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花开
2019-05-31熊强邢路扬姬祥虎
文●熊强 邢路扬 姬祥虎
一山之隔“两片天”
牛泥塘村距离会泽县城20多公里,与娜姑镇仅一山之隔,因当地老百姓曾在村里的水塘放水牛而得名。
“一山之隔‘两片天’,一边是坝美土沃,另一边则是荒坡秃山。”会泽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朱培海的一句话,道出了娜姑镇所在地和牛泥塘村最大的区别。
牛泥塘村四面环山,整个村子东高西低,呈扇面形状,白天日照时间长,晚上咆哮的风声不断。与云南处处可见生机勃勃的大山不同,牛泥塘的山坡一年四季总显荒凉,山上土地石漠化严重,裸露在外的紫色砂岩让绿色生命很难在这里扎下根系。
因此,这里可耕作的土地非常有限、产业结构单一,农作物以水稻和薯类种植为主,经济作物则以软籽石榴为主,但比较零散,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空壳”状态。
贫穷,深深地折磨着这个村庄里的人。
“小时候是吃不饱穿不暖,前些年条件好了些,但也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离富裕还是太远了。”今年刚50岁的徐国宪说,贫穷是长久以来村民们最习以为常的事,但也是压在他身上的一座大山。
长女12岁时,妻子因病离世,徐国宪勒着裤带也要把女儿的生活费给省出来,一年干下来家里是一点余钱都留不下。
全省129个县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会泽正是其中之一。
“我们村子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虽然说不是我们县最穷的,但是跟外面不穷的村子相比,差距太大了,大家都太希望脱贫了。”牛泥塘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饶兴刚感慨地说。
这里有个“尖刀班”
云南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为坚决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这场历史性决战,2018年省委、省政府启动了全面实施打赢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累计派出2.2万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派出10.9万名干部驻村帮扶……
2018年2月28日,“80后”武建良和5位同事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派驻到牛泥塘村,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工作小队知道,这次的任务很艰巨,要让300多户村民脱贫,不易!
面对时代的使命,面对群众的期盼,他们铆足了劲,决定将工作队打造成一个“尖刀班”,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
“但是刚开始开展工作还是很难,最后我们总结了一下,还是因为对村情不够了解。” 武建良说,他和同事们每天爬坡到每一户村民家中走访,“刚开始我们白天去,总是找不到人,才知道村民非常勤劳,白天都去干活了,要找村民就得晚上去找。”
为了尽快掌握情况,队员们主动取消了双休假期,很多时候都是摸黑回到住所。
队员们的认真努力,村民们看在眼里。
队员杨皓所负责的村小组住得最偏僻,一次他爬山爬了半个多小时,才气喘吁吁地赶到了一户人家。
“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是个老奶奶,她看我爬山很辛苦,就送了我一根手杖。”这根略显粗糙的手杖,一直伴随着杨皓,也给了他最强的工作动力,“一定要真正帮助村民。”
很快,6名工作队成员摸清了所有村民的经济情况。情况了解清楚了,该如何帮助村民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之路,这才是最关键的。
全力推动解决“吃水难”
牛泥塘村一直未脱贫摘帽,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缺水。
以礼河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养活了临岸的无数村庄,牛泥塘村也是其中之一。但对当地村民来说,吃上干净、安全的水,却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过去,村民们在田间地头挖水池,然后蓄水挑来吃。2010年,用水管道架到了家里,虽然吃水的问题解决了,但水质却不行。“村民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都是通过明沟从毛家村水库引来,所以饮用水质量不达标。”饶兴刚说。
解决村民的吃水、用水难题,也是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工作。省政府办公厅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三委”共同制定相关项目方案,通过架设管道、修建自来水厂等方式,努力为村民们提供干净卫生的用水环境。
据了解,此项饮水工程的建设初步概算总投资需6828.62万元,将解决娜姑镇白雾、盐水、牛泥塘等10余个村委会55065人、大型牲畜8440头及小牲畜29539头安全可靠的生活用水问题。
目前,1500万元的饮水工程款已经到位,建设水厂、管道等工作即将启动。
这让村民们充满了期待。
打通7条连接外界的“致富路”
“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这曾是村民们对村里道路最深刻的感受。
尽管多年前就修了通组公路,但因为各种原因,通组公路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路太烂了,车子进不去,说是通组实际上还是阻通。” 饶兴刚说,村民们往家里拉农用物资,或是其他物品,一般都是车子到了村里宽敞的地方,然后用最原始的人背马驼肩挑的方式运到家。
“尤其是建房子的难度比较大,必须雇人挑建材,现在小工费都是每天一两百元,对于我们这个村子的村民来说,经济压力很大。”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还涉及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权衡。
“村子里修路如果不占地,就是越宽越好,如果占到谁家的地,那是一寸都不行。”驻村工作队员孙龙说,修四组公路时,因原来路基太窄不能通车,他们前后跑了六次,给几十户村民做了大量工作,在克服了诸多困难后,牛泥塘村7条通组道路全部开工建设。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新硬化的水泥道路不仅宽敞平坦,而且还栽种有绿化树蓝花楹,待枝繁叶茂开花时,必将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看着眼前一辆又一辆穿梭在村里的微型车,负责驻村工作队后勤保障工作的“大管家”杨皓心里百感交集,因为一路从镇雄到会泽,他深知,是交通制约了发展,滋长了贫穷。
产业才是牛泥塘村的未来
必须要让牛泥塘村从“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才能让牛泥塘村走上可持续的脱贫道路。
驻村工作队把目光投向了村委会后方的不毛之地徐家梁子,打算在这里再造一片新天地。
“徐家梁子杂草丛生,土层薄、石头多,土地整治工作开展起来极其困难,仅清理混杂于泥土中的石头,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饶兴刚说。
如今,这片曾极度荒凉的山坡,已被平整为台地,并成功种植6000株软籽石榴,有些已经冒出嫩嫩的绿芽。这片近百亩的石榴园,预计五年后每亩的毛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
站在徐家梁子的山顶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石榴树“穿”上了绿装,成群结队的喜鹊在林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生机勃勃的景象更是美不胜收,让人惊叹。
村民享利好政策脱贫“信心足”
每一点变化都浸润着这个久经贫穷的村庄,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14年以前,全村只有一户人家的房屋是平房,如今,一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更重要的是,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今年我有信心脱贫。”徐国宪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自己种植了两亩石榴,同时,还担任村上的生态护林员和就业扶贫信息员,每月的补贴工资为1187元,待安全饮水的问题解决后,脱贫致富便指日可待。
此前,他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在家务农和打零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仅有3000元左右,被政府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享受到政府的利好政策,徐国宪对老房屋进行了加固和修缮,面貌焕然一新,屋内电视、电风扇、电饭煲、电磁炉、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工作队驻村一年来,牛泥塘村已实现91户356人脱贫,面对这份成绩,工作队却并不满意,“我们更多看到的是还有218户757人没有脱贫。”
饶兴刚很有信心,“我们村穷了好多代,所以我们真的太渴望脱贫了,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有这样的好政策,有人手把手带路,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让下一代不再受穷!”
如今,他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牛泥塘村的产业越做越好,足以支撑年轻人回归故土的创业梦想。他说,到那时,牛泥塘才算是真正迎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