用当今前沿科技手段,努力实现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2018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关于“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粮食行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同时各粮食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促进粮食科技与经济融通发展、建设现代化粮食经济体系,这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粮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互联网+粮食”让收粮、储粮、卖粮更方便
像本溪明山国家粮食储备库一样智能化的企业还有很多,车间只需1~2名工人,就可以控制实现各生产线的顺利运转。为了实现智能化、自动化,许多公司专门在车间安装了局域网,工作人员通过配备的平板电脑就可以单独控制设备。
除了粮食加工环节,信息化、智能化还体现在收粮、卖粮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优势保障粮食安全。在辽宁省沈阳粮油集团有限公司的大门口,一块电子屏清晰地显示出过检粮食的水分、温度等信息,集团的员工介绍说:“我们运用智慧粮库技术,对每一批运来的粮食进行电子随机扦样,可以直观地在后台系统上看到粮食的水分等信息,避免了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提高了效率。智能化粮库也为粮食存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收粮到储粮等一系列过程,“互联网+粮食”处处得以体现。
为了方便农民卖粮,江苏省积极探索互联网新手段、新形式。在2017年专门开发了“满意苏粮”手机APP,标志着农民卖粮迈入“指尖”时代。江苏省的农户通过登录“满意苏粮”APP,了解到当下的粮食政策信息、库点分布,还可以进行在线预约等,从而及时掌握市场行情,方便自己种粮卖粮。“2017年就用了这个软件,可以预约卖粮、看粮库库容,还能直接导航到粮库,卖粮方便不少,现在更新了新版本,还增加了供需对接、订单种植功能,对我们来说种粮卖粮的选择更多样了。”一位卖粮农民对这款APP很是满意。
市场在不断变化,粮食企业必须具有创新精神,根据消费者需求细分市场将会大大促进粮食产业的发展。如今,在金钢的带领下,本溪明山国家粮食储备库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发展粮食电子商务和新型零售业态,初步取得了成效。“我们刚刚在淘宝上开了‘明山富佳’天猫旗舰店,大米销量的确增加了不少。”金钢介绍说,“这种方式有利于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影响力,现在已经有一些电商找我们合作。”
天津市在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也取得了良好成效,天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通过粮食行业信息化大讲堂等方式,帮助相关人员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难题。天津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马宝瑛表示,该局高度重视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希望通过行业信息化项目建设,真正实现智慧粮食、科技管粮。
未来,“互联网+粮食”模式将会带动更多粮食企业转型发展。天津利达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戈立新表示,公司希望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上获得更多支持,下一步将紧跟时代形势,推进智能化粮库、优质粮食工程等一批科技创新类项目建设,融入“互联网+机器人+粮食”的人工管理新时代,实现粮食高质量发展。
产学研密切合作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人才兴则科技兴,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才支撑。2018年,《关于“科技兴粮”的实施意见》已明确指出,完善行业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作用;加强粮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队伍整体素质,激发创新活力......这一系列的举措无疑都会对粮食科技和粮食产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江苏省粮食部门重视人才兴粮,通过实行“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定向育才”等方式,打造人才培养平台,与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涉粮院校合作培养粮食人才,共同致力于粮食研究。江苏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季俊秋表示,今后将继续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技资源优势和粮食产业创新联盟的作用,以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提升粮食产业的科技含量。
粮食科技的进步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始建于1959年的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在绿色生态储粮、农户科学储粮、粮食品质保鲜、绿色品控干燥、仓储智能控制等方面为粮食科技的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辽宁省粮食科学研究所所长高树成介绍说:“我们所作为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员单位,专门组建了粮食储藏和粮食干燥2个技术研究团队,参与我国储粮生态区域划分以及粮食干燥传热传质等研究。目前,粮食储藏和粮食干燥团队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项,已成为一支人才队伍构成基本合理、竞争力较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科团队。”
依托江南大学的人才科研力量,无锡市苏惠米业有限公司结合市场需求,成功解决了全谷物糙米难煮、难吃和难贮存的问题,研发出全谷物营养大米,其中全谷物表面微缝等5项技术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先进装备是支撑粮食加工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的“利器”,尤其离不开粮食人才的智力支持。坐落在江苏扬州的民营企业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的装备发展制造企业,已经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这些成就与其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对人才的重视培养密不可分。公司副总裁孙旭清说:“技术创新首先要有自己的研发人才,公司专门在海外设立研究院,同时在人才应用上大胆地从国内走向国际,通过全球引才吸引更多拔尖人才。他们带来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和知识,创造出了很大的价值。”
