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花闪闪照前程
2019-05-30
杨永磊,43岁,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91年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格尔木炼油厂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焊接专业,现为高级技师,青海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青海省优秀专家、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研发技术革新项目60余项,18项获得国家专利,其中5项是发明型专利;在国家期刊发表多篇技术论文,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编写出版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与运作范例》一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所领衔的创新工作室2016年8月被青海省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2014年4月获得青海油田“优秀职工创新工作室”,2018年1月获得青海油田“科技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12年,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工会通过职工信息库,得知职工杨永磊曾在国家期刊发表6篇技术论文,有3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该职工为青海油田分公司格尔木炼油厂焊接技术骨干,又是高级技师,工作21年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培养的徒弟有5名曾在一、二类大赛中获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完全符合工作室带头人的条件。青海油田分公司工会工作人员经过实地考察,整理资料并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领导小组审批认定后授牌成立了“杨永磊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2015年8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认定其为技能专家工作室;2016年8月,青海省总工会将其命名为劳模创新工作室。
当时,该工作室设在青海油田分公司格尔木炼油厂项目部二楼,总面积30平方米左右。因空间受限,无法满足参观交流及工件加工制作的需求,2016年8月,在青海油田分公司工会和格尔木炼油厂的大力支持下,工作室由项目部二楼搬迁到仪表楼一楼,活动空间由原来的30平方米扩展到现有的90平方米左右,为参观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树立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立足岗位,服务生产”的创新理念,始终以“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为目标,以“坚忍不拔、攻坚克难”为精神,以“降本增效、安全可靠、发展带动、简单实用、易于推进”为方针,立志在技术创新上见到实效。目前,工作室共研究课题70余项,有18项取得国家专利证书,其中包括4项发明专利;管道耐磨器、铬钼钢管板修复工艺等共计9项投入应用;20篇技术论文来源于生产又应用到生产,并发表于国家期刊;4项技术获青海油田分公司格尔木炼油厂科技进步二等奖。青海油田分公司格尔木炼油厂生产装置操作技术的改进、焊接与非焊接带压密封等技术方案,也出自杨永磊工作室。这些项目虽然不大,但解决了很多生产难题。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还多次避免了装置非计划停车。工作室创新项目的应用获得经济效益在800万元以上。
有好的场所,才有好的发展
工作室划分为展览室、会议室、办公室和作业区四大区域,每个区域在创新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展览室里摆放的工件样品、专利、论文以及其他成果不仅可供参观宣传,还可以使检查指导人员更直观地看到创新过程和项目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和建议,让参观交流人员和工作室成员直观了解创新过程和方法,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会议室摆放的桌椅板凳主要是为工作室培训学习、研究探讨而准备的。为了及时地总结撰写、设计画图、打印资料、储存,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等电子设施。作业区配备了必需的工具设备,创新项目的核心技术都在这里完成。
对于规模较大或者需要各大专业人员参与的项目,格尔木炼油厂机修车间和机械加工厂房也是工作室创新项目加工、制作最好的场所。格尔木炼油厂各部门、各岗位同样在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努力将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总结后编写为成果资料,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促使创新工作稳步推进,为创新提供有力的人力及物力支持。
有强的团队,才能推动创新
职工是创新的主力军,技术是创新的基础。为了夯实创新基础,工作室从格尔木炼油厂各大装置、各专业、各层面召集人员,所召集的人员都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能严格要求自己,有上进心、责任心和团队意识;善于观察、琢磨、动手;具有分析、判断、研究和编写技术资料的能力;对自己的专业技术发展水平和方向有所了解,能够提出问题并积极探寻答案。工作室现有的20名成员里有劳动模范、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和技能型人才,他们都是勤学好练、吃苦耐劳、技术精湛的岗位操作人员。
有高的标准,才能奋勇前行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作室为了顺利前行,让创新成为工作室的一种自觉,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标准和制度。
杨永磊工作室成员必须具备忠诚、敬业、团结的优良品质,且认真负责;必须着眼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结合各自专业特点,提出意见和建议,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重大课题;必须不断学习、研究和总结,以满足解决难题的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用科学方法促使技术创新。
工作室成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技术方案;相互配合开展各项工作,积极参加工作室组织的各项创新活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总结创新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形成具有真实性、实用性、可靠性、技术性、可操作性的书面资料,为以后的创新提供参考依据;以相关标准为指导,结合炼化装置的实际情况,向广大职工宣传、推广成熟的技术成果;每年根据工作室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制订相应年度的创新计划和培训计划。
