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产品创新因素分析
2019-05-30谢玉婧
谢玉婧
[摘要]文章从有形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个方面研究文化产品创新路径。有形文化产品的创新核心是生产创新。生产创新包括生产目标创新、产品内容创新和产品形式创新。其中,从文化产品的绿色、高附加值等特点研究生产目标的创新;从立足品格品质、敢于打破重组的角度研究产品内容的创新;从减少文化快餐、培育文化品牌的方向研究产品形式的创新。笔者从构建文化公共服务新型共建模式、远程文化资源在线共享、挖掘基层文化人才三个方面探讨文化服务创新方向。
[关键词]文化产品;生产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0179
1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 明确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但很显然我国目前仍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文化强国,中华文化深厚历史和时代成果还没有形成全球主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夯实文化自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双创”之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夯实新时代文化自信的路径。
文化产品作为文化资源配置的价值表现形式成为创新的直接对象。我们研究有形文化产品的生产创新和文化服务的模式创新,通过对文化产品创新因素的分析,探讨文化产品创新路径。
2有形文化产品生产的创新
21生产目标的创新
文化产品的生产目标决定了其内容和形式。因此,文化产品作为商品的生产目标的创新是文化产品创新的方向。普通商品生产目标一般单一明确,即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文化的社会复杂性决定了文化商品属性和功能的多面性。故文化商品的生产目标必然具有一定的復杂性和多重性。
文化资源的可重复利用性和不枯竭性决定了文化产品的生产是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工业规模的扩大,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正被急剧消耗,同时还造成了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资源不可再生的制约及环境保护的压力正成农业、工业等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不可逾越的难题。而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不会消耗原资源,反而能够产生新的资源积累,并从客观上减轻了对环境的破坏。这是文化产品生产无可替代的优势,那么利用这个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成为支柱产业,成为“明天的经济”。
文化产品具有精神性的本质,属于精神经济的领域,这是文化产品产生高附加值的基本前提。目前,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中国文化资源丰富,却大量闲置,内在价值挖掘不深;比如在传播渠道日趋广泛,传播方式、平台日趋丰富的同时,文化产品在内容创作上却日趋浮躁,利益至上。而实际上现代文化产业应该是将文化、科技、信息等高度融合,通过文化关联产业的嫁接、资源优化组合而形成高附加值产业,其生产目标是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层次,能够让文化产品的内涵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和价值标准,满足人们在精神、情感、体验等方面不断变化的多元化的需求。
中国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软实力,其国际地位正在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而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积淀历经五千年,博大精深,曾经对整个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有着极其深刻、无法取代的推动作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今天,站在对民族文化的肯定与自信,对外来文化的理性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文化资源,民族智慧,创新精神整合起来,把名族特色文化与世界共性文化结合起来,融入生产,形成能被世界消费者接受的主流文化产品,向世界展示我们的“中国梦”,影响世界文化潮流。
综上所述,立足经济转型,供给侧改革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除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捍卫、实现利润最大化之外的传统生产目标之外,文化商品的生产目标还应该有:第一,发挥绿色优势,形成绿色可持续支柱产业;第二,形成高附加值的文化服务业,以配合不断演进的文化需求空间;第三,让中国文化影响世界潮流。
22文化产品内容创新
立足品格与品质。品格是指文化产品的风格和格调,品质指文化产品的质量。前者是抽象的,后者是可以量化的。品格指导品质,品质的积累产生品格,没有高品格就不会产生高品质,没有过高的品质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目前社会上流通的一些文化产品在内容上仍存在着以腐朽、庸俗的文化糟粕影响和腐蚀大众的现象,这无疑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种阻碍。因此文化产品内容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追求文化产品的更高的品格和品质,满足大众向善向美的需求取向,着力于激发大众创新潜能,增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在追求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追求其经济效益,同时关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和文化产品市场需求。
