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藏汉代器物铭文考释
2019-05-31杜益华
文/杜益华
图一 明光宫赵姬锺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桑梓故里、大汉皇朝的龙飞之地。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在两汉400余年的时间内,今徐州地区先后分封了13位楚王、5位彭城王和4位下邳王。徐州博物馆馆藏器物中,比较突出的便是两汉时期刘氏宗室墓葬发现的各类随葬品。除印章和封泥外,带有铭文的器物数量并不多,现选取其中较为重要的数件,对所附铭文做一些考释,不当之处,俟方家指正。出土的多件器物上均有“明光宫”“赵姬家”等铭文[1]。史载,明光宫位于汉长安城内,建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秋,位于长乐宫北,存在的时间不少于109年。据《三辅黄图》“甘泉宫”条所载:“(汉)武帝求仙起明光宫,发燕、赵美女二千人充之”。[2]东洞山楚王后墓出土铜器的铭文表明,它们应曾经属于汉长安城明光宫用器(图一、图二)。
赵姬的身份没有文献的确切记载,但根据东洞山汉墓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墓主下葬时处于汉武帝晚期。“赵姬”应是武帝的某位夫人赵氏。而汉代皇室也经常会赏赐或赙赠日用器皿等物给旁支或功臣勋贵,例如河北满城中山王墓发现的“长信宫灯”及“楚大官”铜锺等[3],均应系得自皇室的赏赐。
铭文当中的“明”字为“目”字偏旁,多有人认为是错字,其实这是中国古代对“明”的多重理解,甲骨文中的“明”发现就有“日”字旁、“囧”字旁、“田”字旁和“目”字旁。由“日”与“月”组成的“明”,像“日月同辉”的样子。“囧”字旁的“明”表示“月光透过窗户把
图三“明光宫赵姬锺”铭文
一、明光宫赵姬锺
图二 “楚糟”铭文
图四 赵姬沐盘
图五“赵姬沐盘”铭文
这件铜锺出土于江苏徐州东洞山楚王王后墓中,同时暗室照亮”,“囧”本有窗牖的意思;接下来逐渐表示“由暗到明的动态变化过程”,最终表示“一切明形结构的事物”。 “目”“月”组成的“明”字,表示眼睛睁开看到的光明。
二、“楚糟”铜锺
这件铜锺出土于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铭文共三处,分别为“楚糟”“食官”“一钧五斤十斗六升”[4],记载了所盛之物和容量、重量等信息(图三)。
关于汉代的重量、容量单位,根据目前学界比较通行的计算方式,可罗列如下:24铢=1两,16两=1斤,30斤=1钧,4钧=1石;2龠=1合,10合=1升,10升=1斗,10斗=1斛。
汉代的1两约为今天的15克,1斤约为250克,1钧约为7,500克;汉代的1合约为20毫升,1升约为200毫升,1斗约为2,000毫升。据此,该器物自铭的“一钧五斤十斗六升”是可以装下2万多毫升、17斤重量溶液的。
“楚糟”的“糟”,其本意指谷物在酿酒后形成的渣滓。我们今天所说的“糟粕”就是据此而来,沉底的酒渣叫“糟”、漂浮的酒渣叫“粕”。《仪礼》中记载酒糟亦可饮用,并用作礼仪祭祀,是五剂之一。而器身的另一处铭文“食官”,表明这件铜锺属于负责楚王日常饮食的管理机构“食官”,在狮子山汉墓的墓道里就有“食官监”的陪葬墓。
三、赵姬沐盘
铜盘出土于徐州市东洞山楚王后墓,鎏金,重约10千克,腹部阴刻“赵姬沐盘”四字[5]。虽埋藏地下两千年,出土后仍然金光灿灿。据《说文解字》,“沐”指洗发[6]。历史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就关乎洗发,即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故事。古人沐、浴分有所指,这件沐盘应该是赵姬沐浴用器中的一件(图四、图五)。
“盘”字的上半部分“般”,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搬”的本字,表示搬运、运送。下半部分甲骨文中为“口”,表示用来端送盛器的大盘子,金文用“皿”代替“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籀文承续金文字形。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漆木板作成的“木盘”。因此“盘”可以分别写作“盤”“鎜”“槃”。依此也确定了徐州博物馆馆藏原定名为“宦者尚浴银沐鉴”的器物应为“宦者尚浴银沐鎜”。
四、“宦者尚浴沐”银
图六“宦者尚浴沐”铭文
图八 “宦者尚浴沐鋗”铭文
图九 铜杵臼、铜量
