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炳文
2019-05-31任炳文
时光飞逝,不经意间离开母校已三十六载。毕业后的日子过得简单充实,埋头做事似乎只剩“设计”两字,方向主要两类:大跨和超高层建筑。这两类看起来相去甚远,其实却是异曲同工,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建筑与结构的完美融合。想来,主要受益于大学时期所受的熏陶和教育。
哈工大的教育不仅重视理论研究更强调设计实操,提倡合作精神。建筑学老师梅季魁先生和结构老师沈士钊先生在完成教研的同时,带领团队成功设计了多项大型场馆,成为我国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的成功典范,记忆中老师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仪表堂堂,具有大家风范。如哈雄文、侯幼彬、张之凡、沈士钊、陈雨波、王光远等先生。这些可爱可敬的先生们以其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也使我深深爱上建筑,甘于心无旁骛地埋头设计,乐此不疲。
感谢母校,感恩教育我的先生们。
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当今中国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有两个方面:一是从业者的文化自觉,二是全民的文化自信。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经提出“文化自觉”的观念,他认为我们今天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在于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以及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对于建筑界而言,文化自觉表现为建筑师和建设者的专业自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极大改善,创业、执业机会大增,各行各业都出现了浮躁的现象。一些建筑师和建设者追求急功近利,忘记了我国传统的工匠精神;权衡眼前效益和长远利益时,忘记了保持对环境的敬畏;“GDP至上”的前提下,关注建筑品质的人越来越少;更有一些建筑师在设计能力还不高的前提下好高骛远,盲目追求建筑形式上的新、奇、特,与一些建筑觉悟不高的决策者合作建成了一些奇奇怪怪、经不起推敲的“地标”建筑,损伤了环境,破坏了城市面貌,扰乱了人们的建筑观。有悖于我国的传统建筑哲学,有悖于追求建筑本原的初心。
文化自信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文化自信、建筑师的文化自信和民众的文化自信。新世纪进入了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在全球一体化的大格局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趋于频繁和高效。但建筑文化不同于其他,是最为显像的文化符号,无论何时都应有其在地性,应很好地融入其所在的环境并受到使用者欢迎。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建设出现媚洋、求怪、趋同、逐奢等乱象,究其根本,城市建设乱象暴露的是扭曲混乱的价值标准和陷入迷茫的文化传承,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建筑师不同于画家和雕塑家,建筑创作首先要满足使用者对建筑基本功能的要求,再有要得到城市管理者的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寻求一种独特的表达和人文体验,因此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与合作。同时,建筑创作又是多元的、开放的。一个重点项目往往是由全球建筑师提出方案,不同的建筑师对同一建筑会有不同理解,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表达,最终如何选择是关键。少数关键的决策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文化自信和建筑觉悟直接影响着建筑创作的思潮,影响着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有内在的相互关联性,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的前提与基础,而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必然结果。因此无论是决策者还是建筑师,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当今建筑发展的重要挑战。
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建筑材料的丰富和性能高效,有效地解决气候和环境差异对建筑内部空间的影响,但这不该成为那些不关注地域特点的决策者和建筑师选择不适宜建筑形式的借口。传统建筑文化与新技术本质不是矛盾的,爱德华·希尔斯讲过,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文化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并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不可能由于新技术的出现,完全脱离建筑文化传统而迅速建立新的文化。中国建筑师应该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与世界对话中提升自己,国外建筑师在中国执业也应充分了解中国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促使建筑走上传承文化、不断创新、高质量完成的良性发展之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丰富的馈赠。作为一名中国的建筑师应该时刻不忘初心,努力提高文化自觉,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探索建筑的本原,敬畏自然,尊重环境,勇于探索创新,这是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希望所在。□
1 郑州云湖智慧城
2 郑州机场T1航站楼
3 北站汇隆商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