工作室活动经费由青海油田分公司工会下拨,各项经费的收支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执行,工作室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遵守财务纪律;经费支出按规定进行审批;经费使用要突出重点,不能挪用;节约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要依靠全体成员管好、用好经费,定期公开账目,接受工作室成员监督和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工作室解决任何一项生产难题的过程,都在验证标准和制度落实的實际效果。2017年6月,格尔木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第二再生器外取热顶部管束发生泄漏。漏点位于半空密密麻麻的管线中,泄漏蒸气压力高达3.2MPa,温度300℃左右,给带压密封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为了保证装置的连续运行,杨永磊工作室成员多次到现场勘察,提出了捻压、应力收严等多项解决办法,但是效果都不明显,一时间,作业陷入困境。经过现场反复观察、分析和研究,最终决定采用加宽卡具的方法进行处理。但是漏点周边都是障碍,卡具如何设计、胶枪如何安装成了关键问题。于是,工作室成员现场制作、试装,在不断调整安装顺序和注胶角度过程中,“导管加宽卡具”应运而生。经过4个小时的推、拉、拽,卡具安装到位,随后开始注胶。注胶过程困难重重,工作室成员及时调整注胶顺序和胶块,并更换胶枪,经过7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才将漏点完全密封。
每一次处理类似险情,就是迎接一场未知的战斗,杨永磊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靠着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一次次在“战场”上奋勇拼搏。因为他们是“骁勇善战”的精兵强将,他们有着钢铁一般的工作作风与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更是标准和制度落实的真实写照。
有理想的目标,才能提升效率
对于劳模创新工作室而言,确立一个创新和发展目标非常关键,要想达到目标,就得“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5年来,工作室以“研发创新有果、疑难攻关有利、技术培训有效”为创新目标,以打造“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发展目标来推动创新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13年,格尔木炼油厂甲醇装置废热锅炉的管板与管束材质均为13Cr1Mo44,管束与壳层连为一体,两端都有管板,管板厚度大、直径大、压力高、温差大,经过长周期连续运行,管束发生泄漏。为了保证生产,需要进行现场修复。但是采用原有工艺,修复后还是会反复开裂,不但增加了检修成本,还耽误了装置运行。为了解决原有工艺的弊端,降低焊接成本和劳动强度,杨永磊工作室参照相关资料编写了新型修复方案“铬钼钢管束和管板维修工艺”,在废热锅炉修复中多次应用并取得实效,大大节约了成本。经过不断总结、改进、完善,这一项目成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012~2018年,为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和装置检修焊接质量,依据相关标准结合2009年产品质量升级改造工程及2010年检修现场作业情况,杨永磊工作室成员用业余时间翻阅大量焊接质量管理有关资料,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炼化装置焊接质量的管控,将进厂的管、铆、焊工配合作业管控方案、利旧材质焊接注意事项等共计20个创新点总结后编入方案,在管理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使近几年的焊接质量一次性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7.5%以上,与2009年相比增长了1.5个百分点,共节约焊口返修费用约70万元,为今后装置的高效、安全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好的带动,才能逐渐壮大
杨永磊工作室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素质较高、在青海油田分公司颇有影响力的优秀培训团队,团队成员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传授技术、培养高技能企业骨干,承担和参与行业性、区域性技术技能交流活动。工作室以“传、帮、带”培训过程为依托,以劳模为带头人,带高徒,传绝技,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了拓展操作人员眼界,工作室不定期邀请格尔木炼油厂副总工程师授课,并根据实际情况邀请兄弟单位劳模、技术骨干来交流经验,使工作室成员及时了解前沿设备维修和操作技术的发展方向。工作室通过提升技艺传承带头作用,培养出了一些省部级技能专家和技术能手以及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对象的候选人。工作室成员在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能大赛中取得第3名的好成绩,参与培养的5名操作人员晋升为技师和高级技师,并参与培养了200多名技能骨干和优秀技能人才。在工作室的带动下,格尔木炼油厂现有120多人拥有国家专利。
有好的合作,才能实现共赢
随着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杨永磊工作室的创新思路越来越宽,创新项目越来越多,需要的专业也随之增加。为了不断提高创新项目的技术性和实用性,工作室和外单位劳动模范、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专家进行合作,现有4项技术取得专利证书,6项技术已经递交专利申请。工作室也把外单位的一些项目引进来解决格尔木炼油厂的技术难题,如“氩弧焊下向操作工艺”就是引用天然气管道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项技术,解决了甲醇装置转化炉潴尾管修复焊接合格率偏低的问题。当然,杨永磊工作室的技术外單位也在应用。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杨永磊工作室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离企业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工作室将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拓展创新思路、推广创新成果,以技术创新工作切实解决生产难题,努力实现降本增效,全力确保装置平稳,积极引领创新队伍以技术创新服务生产。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会有更多的职工加入技术创新的队伍中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用实际行动与成果诠释技术创新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