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晓光

2019-05-31安晓光

世界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装配式建筑

1990年秋季进入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学习。至今还记得卜冲、苗业老师带我们上第一堂设计基础课时的样子,还记得讲起中建史课神采飞扬的侯幼斌老师,带着浓浓乡音的画法几何老师、在教学楼走廊里深夜交流设计的张路峰、徐苏宁等老师,本科求学期间各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受益匪浅。

1995年,有幸保送成为张伶伶老师的硕士研究生。读研期间,不仅在专业学术方面,更是在做事的方法方面受益良多。培养了我们从社会、人文、历史、艺术等更深更广的层面思考建筑问题的习惯,学到了做建筑先做人的道理。

当代建筑面临的最大挑战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催生着各个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城市组成管理模式和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它也必将在建筑中体现出来。然而,根据麦肯锡的统计,从应用、资产、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综合评估,在所有行业中数字化水平最低的是农业,倒数第二就是建筑业。如何让在时代催生的新兴技术能真正为建筑所用,渗透影响建筑的各阶段、各领域,我认为是当今建筑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当然也是建筑发展的重大机遇。

例如近年推广的BIM技术。BIM模型可以被共享并进行各种性能化分析,避免了信息重复录入,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首先,三维协同软件的使用思路和传统二维差别较大,工程全过程三维技术的应用对BIM人才的需求量巨大,BIM人才缺乏。其次,BIM的最终成果是全息模型,实际项目中往往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过程中需要频繁调整修改。在这种环境下,原本高效的BIM,往往受到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最后,BIM的精髓在全过程的三维理念。在多种条件的制约下,目前更多的应用是在后期翻模,管线碰撞、装配式阶段、施工阶段的使用。无法形成良性闭环,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再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当下“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前提下,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已全面推广。

西方国家经历建筑工业化的百年史,从工业革命的第一座装配式大型公建——伦敦水晶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房荒严重,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再至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开始萌芽。接着立面上大尺度的装饰性预制构件开始普及。现今模块化建筑将设备、管线、功能有机高度集成,装配式更加个性化、风格化。

国内目前还停留在建筑工业化很早期的阶段。首先大部分设计和建造主要把装配式等同于主体结构系统装配上。其次,又把主体系统装配等同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如预制桩、预制梁、屋架、屋面板等。我们仍处在一个“重结构、轻装饰、轻室内”的建筑工业化阶段,这制约了国内对美学、功能、结构与经济性的一体性的探索。

虽然近10年,新技术应用让人们的日常起居发生井喷式的变化,建筑行业如何不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创造与时俱进的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更好地为社会和人的需求服务,是我们这代建筑师的责任。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目前,3D打印、模块化建筑、物联网、传感器、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正在让建筑变得越来越智能。大数据时代让办公环境能够更加个性化,基于个人的体验而调节室内的温度、照度、湿度等;互联网让共享经济成为可能,大大优化并降低建筑的运维成本;建筑工业化让施工更加高效、环保。

然而,所有这些似乎还尚未撼动建筑设计的内在核心思考, “形式与功能”“文化与形式”。

从维特鲁威到文艺复兴,从巴洛克繁琐的装饰到功能主义之父柯布西耶,从沙里文“形式追随功能”到路易斯·康的形式引起功能,美观(形式)与实用(功能)始终是构成建筑设计的双重语言。不管怎样的形式与怎样的功能,建筑都是为使用它的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服务的。

包括家具、设备、装修全部在内的高度集成模块化建筑,必定能够提升室内空间品质及体验;高技术含量的立面装配系统将使建筑形象拥有一种精致或鲜明的气质;3D打印能帮助建筑师更加恣意的创作;智能专业软件能将建筑师从众多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无论新技术如何成熟、如何使用,它都必须顺应尊重既有的建筑文化及传统。只有新技术根植于特有的文化和历史的土壤里,它才能绽放出更有生命力的花朵。□

1 东莞南城总部基地

2 扬州城市开发建设中心

3 中国石油新疆公司基层办公用房

4 扬州树人中学

猜你喜欢

工业化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