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三变”到“山变”

2019-06-03文桂芳杜朋城

当代贵州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屋三变村民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文桂芳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杜朋城

“三变”改革是贵州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路探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守着巨大的‘绿色银行’,财富源源不断来,高山观景、田园观光、温泉洗浴、农耕体验,应有尽有。我们将齐心把旅游景点打造好,让客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盘州市普古乡舍烹村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充满信心地说。

陶正学所在的舍烹村,正是贵州六盘水“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的发源地。“三变”改革是贵州省大胆探索的智慧结晶,是统领全省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是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新路探索。

2019年,贵州将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覆盖50%以上行政村,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小山村成为旅游胜地

“以前是‘一脚泥一脚水’的,现在穿得干干净净,生活越来越好!”谈起家乡变化,舍烹村村民张雨学感慨万千。

来到舍烹村,只见村容整洁,特色民居、农家旅馆随处可见,村民家里窗明几净,通组水泥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宛如一幅山水画。

张雨学曾经是煤矿工人,如今已成为景区超市小老板,家里盖了两栋“小别墅”作为民宿。“到夏天旅游旺季的时候,一个月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

舍烹村位于盘州市和水城县交界处的娘娘山下,居住着苗族、布依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曾经,这里由于山高谷深、交通不便,成了贫困村寨、“穷乡僻壤”的代表,但也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张雨学家生活的改观,正得益于“三变”改革。

近年来,舍烹村依托娘娘山资源优势,按照农旅融合发展理念,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三变+产业+扶贫”发展模式,做足“山”文章,成立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把娘娘山湿地公园打造成一张喀斯特地区独特的生态旅游名片。

“一天有七八辆大巴车的人到来,越来越热闹了。”村民王满书告诉记者,前些年安静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自己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还有土地流转金、入股分红。

为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舍烹村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量化集体的荒山、湿地、林地等10多万亩资源变为资产,开始猕猴桃、蓝莓、刺梨等精品水果种植和特色养殖。同时,积极动员村民以土地、现金参股,465户村民既是产业工人又是股东。

“煤炭总有一天会没有的,只有绿水青山才是子孙后代取之不尽的财富。”开过货车、办过选煤厂、入股过煤矿的陶正学说道。

石旮旯建起生态示范园

“以前这个地方到处都是石旮旯,现在建起了农业示范园区,种了水果、栽了茶叶、种上花卉、养殖野山鸡。”凤冈县土溪镇大屋村村民欧永碧说。

在大屋村冉渡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00余亩葡萄、梨子、李子等精品水果和500多亩万寿菊花海,早已有了收成。这是大屋村通过农村“三变”改革带领农户致富增收的成果。

大屋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是典型的农业村。有农业人口6580人,其中贫困人口655人,过去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生活比较困难。

近年来,大屋村推进农村“三变”改革,采用“村集体+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立冉渡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石旮旯上建起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鼓励村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党群携手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我把土地入股后在自家土地上打工,每天有70元收入,仅在公司打工收入就有5000多。”欧永碧告诉记者,加上年底入股15%的利润分红,年收入超过1万元,这是她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大屋村203户农户利用耕地入股成为股东,每年每亩地按300至500元不等的标准获得保底分红。分红比例按照公司55%、村集体20%、入股农户15%分配,剩下10%成立扶贫基金,用于帮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

“园区建起来了,路修好了,土地入股了,田园家园变美了。在园区打工每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老人和娃儿也得到了照顾。”杨家坪组村民任忠应激动不已。

在大屋村,“三变”改革让很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全村硬化公路7.8公里,新建大棚70个,共涉及田500多亩、地600亩左右,带动当地农户增收160多万元。“三变”改革改变了土地撂荒现状,实现了荒山向青山再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从“兜里没钱”到“天天数钱”

“这两年村里环境变好了,路也修好了,我也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开心。”说起家乡的变化,安顺市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村民由成英脸上露出了笑容。

塘约村位于平坝区乐平镇北部,曾经是一个典型的“村穷、民贫、地荒”的国家二类贫困村,2013年前村民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或者外出务工为生,当时人均收入3000多元,村集体经济不足4万元。

穷则思变。2014年以来,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带领村民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围绕“三权”+党建+扶贫+产业+金融的发展思路,以“确权”为基础,以“赋权”为关键,以“易权”为核心,探索实施“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经果林产业。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就得大兴产业,做强经济。”左文学说,村民收入从原来仅获得土地种植收入、务工收入转变到土地流转收租金、入社参股分红金、基地劳动赚薪金、资源抵押变资金,“钱袋”一天比一天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如今的塘约,一幢幢别致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绿树丛中,显得生机盎然。“三变”改革让塘约走出了一条富民兴村的脱贫新路。通过“三变”改革,农民们从原来“面朝黄土兜里没钱”到现在“入股分红天天数钱”。

“我管理合作社100多亩土地,一个月3000多元,收入比以前高好几倍。”村民张昌友是合作社的管理人员,除了工资收入,他还有土地入股分红。

“三变”改革是对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所作的有益探索,是新时期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创新实践,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成为脱贫攻坚、产业革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三变”改革成为脱贫攻坚、产业革命、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图为盘州市普古娘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科技大棚一角。

猜你喜欢

大屋三变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承包地收割时遭村民哄抢,谁来管?
贵州黄平县:“三变”改革激发产业活力
村民喊我去“摘些咱家的菜”
“小”和“少”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三角恒等变换之“三变”
试论郑家大屋解说词的英译技巧
注重“三变” 学会“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