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创新工作室上档升级
2019-05-30郝幸田
郝幸田
近年来,企业创新工作室正在全国蓬勃兴起、遍地开花,成为新时代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和职工进取的金光大道。这些创新工作室在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激发广大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促进职工技能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创新工作室是新时代的产物,凝聚着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是新的生产力代表符号。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是创新工作室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也是其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创立“创新工作室”这一机制,让劳模、工匠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发挥领军作用,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企业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发展概况
创新工作室是新时期职工群众的伟大创造,是工人阶级无穷智慧、创造活力的具体体现。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创新工作室的由来。“创新工作室”这个概念源于西方艺术领域的“作坊”,主要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造、生产和销售艺术产品及培养艺术家的场所,如德国的包豪斯。工作室模式的建立,极大激发了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人辈出、艺术佳作层出不穷,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新高峰。目前,国内实行的创新工作室模式,基本上是借鉴了作坊这一原始的组织形式,结合现代人才成长过程基本规律,充分运用师承效应与共生效应,让技术攻关、教学实践与技术鉴定等操作有序开展,从而更好地促使知识技能的培养与传播,同时通过劳模工匠大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隐性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推动人才培养、技艺传承和技术创新。我国的企业创新工作室就是由某行业(企业)有较强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劳模(工匠)技能领军人物领衔,以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解决工作现场难题、推动所在单位创新发展为目标的,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影响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团队。劳模工匠人才作为时代的一面旗帜,在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标准。过去多是一线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现在则多为企业创造较大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者,今天的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就是基于这个思路而不断发展起来的。
创新工作室的兴起。早在本世纪之初,国内就有一些企业开始了“创新工作室”的创建。如2004年,江苏徐州矿务集团就成立了以全国劳模、高级工人技师殷春银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010年以后,创新工作室更是遍地开花,大港油田、山西漳电同华发电有限公司等都开始试点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倡导劳模领衔创新、全员创效增收。2014年,全国总工会命名首批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
2016年,全国总工会把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职工技协工作的重要载体在全国普遍推进,一时间,劳模创新工作室开始在全国广泛创建起来。这些工作室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类企业当中,引领了更多的职工投入到创新中来,企业的各种各样“能人”和“模范”各显神通,各类工作室散发出来的巨大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更是不容小觑。在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了180个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市各级劳模创新工作室近700家,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有10余个;在重庆,400余家劳模创新工作室共吸纳超过600名省部级以上劳模,拥有骨干成员2 000余人,截至当年上半年,该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30亿元;在西安,165个劳模工作室逐渐显现出“孵化器”“催化剂”“动力源”“加速器”的作用……
2017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的意见》和《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命名管理工作暂行办法》出台,不仅对全国各地创建创新工作室的成效给予了极大肯定、对当前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做出了具体的指导,还提出了到2020年,各级创新工作室创建总数超过10万家,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总数达到300家,形成以全国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为引领、以省市级创新工作室为中坚,基层创新工作室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倡导各地要以此目标大力开展创建工作。
至2018年,全国创建各类创新工作室已有7.2万家,其中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达197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在弘扬精神、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快速转化。
创新工作室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工作室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根据多年来运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来看,工作室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与预期还存在一些差距,这既不符合工作室的创建理念,也不适应工作室的发展要求,不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健康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技能人才总量太少,分布尚不均衡。由于种种原因,已建的许多工作室因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水平参差不齐,能满足省、市工作室領衔人要求的优秀技能人才可谓凤毛麟角,特别在高科技新型产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目前,无论是国家级创新工作室还是省市级创新工作室,均集中分布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汽车制造等产业,而在第三产业和传统行业则分布较少,严重制约着创新工作室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发挥。
企业领导不够重视,机构形同虚设。一些企业对创新工作室的定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不愿意投入资金;上级工会对工作室的资金支持不够,以致工作室在创新研发阶段只能四处化缘,影响企业创建工作室的积极性。一些企业工作室均为非正式职能机构,成员都是兼职,各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创新活动只能是业余为之、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气候。另外,工作室建设纯粹变成某个部门或被考核时的“突击工作”,造成工作室形同虚设,难以持续建设。
