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技术做示范中药材让扶贫有了新活力
2019-05-31杨阳
文/本刊记者 杨阳
“深度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精准扶贫”项目实施以来,集成国内首创双膜覆盖与机械化移栽、机械化覆膜精量穴播等技术,解决了药材播后遇雨易板结,并使出苗日期提前了3至5天。技术示范3470亩,带动农户390户,探索形成了以农村经济实体为依托的“反租倒包、共建共享”的长效扶贫模式。
说起枸杞,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是枸杞原产地,栽培枸杞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除了枸杞以外,宁夏还是甘草、银柴胡、党参、柴胡等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中药材产业是宁夏的特色支柱型产业。
2018年,科技部和宁夏联合启动“科技支宁”科技扶贫东西协作行动,实施第一批5个“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科技扶贫项目。其中,“深度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精准扶贫”项目(以下简称项目)将目光聚焦在宁夏的中药材产业,以高品质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助力精准扶贫。
项目实施一年多来,通过整合东西部技术资源,构建科技精准扶贫模式,根据实际情况,选定了黃芪、甘草、银柴胡等适合发展的中药材品种,开展中药材适生品种引进与种苗繁育技术、抗旱节水高效栽培关键技术、精准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示范及根茎类药材收获装备改制及应用,通过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示范区内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创建了“一村一品”科技扶贫精准脱贫样板。
集成技术做示范
项目实施地宁夏同心县,常年干旱少雨,生产条件恶劣,是导致这里贫困的主要因素。
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明对记者说:“传统的种植业只能满足温饱,要让农民的口袋富起来,远远还不够;我们通过科技扶持农业项目的探索,目前宁夏同心县中草药种植效益最低也在400~500元/亩,高的可以达到1000~2000元/亩;就连当地农户都说,种了一辈子的冬麦、荞麦,还是没有富起来,现在有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支撑,大伙儿种植药材的积极性都很高,口袋的钱多了,心情也自然好了。”
同心县示范区黄芪机械化移栽。
项目根据同心县的实际情况,结合药材生长习性,为示范区选定了黄芪、甘草、银柴胡、小茴香等适合发展的中药材品种,确定了技术示范实施内容,重点开展药材适生品种引进与种苗繁育、抗旱节水高效栽培、精准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和根茎类药材机械收获等环节关键技术示范,形成了1+5中药材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即1个面积500亩的核心区,5个面积50亩辐射区)。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项目实施以来,有序推进技术示范工作,共建立综合技术示范3470亩,带动农户39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84户。在核心示范区流转土地880亩,建成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同时,建立了中药材从种植、收购、加工、储存、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采取“企业+贫困户+药材基地+可追溯统一销售平台”的订单种植收购销售模式,企业出技术、出设备,给贫困户提供优良种子,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管理,使农户种植田全部由公司智能监测器全天候监测,在收货后由企业统一收购、加工、包装,以公司溯源管理终端统一上线销售。
关键技术求突破
针对同心县常年干旱少雨的特殊自然环境和种植模式,李明等项目成员意识到,只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关键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才能实现技术成功落地。
在生产过程中,现有根茎类药材采挖效率一直达不到预期。为找到原因,2018年9月,李明等项目成员走访了预旺镇的几个根茎类中药材种植基地,根据考察结构,并与宁夏智源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李明等人得出结论:限制原机型作业效率的核心因素是过大的土壤切削阻力。
