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爆红的“付费自习室”会是一个新风口吗?
2019-05-30刘旷
刘旷
雨后春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上广深”等共15座城市已经有付费自习室。从多家付费自习室来看,尽管数量众多但各大自习室的规模及风格都大同小异。
付费自习室规模大概在100平方米~200平方米,自习区域大多划为公共自习区域以及独立自习区。独立自习区域大多为独立格子间,除学习必须的台灯,储物柜外没有过多装饰。暗光的环境、独立的空间和安静的氛围这些都成为人们不惜为其付费的原因。而共享自习区域更像星巴克的卡座,可自由活动,可办公学习。除此之外,各大自习室还会提供免费茶水和点心等服务。
也因自习室需求的特殊性,各大品牌的自习室装修风格大多为简约风,没有过多装饰。另一方面,在盈利模式上,多家品牌都采取类似健身房的会员制,可自行选择购买季卡、年卡或是按小时收费。
从统计数据来看,目前上海付费自习室的价格为每个小时10元~ 45元,若是会员,价格会更低。也正是因为较低的价格让大多数人能短时间内接受付费自习室这一新事物。适合学习的环境以及较低的价格成为吸引消费者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又有哪些原因形成付费自习室这一新风口的?
风口的背后是商业地产的生意
数据显示,大学生及“80后”“90后”上班族是光顾付费自习室的主要人群。这足以解释付费自习室能成为风口的原因。其一,在付费自习室风靡的背后是社会公共资源的匮乏。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考研或是考公人数都不断攀升。但大学所能供学习的场地却极其有限,每年大学生抢座位所引发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此外,大学自习室或是图书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不敌付费自习室的时间自由。这就造成一部分大学生只能选择在校外自习室进行学习的局面。
其二,根據《2018年中国Z世代理想生活报告》的数据,74%的受访者会在闲暇时间“学习和课外自我充电”。工作的焦虑激发上班族的学习欲望,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学习需要仪式感,无论在家或是在公司都没有学习氛围。这时候,付费自习室成为不二选择。
除找准市场痛点外,自习室能在一二线城市短时间能迅速兴起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一二线城市居高不下的写字楼空置率。
共享经济下的“冷饭”
很多人将付费自习室作为投资对象的原因在于,付费自习室门槛低。不像民宿或便利店需要繁琐的布置,自习室前期装修,购买家具,后期只需房租水电等运营成本。人员方面,自习室的工作并不具有专业性,部分品牌选择雇佣大学生兼职就能完成日常商业运作。
然而低门槛也是把双刃剑,入局轻松的同时也会带来同质化的问题。目前的自习室无论在盈利模式还是规模布局上都已经同质化,无法形成差异化竞争。当入局者不断加大时,竞争也随之不断加大,这时候盈利将越来越难。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自习室的需求稳定存在,甚至在大考前夕可以成为“刚需”,但单一自习室的客源覆盖范围是有限的,单间自习室只能服务到周边需求人群。
因此,在客源固定的情况下,在客源覆盖范围内出现同类型对手竞争时,自习室只能选择价格战或者进行商业延展,形成差异化以及多元盈利。翻阅商业竞争史,选择价格战的商业竞争几乎没有好下场。付费自习室能走的就剩商业延展这条路了。
目前,上海部分付费自习室在基础学习体验上,开设一对一付费课程,有辅导老师以及心理老师全程监督学习。为期一个月的课程价格为1 500元,全年价格为8 799元。但从网络数据来看,课程售卖数量仅为个位数。在国内的教育环境下,课外教育辅导的各个赛道都早已人满为患,大有新东方这类早已靠着教育上市多年的企业,小有不计其数的课外辅导中心,想尝试以自习室这一消费场景衍生出课外辅导的方式更像是以卵击石。
除这种“玩火般”尝试的品牌,更多自习室品牌尝试以无人售货机的方式进行简餐和饮料的售卖,来丰富自身体量。这一方式确实是值得尝试的方向,实现多元化盈利,但需要考量的是,当自习室们都朝着这一方向不断升级后,付费自习室和贩卖第三空间的星巴克、言又几的区别又在哪里?付费自习室还是不是当初只为了贩卖“时间”的学习场所?
抛开这些可能存在的经营问题,我们回归到最开始的问题—付费自习室是新风口吗?付费自习室其实本质上是共享空间的新形态。在共享经济最火热的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就有媒体对这种新形态进行关注。但几年后,共享自习室又能被称为新风口就足以说明,几年前的共享自习室们都没能成功。
我们不禁要问,几年前没能成功的商业模式,几年后就能成功吗?这只能交给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