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多维思考与改革
2019-05-30徐清华
徐清华
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高校一门重要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专业课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当前,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经过近年来的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由邓心强撰写的《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研究》一书,对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多维思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用。作者依托高校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从教材、教学、教师和学生等维度,对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实用美学和写作学等汉语言文学主要课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首先,作者对当前我国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多维思考。在调查分析我国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对高校文学理论课程进行了三维思考;在综述近三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探究了新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阐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当代视野与致用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网络资源利用与网络平台建设等问题。其次,作者通过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写作学课程教学探究,建构了“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重新思考了关于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阐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地域、校园文化视角等问题。最后,重点探究了当前高校美学课程的两种教法和教学中的“平衡”原则;重新探究了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还论述了应用写作课程教学与教书育人之路,指导当前大学如何依托课程进行“育人”。
对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材、课堂、教师和学生等的多维思考,有助于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自学教材中完成自习题,并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础知识;在平时的扩展讨论中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在汉语言写作中锻炼自己的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學活动和教学评价,坚守汉语言文学课程自身的专业性、实践性和文化性,实现汉语言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和高效化。同时,教师要注重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建议,通过科学分析及时调整教学手段,从而有效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还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注重学生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其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通过专业基础性实践课程、综合应用型实践课程和创新拓展型实践课程,提高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