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俊仁

2019-05-31米俊仁

世界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预设价值建筑

母校系统的建筑学课程积淀深厚,给我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筑初步的课程给我的大脑用毫米单位调了准星、做了四至,尺规告诉我:建筑首先是一门科学!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学习回国的老师用幻灯机细说参观贝聿铭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感受,那道锋利的外墙告诉我:建筑师是个有神性的职业!在设计课的宽松环境里,我总是尝试新东西,来看稀奇的同学们告诉我:爱琢磨、有想法就是好!

除了学校的教育,自己买书学习是那段时间做的最正确的事,哲学、美学、艺术和新思潮……在长身体的同时,也懂了点文化;读研期间开始接触社会,干活挣钱开始长本事,在中央大街实现了平生第一个作品:把爱奥尼柱式斜切了一刀,横过来放到门楣上。不得不说,我们搭上了时代的巨轮,不能忘了启航的港湾。我爱母校!

基于行为的建筑创作方法

建筑的目的在于承载人的行为,较明确地建立在“行为”意义上的建筑都可以带来特别富有活性的体验维度,并呈现出较强的生命力(比如:故宫养心殿比之于乾清宫)。这是一个如何萃取和赋予“建筑活性根源”的命题,其学术研究的价值区域并不在一般意义上固化的、模式化的行为区段,而是如何由建筑营造出预设的行为支持系统,从而诱导出升级进化的行为方式或行为体系的一揽子进化类的工作(类似基因干预)。探寻和建立优良的行为体系成为建筑创作追求的明确价值目标,是否可以诱导出常规行为之外的诸如更细腻、更美好、更不同、更高级的行为就成为判断设计优劣的一层标准。那么,物化承载行为的支持系统就成为了建筑创作的显性路径,摸得着、看得见,非常直观而有效,所有庞杂的价值诉求也因此顺利得以实现(例如柯布西耶的坡道)。在多年“优先行为”的设计原则指引下,我们已经发现并积淀了一些实用理论及创作手法。

建筑设计中的许多设计经验促成的相对定型的设计方法,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人类生活类型化和标准化已经做到了极致,人的行为被迫不断重复从而形成相对稳定和固化的模式,反过来再依据这些模式复制出新的乏味的建筑,这就是我们一直以来存在于建筑设计行业的普遍境况(比如各种资料集)。

近些年不同了,一切发展得太快,当下注定仅仅是过程,早已被未来透支,传统的价值信条均已开始消散,许多投入巨资、大腕操刀的项目“大隐于世”、悄无声息。以过程为内容的时代已经到来,建筑作为人类生活的容器,其价值已被动、毫不遮掩地大步转移到行为过程上来,把一个个僵硬的固有行为系统软化重组并融入全新的行为内容(例如福斯特及其合伙人事务所设计的Bloomberg新总部大楼),将目标锁定在生命本体的鲜活体验上来——这就是此方法论的基本原理和价值内核。

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需要整理、重组普通的模式行为,使基本功能行为容易导入和完成,并为加入新的行为内容创造条件;其次要在典型的模式行为中透析、结晶出可实现和提升建筑功能品质的关键价值行为,并适度加强和异化后融入基本行为体系中(例如彼得·卒姆托的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

建筑中人的行为是指建筑在向人实施功能作用时,做为建筑主体的人所生发出的一系列生理、心理及情感行为的总和。建筑是行为的载体,在行为感知层面表现出的是各种环境特质,是由空间、形态、行为支持、声光、温湿度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物理表征系统,可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感知器官,在设计中比较容易用约定俗成的套路来把握(例如波特曼空间);而心理和情感的行为分析和设计融入,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有效方法,大多还是停留在使用者的角色设定及经验性的斟酌与推敲阶段,设计成果也往往表现出晦涩、怪异,难以完成预设的行为诉求(例如伊东丰雄的台中歌剧院)。所以,在行为预设中,导向于易感知、易接受的行为取向是实现行为预期的大概率方向。

在创作实践中,成功的行为预设往往在建筑中表现出单纯、统一的调性,过多的行为叠加反而会相互消弱特征。实际上行为重组和融入的目的并不是使行为更庞杂、更冗余,而是多样融合作用后,最终“熔融”出具有异化特征的升级行为,这种升级后的行为更具模糊性、包容性、过程性甚至于是无目的性的(例如SANAA的劳力士学习中心)。

未来建筑的价值取向无疑会提纯和浓缩人类的行为体验,从另一维度延长生命长度,提高生命质量。

——这是我的发现和预言。□

1 深圳海上运动基地暨航海运动学校实景航拍

2 新北京二七剧场东立面全景

3 上海嘉定大融城西南侧俯视图

猜你喜欢

预设价值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试论预设语言-言语表征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我国退休法律制度的预设前提及其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