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塘村:从精准脱贫到乡村振兴
2019-05-30严碧华
严碧华
立夏时节,微风拂面。走进菖蒲塘村,最引人注目的要算坡坡岭岭的果园,当然还有绿树掩映下的楼房、宽敞整洁的道路。“产业活,环境美”,到过村里的人,往往用这6个字来评价。
菖蒲塘村是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村庄,曾是贫困村。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菖蒲塘村视察,提出“依靠科技,开拓市场,做大做优水果产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指示。
近年来,菖蒲塘村突出抓好产业带动、技术输出带动,培养了一批农村技术人才,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经验,建成“米良一号”猕猴桃、红心猕猴桃、蜜柚、高山葡萄等农业产业园。
曾经的贫困村变成了有名的富裕村,几乎家家户户种水果,九成果农年收入3万元以上,九成农户建起楼房。村委会主任滕建平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村里还有飞水谷景区,青山绿水、木屋、峡谷相映成趣。下一步要搞农旅融合,一方面通过旅游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促进水果销售。在他的描述中,一幅如诗如画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菖蒲塘村乡村游景点迷谷奇观。
发挥种植优势
上世纪80年代,原菖蒲塘村(2016年,原菖蒲塘村、马王塘村、长坳村、樱桃坳村合并成现在的菖蒲塘村)是全县的贫困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山地丘陵面积占85%,中低产山旱田占70%以上,人均耕地仅1.5亩,
全村90%的房屋为土砖房或石头房,10%为茅草房,村级道路、村间道路均为土路,人均纯收入仅600元。“有女莫嫁菖蒲塘”,当地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
1988年,37岁的王安全不顾父亲反对,将家里的3亩稻田改种西瓜等见效快的经济作物。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次他就成功了,卖1斤水果可以买3斤稻谷,效益远高于种水稻。
此后,王安全又在山上种植蜜橘和猕猴桃,同样获得成功。他并不满足于此,为学习种植经验和了解市场,他走南闯北,先后将浙江宫川蜜橘、福建琯溪蜜柚、四川苍溪红心猕猴桃等引进村里。
种植成功后,王安全将种植经验分享给了同村村民。在他的带动下,很多村民种起水果。
王邦富是第一批跟着王安全种水果的人。1988年,他在自家院子种了两三亩椪柑。“椪柑是6年挂果,1994年我们家收入就达到了5000多元。”
渐渐地,村里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村,百姓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产业跟着市场走
种植水果要想成功,需要勤奋、技术,但还远远不够,因为市场千变万化,再好的产业也有被市场淘汰的时候。
对这一点,作为水果种植专业户,王邦富感触颇深。起初,他家栽种柑橘效益不错,土房变成了小洋楼,但随着品种老化、消费习惯改变,市场发生变化,柑橘出现滞销。
“要做活产业,增加群众收入,品种必须跟着市场走。”滕建平表示,跟着市场走,就意味着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种植品种要跟上。
比如,以前消费者吃白柚,现在喜欢吃红心柚、黄心柚,基于这一变化,村里决定大力发展红心柚、黄心柚,一同发展的还有红心猕猴桃、特色水果育苗等产业。
同时,在凤凰县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村里制定了无公害生产标准,要求村民严格按照技术流程进行田间管理。
王邦富成为新举措的受益者,因为水果品质好,不愁卖。“我这5亩猕猴桃,一年起码有七八万元收入,再加上柚子收入,一年可挣到13万元左右。”
类似王邦富这样的水果种植专业户,菖蒲塘村有300多户。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1.2万多亩,其中新扩面积4000亩,2018年实现农业综合总产值7300多万元。
“水果种植管理有标准,技术有保障,市场有订单,农民赚钱真省心。”有村民如此总结。
农旅融合
在菖蒲塘村,还有美丽的大峡谷和高悬百米的大瀑布,高低层叠、错落有致的沉积岩与澄澈透亮的一弘清流,因为落差不同,形成10多个风格迥异的瀑布,或湍急,或平缓,或恢宏,取名飞水谷景区。
有万亩果园,又有美景,菖蒲塘村决定发展乡村旅游,搞农旅融合。
滕建平介绍,首先,以一、二、三产业发展为切入点,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把飞水谷景区旅游与农业产业深度融合起来,打造高端民宿,创建“共享农家庭院”,探索“美丽乡村,分享村庄”经营试点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游,拓宽群众收入渠道。
其次,加快游客服务和农产品展示中心等产业园建设进度,争取年内完工投入营运产生效益。
再次,引進农产品加工企业2到3家,延长产业链。
目前,凤凰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驻菖蒲塘产业园,利用本村资源生产蜜蜂柚子茶、猕猴桃果脯、果酱等产品。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村里还着力培养“土专家”和“田秀才”,计划年内协同县农业农村局举办职业农民培训20期,培训农民2000人。
此外,充分利用电商促进农业转型,推进快递下乡,加快发展本村“互联网+农业”,让农产品出村更顺畅,村民鼠标一点,山货变钱。
“下一步,将结合乡村游、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打造田园综合体,使菖蒲塘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特色主导产业更加突出,农业产业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滕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