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从菜地出发 智慧从实践开始
2019-05-30叶晓华
叶晓华
种植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它是孩子们与植物、泥土、水以及各类工具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种植活动孩子们能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以及植物与泥土、阳光、空气及水等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种植不只是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是涉及数量、测量、空间、协作、规划、表现、责任感、任务意识及审美等多方面经验的活动,更是幼儿乐此不疲的活动。基于对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价值的认识,我们在园内专门开发了“野趣圃”。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野趣圃”里会对泥土里的小虫子、泥质的软硬、蚯蚓是怎么在泥里爬行的、种子在泥土里是怎么长出根、泥土里的养料在哪、种子的根须是怎么吸收营养等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并在各种活动中获得了有关种植的感性经验。然而该如何将孩子们的好奇转化为生动的课程?如何提升孩子的经验?对此,我们在“野趣圃”中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究。
一、泥巴诱惑,激发探索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主动进入对感觉事物进行选择、转换、储存和应用的过程,而且是主动学习、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过程。由此看来,孩子也是发现者,具有自发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比如,孩子们在“野趣圃”的泥地里捣鼓、翻整、撬挖,发现有些泥块坚硬如石,于是孩子们找来了锤子、铲子、木棍等工具来敲碎泥块,却效果甚微。宝宝说:“老师,这么硬的泥块,里面有营养吗?种子嫩嫩的根须是怎么穿透泥块的呢?”小青连忙解答:“浇点水就会变软了。”事实上,僵硬的泥块浇水也没用。“宝贝们,这样的泥土的确很难让果蔬长得绿油油,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泥质,大家想想办法吧?”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道:“小便会让泥土变肥”“需要买点肥料”“多浇水、多耙耙泥土,让泥土变得松松的”……他们交流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捣鼓泥巴的探索过程中知道了泥质软硬、疏松、干湿、肥沃等都会影响植物生长,在游戏的情况下自然获得诸多经验。
二、积极动手,团结协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见孩子动手操作是获得经验的前提,同时,孩子们在亲历种植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也促进了同伴间的团结协作,增进了友谊。
牛奶杯里种的豌豆苗长出了四片叶子,植株生长得越来越大快要漫出杯沿,小夕提出:“豌豆苗长出了好多叶子,住在杯子里肯定不舒服了,应该给它换个大盆了。”“我奶奶把豌豆种在田野里的。”“我家的蔬菜都种在地上的”……孩子们讨论后一致决定把豌豆苗移植到幼儿园的“野趣圃”。他们带着豌豆苗和工具来到班级责任地里,热火朝天地忙碌起来:嘉伟的泥坑挖得太深了,他往坑里继续填土调整;青青杯子里的豌豆苗拿不出来,急得寻求小雅的帮助;小月移植的豌豆苗东倒西歪,她耐心地挖开泥坑重新种植;玲玲的豌豆苗拔断了,她和小磊商量,让他分一棵给自己……孩子们在劳作中通过自己的方式交往,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团结协作中,集体意识明显增强。
三、亲力亲为,责任到位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和所承担的义务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幼儿期是一切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养成的最佳时期,料理、照顾种植角里的植物就是培养责任感的良好契机。
每天早晨小值日生都会出现在种植角里。只见周辰凌拿起小喷壶,熟练地拧开盖子灌满水,来到了种植角。她蹲下来,静静地观察花盆里的绿苗,用手捻了捻花盆里的泥土,架起水壶,依次给花盆里的植物浇了水,又把花盆里枯黄的叶子和旁边的杂草摘掉,把角落里的花盆搬到有阳光的地方。接着她拿起生长记录本,边看边对比,还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张画的有点像小番茄。”“这张画的肯定是多肉,哈哈,画得太像了。”说着拿起笔开始记录她观察到的植物生长情况。
在种植角里,教师看到孩子们以小主人的责任心呵护着每一棵幼苗,他们细心地浇水,摘除枯叶,耐心地观察,认真地记录……感受到孩子每天的坚持,和逐渐培养起来的爱劳动、有爱心、会照顾的良好品质。
四、记录生长,存疑解惑
从挂在窗下的一本本植物生长记录中,教师看到了孩子们的又一大亮点——专注。其实植物的生长,每一天的变化不是特别明显,但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独特的理解、稚拙的小手专注地观察、对比、记录,感知着植物生长的细微变化,见证着植物生长的奇妙。
随着孩子们观察、探索的深入,他们的发现与问题越来越多,“小青菜长到一定时期怎么会出现虫子?”“小番茄为什么只开花不结果?”“结出的黄瓜碰到泥土怎么会烂掉?”等问题相继出现。教师引导孩子们把遇到的困难或问题记录在“我的问题”中,鼓励他们回家询问父母,查阅资料。教师还邀请菜农家长进班级,为孩子们答疑解惑,同时提供植物百科全书,让孩子们在遇到问题时积极主动地通过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五、关注生命,收获情感
虞永平教授说:关注生命是儿童的天性。幼儿对生命的成长过程充满好奇,他们会精心呵护、仔细观察,会关注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会对生命充满感情,倾注热情。因此,种植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有温度、有感情的活动。
蚕豆播种后,教师带领孩子们在“野趣圃”小路上散步。路两边的蚕豆苗已经长高,孩子们纷纷寻找自己种的蚕豆,嘉伟说:“老师你看我种的蚕豆已经长出了七片叶子。”董宇哲着急地说:“老师,我的蚕豆叶子上怎么会有小洞洞?”“老师,我的蚕豆叶上也有小洞洞。”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找出破坏豆苗的“凶手”。舒雅大声地说:“快看,叶子下面有很多的小黑虫子”。教师追问蚕豆生虫应该怎么办?小月说:“我们可以用手把虫子抹下来。”薇薇说:“这种虫子应该用药水才能把他们杀死。”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于是孩子们拿来水壶,教师拿来了药水,按一定比例稀释。在喷洒药水时,孩子们小声嘀咕着:“豆苗别担心,我来保护你。”“打了农药,小虫子就没有了,你们就会快快长大了。”孩子们的话语中流露出的关心与爱护,是最真挚的情感。
六、收获果实,分享快乐
根据不同季节,大班每个班都种植了一到两样的果蔬种类,黄瓜、蚕豆、西红柿、枇杷树、橘子树等,让孩子们不断有机会收获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
五月中旬,“野趣圃”的枇杷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枇杷,每天散步经过时,孩子们总会驻足观望,时不时地冒出一两句:“老师,我家也有枇杷树,果子已经可以吃了,不酸。”“这个枇杷黄黄的,应该熟了吧。”“看上去就觉得很甜的。”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孩子们齐力搬来梯子架好,拎着小篮子,细心的女孩在树下扶稳梯子,胆大的男孩自告奋勇地爬上梯子,一手抓住枝干,一手扣住枇杷,用力一拧,枇杷就轻松地摘下了。
回到教室,一场别开生面的“枇杷宴”拉开了序幕,比大小、比多少,有绒毛、有斑纹,剥一剥,水水嫩嫩,尝一尝,甜甜酸酸。孩子们边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边分享着快乐。
孩子们天生是热爱自然的,亲身实践种植,在翻土、施肥、选种、播种、匀秧、除草、点花、扶杆等系列活动中,带着情感去关注自己的成果,呵护植物生长的过程,既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鲜活生动的美,又能收获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更能有效促进其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审美能力、协作能力等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