敢于“打破”,创新“重组”。从内涵角度考虑,文化产品所谓创新千篇一律,多是改变文字或是调整颜色的形式上的变化,缺乏合理的“打破”以及“重组”,这种没有物理上的、实质性的创新的文化产品,很快会因为乏味而被大众所厌弃。随着科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品的维度、结构都随之产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需要从内在打破一些传统,分离新的元素,再创新重组,将文化以全新的面貌呈献给大众,满足大众全方位的文化体验。从外延角度考虑,打破行业壁垒,积极探索和开展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如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将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广泛推广,让地方文化融入民族文化进而成为世界文化;与工业融合,增加工业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让文化产品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同时其内容能充分展示中国时代风貌。
23文化产品形式创新
减少文化快餐,开发可渗透形态的文化产品,充分发挥文化的影响力。“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宽厚的概念,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其形式是丰富多样的。然而如前所述文化快餐的出现和流传使得文化底蕴逐渐薄弱,文化该有的影响力愈加不够。要继续丰富和创新表现形式,运用各种传媒手段,弘扬传统和时代文化,吸引不同年龄层的受众,让文化发挥其应有的影响力。其中,作为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学生受众对于中国文化的继承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发展趋势。而且根据学生接受能力、可塑性强的特点,本着“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形式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他们对民族的、传统的、时代的文化的兴趣高过对外来文化、所谓潮流文化的兴趣,并能够让家长在关注学生分数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文化传承重视起来。
培育形成良好的文化产品品牌。目前文化产品都处于零散的状态,几乎没有正规、响亮的文化产品品牌。将文化产品的载体特性与品牌的象征特性有效融合,形成既体现传承又彰显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品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向。成功的文化产品品牌,首先应该将特色文化之特色发挥极致,同时能够体现和渲染企业文化,从而成为企业或生产者的“识别符号”,在市场中树立旗帜;其次,杰出的文化产品品牌易于成为消费者首选并能使消费者通过选择品牌文化产品而凸显身份,另外,选择品牌文化产品能够降低消费风险;最后,良好的文化产品品牌是无形的财富,能够使文化产品本身的价值得到提升,同时也能体现和提升文化产品生产者的价值。
3文化服务创新
文化服务可以理解为一种无形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含义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是指那些旨在满足群众文化兴趣或需求的活动。这些活动并不表现为物质形态,但却有利于有形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具体来讲,文化服务包括政府、個人以及半公共机构或企业为社会文化活动所提供的一切文化支持。文化服务创新是文化产品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文化公共服务新型共建模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新型共建模式共建过程中给予政策支持:以文化服务回归公益为方向,统筹不同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引导和鼓励优秀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加入共建,推广文化产品的同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周边文化资源充分调动,以社区为中心,将周边高校、文化事业单位的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便民文化圈”。圈内群众可以共享圈内资源,并成为提供资源单位创新的动力。根据群众的文化需求,创新文化传播形式,比如编写简明易懂的文化常识画册、常见植物鉴赏手册等。成立“文化上门服务小分队”,用文化关怀空巢老人,伤残人士的心理健康。
远程文化资源在线共享。资源的共享旨在消除“信息鸿沟”,包括城乡的,地域的。落到文化资源方面,共享的终极目标是“到人”,这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就是一个App的距离。这个平台上文化资源的分类、管理应该要统一规范,保证文化资源传播的质量,保证内容的健康、系统、全面。在这个平台上,各地的群众可以学习,可以体验,可以互动,可以下载和上传,让各地的民族的文化“天涯咫尺”,让本土的文化“咫尺天涯”。
在基层挖掘文化人才,如社区年轻的工作人员,如乡镇中的文化爱好者。对挖掘的人员要进行专门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础艺术文化知识素养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知识能力结构。通过培训、培养后补充到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中,这些补充力量更了解群众的需求,更“接地气”,能够长期扎根于基层,能够更好地为文化公共服务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赵有广.文化产品生产方式创新研究——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3]冯根尧. 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化产品创新与传播[J].经济研究导刊,2012(3):258-259.
[4]张超.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89-191.
[5]汪颖. 中国文化贸易政策研究[D].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