人才与科研力量的聚集离不开良好的科研文化氛围。无锡中粮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开发与管理部部长柴文福表示,无锡之所以能够吸引到粮食专家、科研院所聚集,与无锡浓厚良好的粮食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大力建设科研体系的同时,还要重点突出粮食文化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柴文福说。
“三链”协同推动粮食产业技术水平再上新台阶
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三链”协同发展有利于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粮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粮油综合性加工基地之一,打造出了家喻户晓的“福临门”等系列粮油品牌,并形成了一条从选种、选区、种植到仓储、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其中科技的力量不容小觑。在东海大米厂、面粉厂、精炼厂,先进智能的自动化控制体系、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全时段的监控平台......这些都有力地保障了粮食安全。大米厂负责人徐建方表示,他们还进行创新研发,推出添加锌、铁、维生素B1等元素的营养米,促进了利润增加。
“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的饮食模式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已成为人们的消费趋势,这更需要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促进“三链”融合,研发出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苏惠米业紧密结合当下消费者需求,与江南大学、惠山区粮食局共同推进“全谷物加工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与重大产品创制”项目,目前已完成生产工艺设计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全谷物主食”即将规模生产走向市场。“江南大学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具体负责这一项目,前沿技术的运用和高水平的研发有利于关键技术的攻关。全谷物主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董事长周克平对全谷物的未来很有信心。
天津利达粮油有限公司生产的“利达挂面”“利达馒头”已成为消费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一直以来,公司注重通过主食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和主食新品研发。戈立新介绍说:“截至10月,公司2018年产值共49.5亿元,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进行产业升级,加大投资品牌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链”融合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稻米经营模式是江苏省农垦米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名片”,这与公司实施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借助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开展绿色科学储粮,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检测、低温烘干等先进成熟的保粮技术,自主研发了高水分粮食收购、仓储综合配套技术等,促进了稻米全产业链的发展。公司财务总监杨怀忠指出:“近年来,稻米全产业链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定增长。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22亿元,利润4000余万元。通过完善创新链、健全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对促进公司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挥主导产业优势,全面筑牢食品安全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粮食科技积极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力量
当前,“一带一路”正在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也为我国粮食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历史机遇,有利于我国先进的粮食科技惠及更多百姓。
新时代的粮食科技政策,必将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无锡中粮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粮油行业技术与服务的领先者,近年来完成了多个国家的援外工程项目,技术装备出口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小麦淀粉深加工赖氨酸项目在俄罗斯起到了示范作用,对“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粮食科技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此外,天津聚龙嘉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龙集团”)作为一家以棕榈油为主营业务的全产业链跨国油脂企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2006年,公司在印尼投资种植棕榈树,2013年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建设中国.印尼聚龙农业产业合作区,打造了服务海外农业投资的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公司在印尼已经拥有近20万公顷棕榈种植园,5处河港物流仓储基地,配套有压榨厂、物流和深加工基地,海外投资近13亿美金。
聚龙集团执行董事长张娅介绍说,“一带一路”倡议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但其工业基础较薄弱,自主研发的农机品种少且贵,农业机械和技术在这里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一带一路”的实践者,聚龙集团造福周边百姓。公司开发环保型棕榈种植园,保证园区可持续性发展;大胆吸引不同国籍和文化背景的人才,打造国际化经营管理团队;还通过“合作种植”、优厚的薪酬体系、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将发展成果与当地人共享,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张娅表示:“我们通过合作种植,已覆盖40多个村庄,20000多人受益,和当地百姓成为利益共同体。”
谈及粮食科技今后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发展,柴文福给出了几点建议:要建立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科技项目专项,选择“一带一路”沿线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研究。同时增加对当地人文及政策性研究,与政府部门、多方合作,促进人员之间定向交流,创建适应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