该器出土于1995年发掘的江苏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中,铭文有数处,分别为“宦者尚浴银沐鎜”“容二石一斗五升”“重一钧十八斤十两”“第乙御”等[7]。这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汉代时期体量最大的银器之一。从发掘之初,器物上的铭文一直被认为是“宦眷尚浴银沐鉴”,解释为“楚王及内眷沐浴用器”[8],2012年徐州博物馆编著的《古彭遗珍》一书中,将“眷”更正为“者”,解释为“宦者为宫中的宦官,主司楚王宫中的沐浴盥洗之职”[9]。铭文记录了银鎜的用途、重量和容器,表明其是沐浴用器。据铭文可知其重量为12千克,按照容积换算推断,能装43升的水(图六)。
图七 银鋗
“宦”并不一定是指我们所理解的太监,字体从甲骨文开始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化,本义是指“家奴”。“宦者”在古代是帝王身边的专侍内臣,地位和职权都很高,甚至被列为星官。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所出的汉简《二年律令》中,把为皇帝服务的郎官称为“宦皇帝者”[10];《后汉书·宦者传序》:“宦者四星,在皇位之侧”[11];唐代杨炯的《浑天赋》中有“天皇对於摄提,皇极临於宦者”的描述[12],可见宦者与帝王的关系密切。
“尚”意为掌管宫廷事物,如尚食(掌帝王膳食)、尚宝(掌理宝玺、金银、符牌等事)、尚衣(掌管帝王衣服)等。“尚浴”即掌理沐浴事物的官名。那么,这件银鎜就是楚王的宦者中负责楚王沐浴事务的官员掌管的器物。
这件器物同样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铭文为“宦者”“尚浴”“沐鋗”“容一石一斗八升重廿一斤十两十朱第一御”等[13]。据《说文解字》:“鋗,小盆也”[14],就是盥洗沐浴时的温水器具。该器重量为5.4千克,可装约23.6升的水。出土时,鋗内还放有洗澡用的圆形搓石即“㼽”、漆木奁盒和漆笥。漆木奁已残朽,内放有云母、石英石块等矿物制品,当与汉代贵族的养生保健相关。漆笥内装有植物的茎叶,还叠放有一件浴巾(图七、图八)。
图十 金带扣
图十一 豹形铜镇
图十二 豹形铜镇铭文
六、铜杵臼、铜量
这是一套组合器物,出土于2005年发掘的徐州羊鬼山楚王后墓陪葬坑,与数件套的大铜鉴、铜鍪、铜扁壶等沐浴盥洗用器同时出土[15]。铜臼铭文为“武库”“重廿一斤”“宦者药府”、大铜量铭文为“宦者”“重八两”、小铜量铭文是“宦者”“重五两第一”。铭文内容表明,这些是用来捣制和称量药物的器皿(图九)。
“武库”是储藏器物的仓库,主要放置兵器等军械。《汉书·高帝纪》:“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16],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已做了部分发掘。对于同制京师的诸侯王国来说,武库也是必须配备的机构,用于储存军需物资及其他器物。
图十三 五十湅钢剑及铭文
图十四 大陶瓮铭文
图十六 陶骑兵俑铭文
图十五 陶骑兵俑
七、金带扣
这两件带扣均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整个腰带通长97、宽6厘米[17]。腰带两端为纯金铸成的带扣,中间由丝带编缀三排海贝组成带体,海贝中加缀了数朵金花装饰。从铭文“一斤一两十八铢”“一斤一两十四铢”计算,这两件带板分别重275克和280克(图十)。
顺带谈一下古代的斤、两,有一个成语叫“半斤八两”,汉代一斤为十六两,八两刚好是半斤。半斤与八两二者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作贬义用。换算过来,汉代的一斤约为今天衡器的250克。
八、豹形铜镇
器作卧豹形,出土于狮子山汉墓,铭文为“尚卧”“重十三斤十二两十八朱铅重十九斤十三两十朱”[18](图十一、图十二)。
“尚卧”是掌管宫廷内起居事务的官名,铭文的重量则表明该器采用了铜铸外形、体内落铅的方法制作而成。在汉代,坐卧的方式都是席地,一般会铺有一张席子来提高舒适度。为了保证人们在起身落座时候席面的平整,就会在席子的四角压上这样的镇。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汉代的镇多为青铜制成,偏爱动物形象,如豹、猿、熊、羊等,也有少量的镇是铁质的,多4件为一套。
这把剑是1978年在徐州市铜山县潘塘公社拖龙山南侧一座小型砖室墓中发现的,剑身通长109厘米,把手处有麻织物痕迹,原有剑鞘,已朽。剑把正面有隶书错金铭文一行,“建初二年蜀郡西工官王愔造五十湅□□□孙剑□”“直千五百”[19](图十三)。
“建初”年号在中国古代凡四见,根据墓葬同出陶器及“五铢”“货泉”等钱币判断,此处的“建初二年”应属东汉章帝时期,即公元77年。“蜀郡”汉代属益州,即今四川成都地区。“西工官”是当时的习称“蜀郡西工”之意,“工官”是负责制造日用品、武器等的官方手工业机构。“王愔”就是制造这把剑的工匠名。“湅”通“炼”,是一种冶铁工艺,现在还有所谓“百炼钢”的说法。“直”通“值”,就是价值的意思,那么这把剑的价值就是东汉章帝时的1,500枚铜钱了。
