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颗西瓜的背后:三代人的职业变迁

2019-06-01

时代邮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种瓜西瓜农民

北京西南六环外,大兴区庞各庄镇,是中国有名的西瓜之乡。在这个西瓜小镇上,宋绍堂的父亲宋宝森是镇上有名的“瓜王”。

“从改革开放前到现在,农村、农民、农业的变化,我们这一家子三代都经历了。”回想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走过的历程,宋绍堂颇为感慨。

“过去种瓜就是靠天吃饭。”“谷雨前后,栽瓜种豆。”“旱锄田,涝浇园。”“种西瓜有三刀,头刀深,二刀撑,三刀浅……”提起种西瓜,82岁的宋宝森滔滔不绝。

改革开放40多年,从老“瓜王”宋宝森到儿子宋绍堂,再到孙子宋志佳,“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职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定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农飞客、互联网、职业农产品经理人……越来越多的时代与科技元素融入农业,农业正逐步从传统1.0走向3.0时代。

爷爷宋宝森种瓜:靠天吃饭

作为西瓜种植领域绝对的领跑者,老宋瓜王从1997年开始,连年参加“中国西甜瓜擂台赛”,夺得了13届瓜王冠军。在第14届大兴西瓜节上,宋宝森种出的西瓜以13200元成交,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到2016年,老宋瓜王拿到的大小奖项足有150余个。

“爷爷现在还总是一个人待在自己那一方地里种西瓜,关上小门,不让别人进园子。”谈起爷爷宋宝森,宋志佳说,“小时候,很少在家里见到他,都在地里研究西瓜呢。”

1937年,宋宝森出生在瓜乡庞各庄。由于外公家种西瓜,他从小对西瓜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很早就开始种西瓜。

“原来的地与地之间距离都很远。我想,如果把地集中起来,效率不就能提高了?”1983年,大兴开始实行土地联产承包到户。于是,宋宝森扩大瓜田面积,实行规模生产,开始自主种植西瓜。

同一年,高中刚毕业的宋绍堂回到家中,“不愿意从事农业,不想像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挣不到钱”。于是,他在村子里学着维修家电,“想当个手艺人”。

日子一天天过。凭借着一份匠心,老宋投身田地,很快成为了当地西瓜行业的带头人。1993年,依靠种瓜,老宋收入达到1.6万元,成为当地第一个万元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也逐渐走进了普通农家。“瓜迷”老宋与时俱进,琢磨着如何利用技术把西瓜种得更大更甜。

1989年,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为了攻克“西瓜无法重茬连种”的难题,派出课题组来到庞各庄寻找试验田。俗话说,“西瓜十年不重茬”,就是说不能在一块地里连续种西瓜,否则容易枯萎死亡。然而,种瓜成痴的宋宝森偏不信。当时,已在自己地里钻研实践了3年,攻克“西瓜重茬”难题的宋宝森配合课题组进行了这项实验。

“每天需要测量、记录西瓜生长全过程的湿度、温度、浇水量、瓜秧生长进度等众多数据。”当时,宋绍堂协助课题组进行实验记录,他说,那是第一次感觉到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紧密结合。

父亲宋绍堂种瓜:农民变身董事长

目睹着父亲种瓜事业的发展,宋绍堂逐渐对农业有了新的看法,决定加入父亲的行列,“赶上好时代,又有先进的技术,为什么不大干一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庞各庄镇的西瓜种植方式由露地种植向设施栽培过渡,发展出以高档日光温室、连栋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实现“三季生产、四季有瓜”。彼时的庞各庄,紧紧抓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关键环节:标准化基地建设、合作组织培育和龙头企业发展,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看准时机的宋绍堂决定扩大规模,于2000年9月注册“宋宝森”西甜瓜品牌。第二年,他又琢磨着在京开高速公路路边开设了“老宋瓜王精品西瓜专卖店”。“当时好多人说,一个卖瓜的开什么专卖店,起步阶段根本没有顾客,压力很大。第二年状况有所好转,一下子赚了20万元。”初尝农业商业化甜头的宋绍堂给自家添置了一辆全新的15万元捷达王,“是当时全村最好的车。”

此后,在庞各庄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03年宋绍堂投资300万元的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经过扩大规模,宋家十几亩的西瓜地摇身一变成为占地50亩的老宋西瓜精品园。“公司成立的第一年,收入一下就增长到90多万元。”宋宝森放心地把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中,宋绍堂成为新“瓜王”。

2006年,北京市明确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目标。庞各庄镇开始逐步打造集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体。

“除了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农业技术,我们还能做什么?”宋绍堂思考后,决定要打造品牌,营造农业观光氛围。

近年来,老宋瓜王不仅引进西瓜树和反季节西瓜栽培技术,又研发了众多新品种,打造出观光旅游的新看点。如今,老宋瓜园内,地上爬着的、空中悬着的……各式西瓜琳琅满目。

荣获北京著名商标;蝉联中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冠军宝座;建立一个渠道开发、客户积累的庞大数据信息库……“老宋瓜王”把多年积累的传统种植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融合,形成了品牌效应。

更让宋绍堂自豪的是,2007年公司与庞各庄及附近地区的农民成立的老宋瓜果合作社,吸纳了472户农民出资入社,广泛带动了周边农民共同致富。

儿子宋志佳种瓜:在网上卖瓜

“起初,都不好意思和同学说我在做农业,觉得挺丢脸的。”宋志佳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从小在西瓜地里“玩儿着长大”,和父亲一样,最初他也不愿意务农。

2014年,老宋瓜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电商服务部。“那时候网上还没有卖西瓜的,我想自己探索,给西瓜打开一条生鲜电商道路。”于是,宋志佳决定加入,负责电商渠道的管理和经营。

目前,老宋瓜王已经入驻京东等多家网络电商,同时开发了自己的微商城。老宋瓜王的西瓜通过互联网销往全国各地,销售量也大幅提高。“今年打算在天猫上打开我们的销售渠道。”

“虽然小时候在地里待过,但是现在并不会自己下地种瓜。”宋志佳笑着说:“这一课迟早得补上。”但对于自家园子里使用的新技术,他了如指掌。

“育苗,不像过去传统的法子是拿湿布一包。现在我们有催芽室,发芽率高;用全自动播种机,一小时能种200多个大棚,比过去人工作业的效率高出10倍多;水肥一体化机,不仅能科学用肥,还能节水省人工;还有大棚环境检测器,湿度、空气、温度都可以在大屏幕上监测到……”

“儿子是‘80后’,这一代人有着现代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更容易学习新技术、接受新理念。”宋绍堂说,年轻人投身到农业生产,将对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但他有着担忧:“从事农业的年轻人相对较少,如果人才队伍不建立起来,会影响乡村振兴的建设。”

从传统老“瓜农”宋宝森,到新“瓜农”宋绍堂,再到大学生“瓜农”宋志佳,祖孙三代的故事恰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民”职业化历程的写照。

“现在,我觉得自己比周围同学都干得好。”宋志佳不再羞于告诉朋友自己从事农业工作,他对农业的未来充满希望。

猜你喜欢

种瓜西瓜农民
漫画欣赏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也傍桑阴学种瓜
巧切西瓜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一人带头种瓜 众人生活变美
种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