“当时原型机作业效率不高,达不到我们需要的程度。”李明对记者说,“后来我们发现是这里土壤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原型机进行改进。”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教授陈君(右一)在同心县示范区查看地黄生长情况。
机型改进工作围绕降低土壤切削阻力展开。方案以高频振动的挖掘铲为核心措施,以前置切土轮以及优化的铲刃形状作为辅助手段,从而达到降低土壤切削阻力和增加机械作业深度的目的。
目前,李明等项目成员已完成对原有机型的小范围改动,修改了原机型铲刃形状,将原本的平面铲刃改为斜面铲刃,并对齿形进行了优化,同时将分离筛振动幅度降低,提高振动频率,以此来提高分离品质。
在第一代样机改进完成后,李明等项目成员联合宁夏智源使用该机型进行了50亩甘草地的收获试验。作业效率较原有机型略有提高,同时因为改进了分离筛的振幅和振频,药土分离效果也较之前有了一定的改善。
“总的来说,第一代机型的改进工作已经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达到最终的预期,还需要对机型进行更多结构性的改进。”李明对记者说,“现在的作业效率还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希望在振动频率接近土壤固有频率的情况下,该机型预期可降低30%~60%的土壤切削阻力。我们针对下一步的改进计划进行了讨论,目前新的改制方案已经初步定型。”
除了对农业机械进行改造,李明等项目成员还根据同心县实际情况,建立了“双膜覆盖”黄芪种植技术。该技术采用双层膜覆盖,既能解决因干旱严重不能出苗和降雨后的板结问题,还能提高地温使黄芪提前2-3天出苗。选用2MB-1/4型机械式精量覆膜穴播机,后面加二层膜覆膜设备,可一次性完成双层膜覆盖和穴播作业,种植后一周黄芪苗齐后(具体根据出苗时间确定)撕掉第二层膜。在第一层膜的膜面上每隔2米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
“该技术除了具有地膜覆盖的保墒、增温、增光和抑制田间杂草的作用外,最主要的是加强农艺与农机的深度结合,双层膜覆盖、打孔播种、覆土镇压等多工序一次性完成,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力投入。”李明介绍道。
科技扶贫探模式
李明等项目成员在核心示范区同心县预旺镇采取了以农村经济实体为依托的“反租倒包”、“共建共享”的长效扶贫模式。
“反租倒包”模式,是对于集体流转土地,动员农民或建档立卡户到园区,租赁药材全程管理,种植投入由园区承担,园区通过对药材的产量、质量、市价对农民进行差异性价格收购,多劳多得,产量越高,质量越优,收益越高。
黄芪秋覆膜种植(上)和地黄品种示范种植(下)。
“共建共享”模式,是针对农民的自有土地,由农民承担基本的生产投入,合作社对农民实施订单收购,农民和合作社之间实施基地共建共享,即通过技术共享、信息共享,为农民提供最佳的技术信息保障。
李明说:“我们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就是要建立信息、技术、市场共享机制,重点解决农户产前资金投入、产中技术跟不上、产后无销售市场等问题,为他们种植中药材提供综合服务和保障。”
合作社和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由合作社统一种植,农户承包流转给合作社的土地按照合作社的统一技术管理要求进行田间管理,合作社在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费和打工收入的同时,每年再按不低于利润的40%给贫困户分发红利。在宁南山区6县8个贫困村,通过项目共建立综合技术示范3470亩,带动农户39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184户。
由钊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以下简称钊苑合作社)和润源中药材种植合作社牵头,为青羊泉村常住建档立卡户免费发放种子、指导规范种植、服务中期管理、签订回收合同的发展模式,共发放小茴香种子150公斤,带动10户建档立卡户种植小茴香100亩;发放黄芩种子210公斤,农膜140卷,带动28户建档立卡户种植黄芩150亩,从种植、管理、回收全程跟踪服务,同时与村委会签订第三方监督实施的合同。
据钊苑合作社负责人马宏鑫介绍,合作社对于自己有经营能力的未流转土地的贫困户,采取订单保护,在采取自愿的基础上,合作社鼓励种植户使用新技术种植中药材,免费技术指导,进行技术帮扶,并制定保护价与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解决买药难的后顾之忧,帮助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签订合同26户。
钊苑合作社还以雇用贫困户到基地打工的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同时让他们融入到技术应用的实践中,让贫困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目前,钊苑合作社吸收了南塬村、沙土坡村和土峰村贫苦户36人到基地打工,完成人均增加收入5614元。同时,钊苑合作社对贫困户在基地打工采取奖励政策,在基地打工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户,合作社奖励给农户有机肥15袋,3000-5000元的奖励有机肥5袋,鼓励贫困户自食其力,早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