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研究
2019-05-30闫丽芳
闫丽芳
[摘要]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贯穿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优质的预算管理能够加强和推进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发展,文章通过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及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对预算管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财政资金
[DOI]1013939/jcnkizgsc201910113
事业单位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组织,各项业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其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补助和服务收费。事业单位的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于提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1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方面均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但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及绩效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1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111预算编制重视程度不够
预算编制作为预算管理的源头,是预算执行的基础。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需围绕单位的职能及规划,一般由财务部门牵头,由业务部门全力配合,但事业单位的部分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将预算编制作为一种上级布置的任务去完成,未做到早打算,计划性不够,编制较为匆忙,导致预算编制整体质量不高。
112预算编制论证不充分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各单位需要对预算编制的内容进行充分论证。但是事业单位内部及上级预算管理部门对预算编制的论证往往倾向于各项工作是否围绕单位职能及规划开展进行了宏观分析和论证,而对于工作的具体开展方式和明细内容缺乏详细论证,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比如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举办培训,在预算编制时就需要考虑该项培训的具体开展方式是单位自己组织还是委托培训机构开展,哪种形式更有助于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由于不同培训形式的选择直接影响预算编制的经济分类及预算金额,如果预算编制时未考虑具体的开展方式就会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不准确。
113预算编制人员水平不高
预算编制需要全员参与,包括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预算编制人员的水平直接关系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全面性。但是一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对预算编制的相关政策仍然掌握得不够好,不能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做好把控;另一方面由于各业务部门是实际支出部门,预算编制更需要业务人员以业务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编制,但业务人员往往没有接受过预算编制的系统培训,不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预算编制的相关要求和政策,对预算编制的质量有直接影响。
12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预算执行不均衡
目前,事业单位重预算申报,轻预算执行的状况仍然存在,预算批复下达后,各项预算支出未根据业务工作开展的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部分业务部门开展业务工作后不及时报销结算,年底集中支付的现象仍然存在。
122部分项目采购周期较长
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涉及大量的采购,其中符合政府采购相关标准的还要纳入政府采购,由于部分采购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如进口产品的购置,从申报、采购、入关到支付等一系列的手续较为繁杂,采购周期较长,影响了单位预算执行的整体进度。
123部分项目建设周期较长
部分新建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周期较长,从项目前期需求调研、系统设计、系统开发、系统测试、系统试运行到系统验收,涉及的内容繁杂,整个建设过程需要信息化项目管理的专业人才,项目执行和管理的难度较大,存在延期执行的现象。此外,工程类项目的项目建设周期也普遍较长,延期执行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124预算执行情况反馈不畅通
目前,事业单位一般按月或按季度将预算执行情况反馈至各执行部门,各预算执行部门不能实时掌握预算的执行情况,且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追踪,直接影响了预算执行的管理效率。
13预算考核及绩效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131预算考核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事业单位的预算考核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或奖惩制度,考核责任未落实到个人,督促力度不强,即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定期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通报,并要求相关执行部门进行执行情况分析,但仍然不能引起相关执行部门的足够重视,预算的执行力度仍然不理想。
132内部绩效评价缺失或不足
预算绩效评价在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至关重要,目前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多是财政部门或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单位内部一般不开展绩效评价,即使开展内部绩效评价的,由于绩效评价队伍中的人员不同时具备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及相关支出领域的专业知识,绩效评价往往不够专业。而由于內部绩效评价有较强的主动性和及时性,其缺失或薄弱也直接影响了预算考核的及时性和全面性。
2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
21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的主要措施
211增大宣传力度,加强单位内部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
各事业单位应加强预算编制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从领导层到一线员工均要意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引导单位全员积极配合预算编制工作。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牵头部门,更要充分意识到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将预算编制的流程、时间节点及各个阶段应该完成的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尽早、有序地组织单位预算的编制工作,并积极引导业务部门加强对预算编制的重视程度,在做好业务工作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21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预算编制的详细论证
针对预算编制论证不充分的现象,事业单位可从财务部门等职能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预算评审小组,对项目具体工作的实施方案及预算明细进行详细的审核和论证。此外,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项目也可通过聘请外部专家或购买第三方服务的形式对项目开展详细论证和评审。
213加强培训,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编制水平
为提高预算编制人员的编制水平,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预算编制人员的培训,包括财务人员和业务部门的预算编制人员。一方面,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加强对财务专业知识、预算编制、项目管理、内部控制及最新政策制度的学习,从源头上把控预算编制的明细内容、编制标准、经济分类、政府采购计划、绩效目标等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业务部门的预算编制培训,每年预算启动之时,财务部门将该年度的预算编制工作进度安排、以前年度预算编制及执行中发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最新的政策制度等通过培训会的形式对业务部门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编制预算的能力。
22加强预算执行的主要措施
221建立并完善预算执行管理制度,保证预算执行的均衡性
事业单位需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过程监督管理制度,在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成立由财务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预算管理小组,定期督导各执行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各部门在按计划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及时完成相关费用的报销结算,及时听取、发现并协助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避免预算执行不均衡情况的发生。
222提前启动采购项目,保证采购项目的按时完成
对于采购流程较长的采购类项目,单位可在预算批复前就启动采购需求梳理和填报工作,其中刚性的或常规的政府采购项目还可申请提前实施,以便预留更充分的执行时间,保证采购工作在预算年度内按时完成。
223重点跟踪信息化、工程类项目,避免延期情况的发生
对于建设周期较长、执行难度较大的信息化和工程类项目,单位除需在预算批复前做好充分的调研、资料收集等准备工作外,还要加强执行过程中的重点跟踪,及时掌握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并及时反馈单位分管领导协助推进,必要时还可聘请相关专家出谋划策。
224完善信息化建设,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
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编审、预算执行、财务核算、绩效评价一体联动的财务信息化系统,在系统中将各预算指标分解下达至各执行部门,确保各相关部门能实时查询并管控各预算指标的执行余额,避免超预算的情况发生,并将常用费用标准、报销流程及注意事项在系统中设置管控点或提醒,以确保预算执行的规范性。此外,财务系统还应实现预算指标执行情况的各环节追踪,包括经费申请、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报销结算等各个执行阶段的进展情况,以便执行部门督促相关部门及时办理相关业务、预算管理小组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3做实预算考核及绩效评价的主要措施
231建立奖惩机制,考核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
预算考核应建立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月度考核可采用通报公示的方式,对低于计划进度的予以警告,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可采取与绩效工资挂钩的方式,确保预算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预算考核应同时包括预算编制考核和预算执行考核两个方面,建立预算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指标量化打分,考核预算编制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规范性。
232组建预算绩效评价小组,提升预算考核的主动性和全面性
事业单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事业单位,应从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抽取骨干人员,主动在单位内部组建预算绩效评价小组,加强预算绩效的自评工作,及时、主动地考核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提升预算管理水平。此外,为加强预算绩效评价小组的专业性,单位也要安排相应的资金,组织小组成员至外单位交流学习或参加相关培训,不断提升相应的技能水平和专业能力。
3结论
綜上所述,事业单位要在认清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及绩效评价问题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做实预算考核和绩效评价,逐步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秀睿.如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J].河南建材,2018(5):202-203.
[2]曹劲.对基层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交通财会,2018(8):10-12.
[3]章幸.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8(24):45-46.
[4]巩朝霞.关于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J].山西财税,2018(8):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