优秀领军人才匮乏,激励措施不够。有些企业劳模多为一线职工,鲜有领军人物,符合开设创新工作室条件者不多,使得企业工作室影响力有限;部分带头人只是单纯的技能操作能手,实践经验丰富,但不善于教学,无法将卓越的技能传授给更多人,也不善于在工作中更好地协调配合;有的工作室缺乏优质资源吸引力,导致运营举步维艰,人才流失严重;有的缺乏有效激励措施,难以调动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
缺乏人力物力支撑,难担重大项目。有的工作室缺乏必要的场地、设备、人才及资金支持。受制于人财物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由于无法引进先进设备,引进人才更是成本巨大,不少工作室难以开展高层次创新研究,影响了创新成果。工作室囿于自身科技资源和建设资金匮乏、技术研发能力弱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不快。
沟通交流平台缺失,导致重复浪费。不同工作室之间未形成技术信息传递网络,大都各自为政,独立运作,大部分存在共性的问题因缺乏交流,出现重复研发;因平日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工作室建设还处于“闭门造车”的阶段。创新工作基本是根据本单位生产需求开展,虽然工作室均有不同研发成果,但是各有利弊,如能提前沟通就可以规避缺点,达到成果共享,互助互利,既节省开发成本,产品在原有基础上也能得到提升。
推广应用渠道不畅,难以发挥作用。近年来荣获各级奖项、具有很好前景的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仍停留在“展品”层面。有的水平较高的技术成果在获得国家专利后,因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无法规模推广,使得很多优秀项目被束之高阁。还有的因为归属单位和地域关系,各个工作室往往囿于一隅,很难走出去,在闭塞中默默生长。虽然工作室不乏高水平的发明创新,却因为没有用武之地难以发挥作用。
宣传工作不到位,品牌有待提升。由于不注重技能品牌建设,工作室能叫响的产品品牌不多,未能利用优秀工作室的知名度参与市场竞争来创造“两个效益”。大部分工作室宣传不到位,如有的创新项目已取得成功很久,却因信息闭塞、沟通不畅,不为人所知,甚至还未在媒体上作过任何报道,社会知晓率不高;工作室对创新活动中涌现出的好做法和经验,归纳总结推广应用不够及时和到位,影响范围不够大。
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企业创新工作室尽管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得到认同,但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工作室建而不用、用而不精、有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这既不符合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理念,也不适应创新工作室的发展要求。如何充分挖掘工作室的潜能,让其发挥更大作用,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多管齐下,推动创新工作室深入发展。
明确职能定位,实行规范管理。工作室是以现代师徒关系形式凝聚,以传授高端技艺的有效平台。工作室的工作必须同生产相结合,同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交流结合,必须发挥和突出名师带高徒、名师出高徒的作用。工作室发展的核心资源是人才,而主导人才意志行为的是价值观念。因此,管理必须突出人才的主体地位,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尊严、地位和个性,实行程序决策,量化考核,权责明晰,奖惩有据,目标明确,流程规范,措施具体,控制得当。
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政策扶持。探索建立经费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在技术、资金、表彰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积极开展市场化运作,鼓励个体、民营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社会服务项目;对于有利于提高企业效益的项目,企业则可通过资金补贴的方式加以支持,解决部分创新工作室自身科技资源和创新资金缺乏、技术研发能力弱等问题,为创新工作保驾护航。
加大奖励力度,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构建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室技能人才的创新活力。对评聘为各级技能大师的,给予与较高层次经营管理人员相同的薪酬待遇;对特殊人才实行特别奖励,对做出重大贡献者,在给予高额奖励的同时,还给予加薪、提职、补贴、培训、休假等多种福利;强化荣誉激励,对做出卓越贡献和突出成就的杰出人才,可以用其名字命名创新成果。
加强多方联合,促进科技进步。加强创新工作室之间及企业内部技研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的联系联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破解难题,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不同工作室的相互交流、工作室与科研机构、高职院校之间的技术合作,相互取长补短,形成聚集效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创新工作室信息平台,公开各工作室研究成果和立项明细,避免重复研发,同时为优秀成果的展示和推广提供更多支持;探索创新跨区域、跨行业、跨企业的创新工作室联盟机制,为工作室之间的技术交流、课题合作、成果共享搭建更广阔平台。
健全管理机制,保障正常运转。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既要制定保障工作室正常运行的申请建立、硬件保障、日常管理、开展创新活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也要建立推动工作室健康发展的日常考核机制、明确工作室的日常行为规范。还应结合工作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年度项目计划、月度进度汇报、季度成果交流材料、年终总结等,将每一项内容列入绩效考核中。以比促学,以学促新,促使工作室运营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达到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
立足生产一线,实现提档升级。工作室建设要与一线生产紧密结合,坚持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创新融合、互利双赢的原则,在已有国家、省、市三级工作室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企业级创新工作室建設工作。实现工作室建设多层级、广覆盖,将工作室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的作用辐射到每一个生产单元,提升工作室服务企业生产的水平。通过企业级工作室的建设,对照更高层级工作室建设要求,规范工作室运转管理,逐步实现工作室提档升级。
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市场运作。工作室可通过设计品牌标志并运用到团队的服装、队旗、工具箱上面,提升工作室成员荣誉感;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对工作室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工作室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影响力;通过参加国际国内技能比赛,积极与世界一流技能水平对标,掌握最前沿的国际技能发展趋势,打造品牌国际知名度。适时开展市场化运作,开发精品培训课程、承接突击任务等社会服务项目,深度挖掘工作室的发展潜能。
结语
企业创新工作室作为新形势下的时代产物,已由过去的道德与技术的楷模,提升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岗位的创新源和项目的攻关队,必然是企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补足短板,统筹规划全局、完善制度建设、保障资金需求、施展工会力量,才能使其在企业创新实践中发挥战斗力。今后各级工会和企业将继续推进用好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攻坚克难,展现中国企业职工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为提高生产力,促进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