通过分析剑上铭文并利用仪器检测能够证明这是一把锻造于公元77年的钢剑。此剑具有极高的科技价值和文物价值,也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钢剑之一。
十、大陶瓮
这件陶瓮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的庖厨间,铭文为“东乡安国”“费伯”“司乙八”等[20]。这些文字记载了陶瓮的产地、容量、工匠的姓名,以及工匠制作印记,同时出土的还有7件大陶瓮,里面存放有食物和美酒,4件小陶瓮,里面存放有肉酱、荸荠酱等,这些足以显示楚王日常饮食种类的丰富(图十四)。
从铭文可以看到文字的简化从汉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玉裁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而隶书对篆书的简化是毋庸置疑的,是把象形的文字转化为符号的文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它的生命力和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迹。
十一、陶骑兵俑
这件俑出土于狮子山兵马俑坑,通高59厘米,因马下腹部刻划有“衣驹”二字故名[21]。“衣驹”二字,此前的出版物均释为“飞骑”,故这件骑兵俑也被称为“飞骑俑”[22]。仔细观察俑身铭文,可知原来释文有误(图十五、图十六)。
“衣”,甲骨文字形像领口、两袖两襟构成的服装。本意为两袖宽松、两襟相掩的服装。金文将上半部分的“领口”写成“人”,篆文“”基本承续金文字形,早期隶书“”承续篆文字形,晚期隶书“”有所变形,两袖、两襟的形状消失,和今天的“衣”字几乎一。“驹”字从“马”,右半部分“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勾住、系住,本义为初上缰绳的少壮马匹。
[1]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2]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中华书局,2005年,第136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0年。
[4]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8期。
[5]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
[6](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7]同 [4]。
[8]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大汉楚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30页。
[9]徐州博物馆:《古彭遗珍——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287页。
[10]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247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38页。
[11](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传序》,中华书局,1965年。
[12]祝尚书:《杨炯集笺注》,中华书局,2016年,第8页。
[13]同 [4]。
[1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15]资料尚未发表,现存徐州博物馆。
[16](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第64页。
[17]同 [4]。
[18]同 [4]。
[19]徐州博物馆:《徐州发现东汉建初二年五十湅钢剑》,《文物》1979年第7期。
[20]同 [17]。
[21]徐州博物馆:《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12期。
[22]中国国家博物馆、徐州博物馆:《大汉楚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84页;徐州博物馆:《古彭遗珍——徐州博物馆馆藏文物精选》,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