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泉
2019-05-31景泉
我的父亲当年是哈军工毕业的,受他的影响,我对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印象较为清晰——质朴、粗犷、坚韧以及东北黑土地人民善良朴实的性格,这也为我在哈尔滨的本科、硕士以及后来博士的学习留下了铺垫。
我本科在哈尔滨建筑大学学习,期间有幸参与日本国际竞赛并且获奖,这种国际平台的交流对我影响和触动很大,建筑作为文化物质载体非常吸引我。毕业之后我延迟了研究生的学习,希望尽快接触设计实践工作。1990年代正是房地产方兴未艾的时候,我因此接触了较多地产项目。房地产是经济的产物,在设计逻辑上更多是经济逻辑,受到时代背景的强烈影响,也就是设计中独特的“经济语言”,带着这些思考我回到哈工大继续学习,专业是建筑管理与经济。参加工作后,与崔愷院士合作了很多重大项目,我越来越感觉到建筑设计与文化、社会、地域背景是相互关联的,也更应当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去理解建筑设计,所以我于2012年开始攻读徐徐苏宁老师的城乡规划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总的来说,哈工大的求学生涯对于我是踏入实践工作后,对于建筑设计的一种反思和再次探索的过程。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促进建筑技艺不断进步的同时,更需在变革中迎接挑战、寻求机遇。随着中国城镇化社会进程的高速推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建筑师作为这些新城的开拓者创造出了大批优秀作品,其中不乏外来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互相交织与碰撞。外来建筑文化尤其是西方建筑文化,凭借其科学性、技术性及合理性,往往能占据可观的市场份额。建筑本身作为一个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我们在强调向西方等发达国家学习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他们文化上所带来的冲击和浸染,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时代价值严重被边缘化的危机。我认为当前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找到一个真正符合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建筑表达方式,甚至是能体现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精神,这是新时代的需求,也是每一个建筑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现代社会中生态危机、资本泛滥、秩序失衡等问题潜移默化影响着建筑表达,驱使着建筑对新颖性和辨识性的狂热追求,城市大拆大建、建筑频频效仿,引发“千城一面、一面千城”现象。城市文脉被割裂,建筑主要的受众体——人被忽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也因此丧失。所以说基于地域特征因子、生态文明理念的大背景,从自然、人文、技术等方面提炼建筑形态表达手法,是延续建筑地域性的重要因素,也就是我们谈到基于历史文脉研究下的地域性建筑设计,即在中国历史文脉梳理、根源探究及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追求由内而外更深一层的建筑表现形式,同时结合现有设计技术和要求进行多元化创新,以达到现代中国建筑文化的在现代建筑下的传承。
建筑文化传统与新技术
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对天、地、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这恰恰是我们老祖宗给我们的一个智慧。中国建筑设计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无时无刻的,传统文化于建筑的回归也是必然趋势。我们在这种文化传统下,如何把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特色与新技术结合,衍生出中国建筑的文化之路,这是我们这一代建筑人应该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现代文明的冲击对建筑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例如高度现代化社会下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与当代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等语汇如何有机结合并自然表达;但得深思在文化趋同的大形势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正面临着持续的威胁和破坏——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进步的同时,却也正在目睹传统文化的覆盖与埋没。在这样的时代中,把生态、文化、人本、场所与新技术发展结合在一起,依靠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富含文化内涵的建筑设计与创新,是现代建筑师的首要使命。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非常重视建筑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如今我们需要从传统建筑伦理中汲取营养,通过技术手段与地域性的有机结合,满足人们对当代建筑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崔愷院士曾经谈到:“当前的时代正是一个绿色建筑、绿色技术发展的时代,未来的时代一定属于生态绿色技术,绿色的特色性更能体现它的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因此,绿色设计是建筑创作的重要抓手。
更重要的是,绿色建筑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在选用绿色建筑技术时不能单纯地把现有技术集中累加,而是需要结合地域实际考虑,利用建筑师的智慧,既要求发展,也要对生态的可持续性进行回应。同时,恰恰是因地制宜的绿色技术,通过地域性的差别展现出了不同的生存和生活文化,这也正是建筑设计文化表达的创意源泉。
如果将建筑师所面临时代挑战、文化冲击、技术进步等问题相结合,建筑师肩负的社会责任是永恒的话题,无论时代潮流如何变迁,行业兴衰几经沉浮,但静心思考,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尽建筑人的微薄之力,是我们应做的贡献。□
1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
2 鄂尔多斯市体育中心
3 北京威克多制衣中心厂区规划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